讀不懂《易經》不怪你,孔子都沒完全讀懂

( 歡迎搜索V“易道小哥”加關注,一起來討論中國傳統文化,小易會不遺餘力地給大家奉獻優質文章。)

《易經》也叫《周易》,雖然後世給這本書的書名賦予了五花八門的含義,但既然叫《易》了,顧名思義,就是“簡單”的意思,俗話說的好,大道至簡嘛。

讀不懂《易經》不怪你,孔子都沒完全讀懂

不過《周易》雖然簡單,但讀起來卻一點也不簡單,就連孔聖人也為這本書頭疼過。

讀不懂《易經》不怪你,孔子都沒完全讀懂

由於《周易》的作者主要是筮官,也就是當時卜卦的人,孔子年輕時曾一度認為這種書不入流,根本沒把心思放在《周易》上,其實和現代人的想法一樣,一提起《周易》,就覺得不就是本算卦的書嗎,接受過正統教育的人怎麼可能看這種,孔子當時大概也是這麼想的。

讀不懂《易經》不怪你,孔子都沒完全讀懂

後來孔子在老家魯國推行施政理念未果,於是50多歲的孔子帶著弟子周遊列國,去其他地方推行理念,雖然最後也沒成功,不過這都是後話了。

讀不懂《易經》不怪你,孔子都沒完全讀懂

也許是長期的鬱郁不得志,讓孔子逐漸迷戀起“玄學”。在周遊列國的途中,孔子突然想起馬車上拉的書中有《周易》,便在茶餘飯後隨手翻閱起來,不過也可能是孔子看完了其他的書,就這一本《周易》沒看,實在無聊地不行才勉強看看,因為那時候的書都是用竹簡編制的嘛,兩馬車的書,說白了也沒多少,孔子這種大聖人,看本書不是分分鐘的事兒嘛!

讀不懂《易經》不怪你,孔子都沒完全讀懂

不管怎麼說吧,反正孔子看了《周易》之後,是一發不可收拾,連著翻閱了好多遍,就連串聯竹簡的牛皮繩都翻斷了好幾次,也就有了一個成語叫”韋編三絕”。

古代用絲線編書叫“絲編”,用麻繩編書叫“繩編”,用熟牛皮編書叫“韋編”,其中以“韋編”最為堅韌,連熟牛皮都翻斷了很多次,所以這個成語用來比喻人讀書極其用功。

讀不懂《易經》不怪你,孔子都沒完全讀懂

孔子光看還不盡興,時不時技癢做點批註,批註做多了,也就能自成一套書了,這就有了後來的“十翼”,也叫《易傳》,包括

《彖(tuàn)》上下、《象》上下、《文言》、《繫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共十篇。

翼是翅膀的意思,所以這“十翼”即《易傳》其實是《易經》的註解,目的是配合和幫助《易經》傳播。現在我們看到的《周易》是《易經》和《易傳》的集合,說白了就是原文和註釋的關係。

小易我再說多一句,夏商周時期算卦的書其實有三本,分別是《連山》、《歸藏》和《周易》,只不過前兩本沒流傳下來,扼腕嘆息之餘更要珍惜《周易》,不要讓中國傳統文化再度面臨失傳的困境

讀不懂《易經》不怪你,孔子都沒完全讀懂

話說回來,孔子並不是上述十本書的唯一作者,《史記·孔子世家》中有言: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

可見司馬遷認為,孔子是上面七本書的作者,不過從《系》的內容來看,裡面多次出現“子曰”,說明《系》並不是孔子所作,其他幾本書也一直爭議不斷,沒有定論,但比較公認的是,《彖》、《象》、《文言》很可能是出自孔子之手,其他的則為孔子弟子整理或編纂,就和《論語》一樣,當然也有可能是其他後世能人所作。

不管怎樣,孔子體會到《周易》的微言大義,但可惜的是他並沒有更深入和全面地做研究,所以他才會感慨: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再給我幾年時間,到五十歲學習《易》,我便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論語·述而篇》)。

讀不懂《易經》不怪你,孔子都沒完全讀懂

孔老,您也太謙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