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金牌講解員”成為新網紅

  雖然近幾年各大博物館紛紛試水新媒體運營,其中一些已經成為行業內乃至公眾廣泛認可的“大V”,但近期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博物館人不得不加快了轉型步伐。一方面,線上展覽、雲端藏品成為普遍潮流;另一方面,各大館紛紛趕搭音視頻風口,嘗試語音講解、視頻講解。

  每個博物館都有講解員。從傳統“講解”到線上“主播”,從講解員到博物館,是否準備好了?被各館視為精英主力的“金牌講解員”們,是否能成為新一代“博物館網紅”呢?

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線上首播“雷鋒,從未離開”

博物館“金牌講解員”成為新網紅

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金牌講解員伍嘉希和小學生們一起直播。

  3月7日,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平凡與偉大——雷鋒同志誕辰80週年紀念展”線上首播“雷鋒,從未離開”。這是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虎牙直播”首秀,講解員伍嘉希線上直播首秀。越秀區80所中小學、7萬多少先隊員,跟隨講解員嘉希姐姐和熊柏瑄、梁中天兩位少先隊員一起學習雷鋒精神、感悟新時代抗疫先鋒的無懼無畏。直播最高觀看峰值達15.9萬人次,累計觀看量達80.1萬人次。

  “我們的‘學雷鋒活動月’是2016年開始作為一個品牌活動開展的,今年已經是第5年了”,三大會址紀念館宣教部副主任段瀾介紹,今年是學雷鋒紀念日57週年,在不同尋常的環境下,三大會址紀念館也將以特殊的形式宣揚雷鋒精神,謳歌抗疫英雄。

  三大會址紀念館是全國紀念館、博物館中第一家入駐“虎牙直播”的。伍嘉希是2018年全國優秀志願講解員和廣州旅遊金話筒冠軍、2019年廣東省金牌講解員。接受記者採訪時,這位播音主持與藝術專業出身的“金話筒”說,當下博物館、紀念館的展陳手段也在發生變化,不再拘泥於實物展覽版面,與視聽的結合應該會是一種趨勢。

  此次的直播還是依託於展覽框架的時間線,但做了不少補充。與往年比較大的區別是增加了最近的抗役中的一些醫護人員的動人事蹟,這是結合當下時事,讓孩子們體會到雷鋒精神的當代傳承。直播中有兩名小學生一道參與,有些環節,就是讓小朋友念出來。

  毋庸諱言,一個好展覽的價值,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展品體現。用直播的形式在新媒體端傳播,展品、圖片能看清嗎?伍嘉希表示,為此,館方專門採用了攝像機來拍攝,以儘量保證視頻質量。

視頻導賞 “臨時設計”會不會成常態?

博物館“金牌講解員”成為新網紅

廣州博物館金牌講解員肖夢雅在直播中。

  2月14日,廣州博物館“城標·城史——廣州歷史陳列”常設展覽成為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聯合推出的“宅家雲遊:足不出戶遊世界,別樣風光收眼底”欄目在廣東省遴選出的唯一博物館展覽。當天上午,館方金牌講解員肖夢雅做了“2小時帶你讀懂廣州,雲遊廣州博物館”導賞,以網絡直播的方式帶觀眾讀懂廣州,瞭解廣州兩千多年的建城歷史。

  這個展覽的選擇頗具深意。熟悉廣州的人大多知道,步入鎮海樓,廣州歷史在眼前逐層展開,從新石器時期到當代,千百年來廣州為中華文明的歷史長卷增添的絢麗多彩、凝重深厚的篇章,在這裡有完整而優美的呈現。展覽的許多展品,如秦戈、樂舞俑、節馬圖等,都是極富特色的國寶。肖夢雅則在2019年8月通過層層選拔,成為廣東省唯一一名被選送入京參加“偉大曆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型成就展”講解工作的宣教人員。這種組合,新穎而又高質量。

  “無論疫情怎麼肆虐,文化之門永遠是敞開的。”2月8日元宵節這天,站在廣州魯迅紀念館正門外,戴著口罩的館長吳武林信心滿滿地說。視頻鏡頭中的吳武林和教育推廣科的講解員李鳳霞,帶著觀眾的視線在紀念館的室內與室外穿行,圍繞著館裡的幾個基本陳列和復原場景——“在鐘樓上——魯迅與廣東”“從紅樓到鐘樓”等,娓娓道來。館內現有的6個基本陳列和3個復原場景,就在木棉花開的這段時間裡,陸陸續續地上線了。

  而特殊時期的特殊措施,將來會延續嗎?也值得探討。

博物館“金牌講解員”成為新網紅

魯迅紀念館的“在鐘樓上——魯迅與廣東”展覽。

“線上”“線下”融合會有更多新可能

  博物館、紀念館的線上推廣,並非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才冒頭,但長時間的宅家生活,確實成了加速它們生長、進化的催化劑。它們也讓博物館的邊界更加延伸,服務更加深入,提供了許多過去不曾有過的可能。

  大元帥府紀念館官方公眾號上的“在家‘聽’展,每期一個文物小故事”,過去一個多月中在不斷更新,這是和喜馬拉雅平臺合作的一個項目。

  負責主講的講解員吳瀚汀告訴記者,用音頻方式講帥府故事的想法源於館方當時希望觀眾除了可以通過現場看展覽和公眾號的文字圖片信息外,還可以適當解放眼睛,採用耳朵聽的方式瞭解展覽和文物信息。現在看來,這個想法還挺有前瞻性。最初的設定也並不是針對所有觀眾,而是特別指向對近代史有興趣、熱忱的人士,可以說是一種針對“圈層文化”的產品,實際上到後來,不少內容也是老少皆宜的。比如有一期講中山裝,各個部位都有什麼講究,大家都感興趣。她說,平時在現場講解,一個展覽最多一個小時,只能講個整體框架。但展覽的內容其實很豐富,很多東西是現場講不出來的。而線上播出,就可以將其中很多“枝葉”的細節發揮得更加充分。而自己在講的時候,特別注重把那些館方獨有的資料、研究成果等放進去,給大家以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體驗。

  吳瀚汀說,通過“聽”的方式讓大家瞭解帥府、瞭解文物,也是希望大家能更加願意來。從這點上說,它起到了一種導流的作用。

  實際上,無論推“雲展覽”,還是玩直播,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讓觀眾愛上博物館。所以它們與實體展、現場體驗並不衝突。從未來的發展看,“線上”“線下”的有機融合,會成為大趨勢,而形態也必將更加立體和深入。面對在網絡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博物館會進化成怎樣的樣子?很令人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