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民族將軍戴安瀾?

江水綠入藍


如何評價戴安瀾?這裡就用毛主席《悼戴安瀾將軍》為提綱吧。

1.外侮需人御,將軍賦采薇。

戴安瀾早期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第二、三期戰將不多,露頭的都是精英。蔣介石將自己的衛隊先由警衛連擴展成手槍營,後來發展成首批擁有戰車和火炮的團,號稱“委員長鐵甲衛隊”。隨著外部環境變化逐步發展成機械化第五軍。第一任軍長是國民黨元老徐庭瑤。抗戰時期杜聿明走馬上任任第五軍軍長,當時全靠德國支持。後來軸心國簽訂合同,德國顧問撤回,德國援助也終止。即使這樣,第五軍在國民黨部隊裡也是硬件配置到位的部隊,幹部更不必說,杜聿明、邱清泉、戴安瀾、鄭洞國、廖耀湘,都是響噹噹的戰將。其中的榮譽第一師(師長鄭洞國)的士兵全由參加過5次以上實戰的士兵選拔。第200師(師長戴安瀾)是清一色的全機械化德械師,第五軍又有“天子門生第一軍”的稱號。第五軍的輝煌寫在1938年12月的崑崙關上。當時被包圍的是日軍號稱鋼軍的第21旅團,旅團長中村正雄陣亡,日軍在崑崙關小隊長以上指揮官空投了80%,幾乎換了整整一茬,這在整個中日戰爭中也是絕無僅有。戴安瀾由於身材高大長相英俊,日軍又聽說這支部隊是德械裝備,德國戰法,還曾誤以為戴安瀾是德國軍事顧問,曾把這次失敗歸結為德國人的幫助。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老蔣看到了勝利的希望(事實上老蔣從七七事變開始就堅信英美會捲入戰爭)。立即派出使節請求英美支援。鑑於日軍在東南亞得手。支援中國只有靠中印緬公路。為保障這條生命線暢通,中國組建遠征軍,老蔣也拿出了自己的壓箱底的本錢——第五軍出征緬甸。這就是遠征軍的由來,第一任遠征軍司令官羅卓英,部隊未出國境即調任他職,第二任司令官陳誠,陳誠只是掛名司令。實際指揮全由杜聿明和史迪威指揮。第一次遠征以失敗告終,孫立人率新38師聽從史迪威命令入印度,杜聿明率其他人進入野人山,五萬將士剩下一萬多。杜聿明還得了迴歸熱,差一點喪命。

2.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

戴安瀾的200師在抗戰初期裝備精良,隨著德國的斷奶和戰爭的消耗,到出征緬甸時,也就只能湊出200輛運輸車,攻擊性武器損耗殆盡,機械化師算是徒有虛名。在國內,戴安瀾遇到的都是日軍的甲種師團,戰鬥力強悍,日軍派往印度緬甸的部隊大多是乙種、丙種師團,戰鬥力自然不怎麼樣,這有點像田忌賽馬。以200師的家底和能力揍日軍的乙種、丙種師團稍顯上風,但是這是出國作戰,兵員補充、後勤給養、傷病護理、地理熟悉程度等卻不可與國內同日而語。

3.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

第一次遠征最出彩的有兩仗,孫立人率一個先遣團解救了7000名被困英軍,還獲得了英國國王的皇家勳章,史稱“仁安羌大捷”,這一仗只勝在膽量上,並沒有什麼戰略戰術上可圈可點之處。另一仗就是戴安瀾率軍在東瓜所打的一場惡仗,史稱“東瓜保衛戰”。戰鬥最吃緊的時候,戴安瀾帶頭立遺囑,指定順位指揮官,自副師長以下每人都要明確自己陣亡後由誰來接替指揮。此仗最終因英印軍的側翼出現漏洞而功虧一簣。但是也讓日軍後怕,第200師在撤退時,日軍不敢派兵追擊。

部隊在撤退到棠吉時天色昏黑,遭遇日軍,日軍部隊要口令,這邊稍一遲疑,日軍旋即開槍正中戴安瀾,其中有一參謀會日語,用日語與日軍打招呼,瞞了過去。

4.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由於天熱,戴安瀾傷口發炎,當時部隊根本沒有最基本的醫藥,即使手上剌個口,就有可能要命。在昏迷中,戴安瀾交待了後事,要求部下將自己就地埋葬,以免給部隊造成負擔。但是鄭廷笈(此時是守在戴安瀾身邊的最高軍官)並沒有聽從戴安瀾的遺囑,手下將士也不願意自己的長官埋骨他鄉,用軍毯裹起將軍屍體,繼續往回走。這新時代的“馬革裹屍”譜寫了一個將軍輝煌而悲壯的人生。沿途百姓自發祭奠。重慶的老蔣聽說後,要求舉行國葬,延安的毛主席也寫下了《悼戴安瀾將軍》。

