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快手X大英博物館直播夜”拉開了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期間,博物館在線直播的序幕。隨後,咪咕、淘寶、抖音、騰訊、馬蜂窩等網絡平臺吸納全國多家博物館入駐,雲直播也成為繼雲觀展之後,博物館構建與觀眾對話的新方式。
一、博物館紛紛涉水直播
同雲觀展一樣,雲直播是博物館應對疫情不得不做出的選擇。不過,從實際效果來看,高訪問量反映出博物館雲直播的巨大潛力。
以2月23日淘寶“博物館雲春遊”活動為例,我們綜合了當日八家博物館直播間觀看數和這八家博物館2018年全年的參觀人數,或許僅以這兩項數據得出的結論有些粗略,但不可否認的是,“一場雲直播的觀看數超過該博物館日均參觀人數”的對比結果讓我們看到,博物館文化傳播存在更廣輻射範圍的可能性。
雲直播一方面打破地域限制,保證疫情期間觀眾的參觀需求;另一方面,為宅在家裡無所事事或者因疫情信息而焦慮的人們,提供消磨時間、放鬆心情的新選擇。而且,與觀眾實地聆聽講解而不自然產生的緊張感和約束感相比,雲直播創造了一個更加放鬆、開放的交流平臺,一條條評論不僅有可能引發直播間的熱烈討論,還會對博物館的講解內容產生影響,使其更符合觀眾的參觀需求。
其次,博物館的雲直播絲毫沒有影響博物館的“帶貨能力”。在提供與博物館實地參觀相差無幾的講解的同時,各網絡平臺根據自身平臺特點豐富了博物館的直播內容與形式。
例如,博物館在淘寶平臺直播時,將文創產品融入到講解內容中,在介紹文創的文化背景的同時,對博物館文創店鋪產生引流作用。蘇州博物館在3月1日的直播中,直播間裡帶了44條文創類商品鏈接,從直播中也引導了1.27萬人進店,最終實現了預估銷售額過萬元的場景。
最後,博物館的雲直播讓觀眾發現了不少寶藏博物館。近期,區別於其他博物館專注展廳和展品講解的直播內容,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國寶脫口秀”令人眼前一亮,其主講人白雪松也因兼顧專業與風趣的講解風格在眾多博物館的雲直播中獨樹一幟,一場直播增粉7745人。另一個畫風清奇的中國壽光蔬菜博物館在雲直播中,幫助農民售出了大量蔬菜,被網友評為“物盡其用”的新方式。
二、博物館直播的社會意義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雲觀展、雲直播是現階段觀眾進入博物館的補充方式,雖然激起觀眾的看展熱情,但在集中觀看了多場雲直播之後,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的雲直播只是“直播+講解”的模式,加之博物館工作人員的線上講解經驗不足、攝像頭無法清晰展示展品細節等原因,使得觀眾的觀展體驗有所下降。與此同時,有些博物館和網絡平臺表示,未來要將“博物館雲直播”常態化。在這樣的趨勢下,挖掘博物館雲直播的創新之處,使其內容形式更加豐富,是博物館需要注意的問題。
2017年,英國國家美術館、梵高博物館、費城藝術博物館、德國新繪畫陳列館和日本東京安田·葛西藝術博物館聯合直播,首次將梵高標誌性畫作《向日葵》的五個不同版本組合在一起,數百萬的觀眾在這次直播中不僅瞭解到每個版本的藝術性,還收穫了有關藝術家以及作品的新鮮觀點。2018年,格林威治皇家博物館直播皇家格林威治天文臺對月食的報道,令超過八萬的觀眾通過最先進的AMAT望遠鏡看到了月球的實況鏡頭。這兩場直播正是博物館結合當時熱點話題——紀念梵高125年誕辰和持續時間最長的月全食,遵循直播“反應快速”“傳播範圍廣”等特點,在少量展品甚至沒有展品的輔助下,參與到社會話題的討論中,增強博物館的話語權。
自2001年起,喜好藝術的聾啞人每週可以免費參觀大都會藝術博物館。2017年底,博物館在“羅丹逝世百年紀念展”上開啟美國手語之旅的直播實驗。結果,這場直播有五萬兩千次的瀏覽量,並得到722人的分享。之後,翁貝特·波丘尼的《空間中連續體獨特的形式》的手語直播僅僅24小時內就達到了1.7萬次瀏覽,而“鑽石之山:韓國藝術中的行旅、表現與懷舊”展覽僅有1.8萬人參觀。博物館直播讓殘障人士更有機會觸及博物館、觸及藏品,博物館從中體現出的包容性和平等性,也在無形中引導社會加強對此類群體的關注和幫助。
雲直播無法取代觀眾實地參觀博物館的經歷和感受,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們也必須承認,人們在屏幕前的時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如果只是將其應用於在線講解,實則有些可惜。直播的實時性和互動性給予博物館回應社會聲音很大的空間,它幫助博物館在策劃週期較長的展覽、社教活動之外,找尋一種更能及時發表見解、表明態度的方式。因此,在保持原有的知識性和科普性的基礎上,博物館如何藉助直播傳遞社會意義,可以成為未來博物館直播思索與討論的話題。
關於博物館雲直播,你有哪些看法
歡迎下方留言討論!
參考文獻:知瓜數據《“雲春遊” 淘寶直播解鎖互動營銷新玩法!》
閱讀更多 弘博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