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配普洱茶的後期轉化

普洱茶的拼配可形成普洱茶後續發酵的梯級轉化。普洱茶的發酵是一個過程,由於它屬於固態發酵,就必然要求它具有層次感。以餅茶後續發酵為例,它要求壓制的餅茶鬆緊適度,即不能太密實(緊壓過度),又不能太鬆弛(間隙太大)。

拼配普洱茶的後期轉化

而要想達到這一工藝要求,僅靠物理的辦法(石模與機器壓製)是不能解決的,因為茶葉內含大量的纖維物質,而纖維物質是有彈性的,既使壓制時採用重壓力的方法,但在一段時間之後,又有一定的恢復。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方法是不同等級原料的合理拼配,以七級茶做“骨架”,以三級或五級茶“添實補缺”。這種網狀骨架的搭建,可使普洱茶出現層次感,並使後續的發酵出現梯級轉化。

很多人對普洱茶的品級存在一個誤區,認為所選用的毛抖品級度,越高越好,甚至有人追捧純芽頭(一級料)製成的餅茶。但他們忽略了一點,純芽頭製成的餅茶,極容易造成緊壓“過密過實”的現象,使普洱茶內含物質的轉化受到一定的限制。恰恰不利於普洱茶後續的發酵。

拼配普洱茶的後期轉化

同時,這裡還有一個誤解,認為普洱茶的原料品級越高,營養價值越高,反之品級越低,營養物越少。這是因為普洱茶原料的鑑別套用了綠茶及其它茶類的感官審評方法,與傳統普洱茶鑑別有很大區別。

以普洱茶原料中還原總糖含量為例,權威部門檢測的結果是七級茶含量最高。這正是七級茶被大量過於餅茶的主要原因,而非“以次充好、降底成本”的欺騙行為,這種粗老茶葉不僅是餅茶形成“網狀骨架”的主力,同時也因內含物質的特性,使它成為普洱茶後續發酵與轉化的“骨幹力量”。

拼配普洱茶的後期轉化

實際上,在現代的普洱茶製作工藝上,對原料的鑑別也一直存在兩套標準,一套是借用了綠茶感官審評方法的標準;另一套則是普洱茶製作者或企業“秘而不宣”並實際採用的標準。兩套標準差異很大,其普洱茶的拼配就是參照“秘而不宣”的標準昇華出的新境界。

普洱茶的拼配是一項極具個性化色彩的技術。凡是經典的普洱茶產品,無論是流傳上百年的老茶,還是近幾十年“新品”,都有各自獨特的“茶性”,只要我們深入體會,都會找到它們的差別,哪怕是一些細微的差別。這種差異化具有濃重的個性色彩,會使我們的味覺產生深刻的記憶而久久不忘。

拼配普洱茶的後期轉化

這種感覺,或者說品質,不是簡單的“純料”和“一口料”所能賦予的。更多的是普洱茶製作者長年經驗總結和感悟中的智慧結晶,是高超的拼配技術的結出的“碩果”。更重要的是,這種拼配的技術自古至今沒有被“格式化”和“模式化”,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個時代的製茶人都可依據自己對自然的瞭解,對茶性的領悟,通過種種實踐,去塑造更高品質的產品。這個空間即使在現代也仍然十分廣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或許是普洱茶拼配工藝所遵循的永恆主題。

拼配普洱茶的後期轉化

請幫助關注 點贊 轉發 收藏 評論 ,筆者給您行大禮了,謝謝!

茶友們覺得喜歡或是寫得還不錯可以點點關注,每天推送普洱茶知識或當地民俗文化讓您成為普洱茶資深“老茶客”,還請茶友們提出自己獨到的觀點和建議在下方評論處留言,也可以私信作者,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