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無言——陳丹青《母與子》

母爱无言——陈丹青《母与子》

母爱无言——陈丹青《母与子》

1986年,陳丹青已居於美國,兩次赴藏所積攢下來的速寫、草圖支持著他繼續創作與西藏題材相關的作品,此件《母與子》便是其中之一,以樸素但卻深厚的感情描繪了藏地尋常生活中一個溫暖而平靜的瞬間。構圖取材與藝術家七張西藏組畫之一的《母與子》相似,但在細節處理上又有了新的變化與推進,即較之於舊作的色彩更豐富,人物的表情也更微妙動人。

母爱无言——陈丹青《母与子》

陳丹青 母與子

1986 年作

布面油畫

74.5 × 100.4 cm

簽名:陳丹青 1986

說明

本拍品經藝術家本人確認為真跡。

RMB 3,500,000 - 4,500,000

《母與子》原為陳丹青重要早期創作《西藏組畫》系列其中一幅,是藝術家在中央美院的畢業作品與正身之作。這組創作的重要意義在於運用歐洲油畫寫實性語言描繪了藏族同胞的日常生活,其生動細膩的視覺風格及深刻的人道主義視角,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所流行的主題性繪畫潮流中可謂獨樹一幟。《西藏組畫》的出現在當時的藝術界引起了極大反響,不僅引領了八十年代中後期少數民族題材與鄉土題材的風行,也對85美術新潮和現代藝術運動有著非凡的啟發意義。

母爱无言——陈丹青《母与子》

陳丹青西藏組畫(七幅) 1979-1980年作

關於《西藏組畫》的靈感來源,陳丹青在論文《我的七張畫中》將之歸因於1978年舉辦的法國鄉村繪畫大展。法國鄉村繪畫深厚的人文精神,以及柯羅、庫爾貝、米勒等畫家的各類傑作都給陳丹青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因此他在“畫西藏組畫時只想畫得和米勒一樣,追求我心目中法國式的現實主義。我對西藏既不瞭解,也談不上有多麼深厚的感情,當年我把西藏的視覺經驗當作法國繪畫的替代,那是一種故意的誤讀。”

母爱无言——陈丹青《母与子》

陳丹青 《母與子》 1980 年作

這些把孩子揣在衣襟裡的牧女,當她們散坐在地上哺乳時顯得特別美。其中一個牧女看去十分老實,她的長相很單純,孩子的腦袋用力拱進她衣襟吮奶時,她呆呆的出神的面容給我印象很深。我想起許多一輩子辛辛苦苦的勞動婦女,人們喜歡把她們畫得精力飽滿,笑逐顏開,其實她們經常是疲倦的,默不作聲的。感人之處也就在此。

——陳丹青

母爱无言——陈丹青《母与子》

陳丹青《母與子》 1980 年作

此幅《母與子》作於1986年,為陳丹青按照八十年代初的舊作所重新繪製的,在構圖和人物造型上與前作基本保持一致,但在細節處理上又有了新的變化與推進,即較之於舊作的色彩更豐富,人物的表情也更微妙。如同米勒的《牧羊女》、《拾穗者》一般,此幅以樸素但卻深厚的感情描繪了藏地尋常生活中某個溫暖而平靜的瞬間。

母爱无言——陈丹青《母与子》

陳丹青《母與子》局部(1)

畫面中,三位藏族婦女圍坐在帳篷底下照顧著各自的孩子,俯仰之間行成一個穩定的三角結構。以白色的帳篷作為映襯,藝術家將視覺重心集中在母親與孩子間的互動之上,並通過人物腳下的散落的鍋、勺、水壺等生活器具為平穩的畫面格局帶來含蓄的律動感與濃郁的生活氣息。

母爱无言——陈丹青《母与子》

陳丹青《母與子》局部(2)

母爱无言——陈丹青《母与子》

陳丹青《母與子》局部(3)

在色調處理上,畫家選擇了以黃褐色為主的暖色調,藏袍上的青綠色塊和綠松石項鍊穿插其中,行成一種柔和的跳躍感。人物造型如雕塑般堅實敦厚,藏族女性健美的軀體,黝黑的肌膚,不拘小節的作風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從畫法上看明顯帶有米勒的痕跡,但同時亦結合了畫家自己的寫生體驗。縱觀全幅,畫面筆觸厚重粗拙,以團塊色彩塑造各種物像,力求通過單純的形象表達耐人尋味的內容。畫中的女性之間,母子之間,空間與人物之間的關係都處理得統一而和諧,在看似強悍的用筆之下呈現出一種溫馨的居家氛圍。

母爱无言——陈丹青《母与子》
母爱无言——陈丹青《母与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