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博物館的發展邁向新階段

智慧博物館的發展邁向新階段

在“梵高地圖”展會現場,觀眾佩戴VR裝備,“走進”遠在荷蘭的梵高博物館

虛擬博物館無人問津、多媒體電影展廳觀眾寥寥、海量的數據無法處理應用、官方網站形式單一……當下,智慧博物館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然而,如何讓文物在互聯網上真正“活起來”,仍是讓眾多博物館專家苦思冥想的問題。

專家認為,將博物館大量數字資源整合為知識,並通過物聯網、數據分析、虛擬展示等多種技術,展現在公眾眼前,是突破智慧博物館發展瓶頸的關鍵。

將數據變為知識

我們往往有這樣的體會:為了在互聯網上搜索到想要的信息,需要不停地嘗試、變換輸入內容,或瀏覽很多重複、無用的詞條。海量數據讓我們感到興奮之餘,還有無所適從。在文物博物館界,也出現了被數據淹沒的威脅:文物及文化遺產監測系統、安保消防系統、網上虛擬展示系統、專家及公眾等,時刻都在產生著新的數據。然而,由於沒有建立起統一的平臺,這些數據絕大部分淪為信息孤島或垃圾數據,沒有得到有效應用。

“當我們提取網絡上‘愛因斯坦’相關信息中的知識點,如‘物理學家’‘相對論’等,並將其關聯,最終能獲得由點(知識)和線(關係)組成的圖像式體系,即知識圖譜。信息組合成知識圖譜後,能夠便利、精準地獲取,並按照人類的語言進行溝通。例如提問‘武則天的生卒年月’,將不再出現包含關鍵字的原文,而是直接獲得答案。”天津大學軟件學院教授張加萬認為,構建知識圖譜,整合海量數據將成為智慧博物館數據建設的核心。

此外,我國文物分類方式仍然混亂,關於詞彙的標準制定可以讓我們選擇準確的方式去描述文物,讓檢索更有效率。如今引入美國AAT(美術與建築詞表),通過統一規範的語義網絡結構構建文物概念。目前,國內正在構建智慧博物館數據交換標準化,迫切需要一個公共的數據通道,即應用數據總線,作為各博物館資源集成的中樞。

智慧博物館的發展邁向新階段

物聯網致力於文物預防性保護

通過物聯網監控各洞窟的溫溼度、通風情況、遊客量,並通過大數據分析計算各洞承載量,進而實時管控觀眾遊覽線路,保證人為因素不會對文物造成傷害。這是敦煌研究院實現莫高窟文物預防性保護的基本方案。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所長蘇伯民說,面對日益增長的遊客數量,通過物聯網與大數據分析,能夠儘可能減少人為和自然因素對脆弱文物的影響。“過去莫高窟的接待部、保衛處、數字展示中心、院辦的數據相互獨立。通過建立監測中心,將數據統一,開啟了各部門協同保護文化遺產的新模式。”他說。

在蘇伯民看來,通過分析數據資源,找到環境與文物變化的規律,探索文物保護的科學理論,是真正實現文物預防性保護的有效途徑。當下,國內許多科研機構正在努力建立文物健康評估及病害發展情況預測的系統。在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制定算法和長期實踐驗證,初步建立起一套文物健康管理系統,能夠較為準確地預測文物在各種條件下的病害發展情況。

智慧博物館的發展邁向新階段

為觀眾提供更好的參觀效果

之前,關於海昏侯墓發掘的跟帖,公眾非常關注發掘進展,當然也對考古存在一些誤解。當下,互聯網上產生了許多公眾關注討論博物館的平臺,如大眾點評網、知乎等。我們一方面要收集這些平臺上的數據信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許多熱心的公眾在博物館官方平臺上難以表達評論和意見,這應當引起博物館數字化、智慧化發展的反思。隨著科技的發展,利用新技術提高公眾參觀質量也需要新思路、新方法。

為在公眾“手邊”打造“永不落幕的展覽”。通過融合圖片、文本、多媒體、觸摸引導等表現形式,“看展覽”打造了綜合用戶發佈、評論、打分、微信微博關聯等多種互動形式,不僅使公眾可以及時、便捷地瞭解博物館展覽信息、安排參觀、獲取講解導覽,還能借此進行評論和社交,增進博物館公眾的用戶黏性。

智慧博物館的發展邁向新階段

“現今,VR技術結合穿戴式設備,已經成為互聯網產業的關鍵熱點,引領第四代互聯網的爆發式增長。”有關業內人士認為,VR技術與博物館的結合,可以為博物館提供高性價比的沉浸式互動體驗,讓文物動起來、讓歷史活起來,同時極大地拓展了博物館的承載量,讓博物館不受實體場館的限制,走進其他公共場所,甚至走向億萬家庭。據瞭解,2015年9月至10月期間,北京751藝術區舉辦了“‘梵高地圖’虛擬現實互動藝術展”,帶上VR眼鏡,“穿越”到梵高家鄉,在荷蘭麥田中“騎行”,以及“參觀”梵高博物館等多項活動,受到現場觀眾的一致好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