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懂《易经》不怪你,孔子都没完全读懂

( 欢迎搜索V“易道小哥”加关注,一起来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小易会不遗余力地给大家奉献优质文章。)

《易经》也叫《周易》,虽然后世给这本书的书名赋予了五花八门的含义,但既然叫《易》了,顾名思义,就是“简单”的意思,俗话说的好,大道至简嘛。

读不懂《易经》不怪你,孔子都没完全读懂

不过《周易》虽然简单,但读起来却一点也不简单,就连孔圣人也为这本书头疼过。

读不懂《易经》不怪你,孔子都没完全读懂

由于《周易》的作者主要是筮官,也就是当时卜卦的人,孔子年轻时曾一度认为这种书不入流,根本没把心思放在《周易》上,其实和现代人的想法一样,一提起《周易》,就觉得不就是本算卦的书吗,接受过正统教育的人怎么可能看这种,孔子当时大概也是这么想的。

读不懂《易经》不怪你,孔子都没完全读懂

后来孔子在老家鲁国推行施政理念未果,于是50多岁的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去其他地方推行理念,虽然最后也没成功,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读不懂《易经》不怪你,孔子都没完全读懂

也许是长期的郁郁不得志,让孔子逐渐迷恋起“玄学”。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孔子突然想起马车上拉的书中有《周易》,便在茶余饭后随手翻阅起来,不过也可能是孔子看完了其他的书,就这一本《周易》没看,实在无聊地不行才勉强看看,因为那时候的书都是用竹简编制的嘛,两马车的书,说白了也没多少,孔子这种大圣人,看本书不是分分钟的事儿嘛!

读不懂《易经》不怪你,孔子都没完全读懂

不管怎么说吧,反正孔子看了《周易》之后,是一发不可收拾,连着翻阅了好多遍,就连串联竹简的牛皮绳都翻断了好几次,也就有了一个成语叫”韦编三绝”。

古代用丝线编书叫“丝编”,用麻绳编书叫“绳编”,用熟牛皮编书叫“韦编”,其中以“韦编”最为坚韧,连熟牛皮都翻断了很多次,所以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人读书极其用功。

读不懂《易经》不怪你,孔子都没完全读懂

孔子光看还不尽兴,时不时技痒做点批注,批注做多了,也就能自成一套书了,这就有了后来的“十翼”,也叫《易传》,包括

《彖(tuàn)》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

翼是翅膀的意思,所以这“十翼”即《易传》其实是《易经》的注解,目的是配合和帮助《易经》传播。现在我们看到的《周易》是《易经》和《易传》的集合,说白了就是原文和注释的关系。

小易我再说多一句,夏商周时期算卦的书其实有三本,分别是《连山》、《归藏》和《周易》,只不过前两本没流传下来,扼腕叹息之余更要珍惜《周易》,不要让中国传统文化再度面临失传的困境

读不懂《易经》不怪你,孔子都没完全读懂

话说回来,孔子并不是上述十本书的唯一作者,《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言: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可见司马迁认为,孔子是上面七本书的作者,不过从《系》的内容来看,里面多次出现“子曰”,说明《系》并不是孔子所作,其他几本书也一直争议不断,没有定论,但比较公认的是,《彖》、《象》、《文言》很可能是出自孔子之手,其他的则为孔子弟子整理或编纂,就和《论语》一样,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后世能人所作。

不管怎样,孔子体会到《周易》的微言大义,但可惜的是他并没有更深入和全面地做研究,所以他才会感慨: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论语·述而篇》)。

读不懂《易经》不怪你,孔子都没完全读懂

孔老,您也太谦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