建國後,戴安瀾作為國民黨陣營的將軍第一批被追認為烈士。這在整個近代革命史中也是很特殊的。


沙洲孤鴻24331826


“血戰崑崙關”戰役的主攻部隊是軍委會直轄“攻擊軍”第五軍,軍長杜聿明中將,作戰序列是:鄭洞國榮譽第1師、邱清泉新22師和第五軍的老底子第200師,師長即戴安瀾少將。

在圍殲崑崙關日寇第21旅團的戰鬥過程中,戴師長安瀾始終在一線督戰,被敵迫擊炮彈片直入左臂,重傷;而中國軍隊則擊斃日軍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報仇,一舉收復崑崙關。



《中國遠征軍》戴安瀾劇照

戴安瀾,安徽無為人,自號海鷗,黃埔三期畢業,抗日名將,人稱“海鷗將軍”。1933年任團長時即在徐庭瑤、杜聿明指揮下參加古北口長城抗戰,獲五等雲麾勳章;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後參加臺兒莊戰役、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因功累升第25師73旅旅長、第89師副師長等。中國唯一的機械化部隊第五軍在湖南湘潭組建後,杜聿明與俞濟時競爭勝出擔任軍長,1939年初,戴安瀾接替杜聿明出任國軍精銳第200師師長。

第200師轄兩個戰車團、兩個摩托化步兵團、一個炮兵團、一個騎兵團和裝甲搜索營,是當時國民黨軍隊最精銳的唯一一個機械化師。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寇進攻英屬緬甸,威脅中國抗戰輸血管滇緬公路,應英方請求,1942年2月16日,由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等精銳組成的中國遠征軍踏出國門,入緬作戰。傷愈的戴安瀾率第200師一馬當先,直插緬甸東部重鎮“同古”,並在皮尤河前哨戰中消滅日軍第55師團先頭部隊300餘人,給了日寇緬甸方面軍一個下馬威。

在接下來的兩週裡,戴安瀾指揮第200師以萬餘兵力死戰不退,重創四倍於我軍的日寇第55、第56兩個師團,由於英軍的潰敗和中國遠征軍主力需要步行到達,實際上第200師是孤軍奮戰,缺乏制空權的中國軍隊傷亡慘重,但仍然沉重打擊了日軍,殲敵5000餘人,最後在新22師的接應下從容撤退,史稱“同古會戰”




蔣介石評價戴安瀾:當代標準之青年將領。

史迪威感慨地說:近代立功異域,揚大漢之聲威者殆以戴安瀾將軍為第一人。

第一次入緬作戰由於英軍主力一心撤往印度而失敗,中國遠征軍撤回國內的要點臘戌又被日軍切斷,杜聿明不得已率軍踏入人跡罕至的野人山繞道歸國,並以第200師斷後。在撤退途中戴安瀾師部遭敵伏擊,再負重傷,第200師官兵抬著師長繼續前行,由於缺乏醫療條件,在距離祖國只有30公里時,將軍不治。



1942年5月26日,一代抗日名將戴安瀾犧牲在緬甸熱帶雨林中,年僅38歲,軍事委員會追授其為陸軍中將,延安與重慶同奠,舉國皆哀。

戴安瀾將軍的風華之年,盡付於抗日戰場,惜英年早逝,將星殞落;美國總統羅斯福頒授戴安瀾“懋績勳章”,新中國成立後,追任戴安瀾將軍為革命烈士。


度度狼gg


戴安瀾將軍簡介

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戰爭史,打仗的人很多,然而能夠揚名異域的,卻沒有幾個,戴安瀾作為中國遠東軍的重要將領,在赴緬甸參加遠征軍抗日作戰過程中,屢立戰功,打出中國軍人的風采,讓世界知道,我們一樣能打勝仗,敢打硬仗。

戴安瀾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但是立志報效國家,1924年年僅二十歲的戴安瀾考取黃埔三期,編在步兵隊學習,投身軍旅,戴安瀾將軍始終在前線,履歷戰功,無論是北伐還是中原大戰,尤其是抗日戰爭,戴安瀾將軍都能身先士卒,勇往直前。

九一八事變後,戴安瀾率領所在團在長城古北口與日軍展開浴血奮戰,使日軍遭到障礙,七七事變後,戴安瀾將軍在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戰役中均有良好表現,因功晉升為第89師副師長。

1939年升任第200師少將師長,年僅35歲,該師就是以後國軍五大主力的第五軍的主力師,是中國軍隊當時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機械化部隊,可以稱為王牌中的王牌。在長沙保衛戰和崑崙關戰役,均有不俗的表現,也正是這樣,才入了蔣介石的法眼。被蔣介石稱之為“當代之標準青年將領”。

揚名立萬異國他鄉

真正使戴安瀾將軍揚名立萬,彰顯國威的當屬戴安瀾赴緬甸作戰時期創下的赫赫戰功。

由於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破產,於是企圖封閉中國對外的連接線,迫使蔣介石政府投降,為了打破這種局面,應英美的一再要求,中國政府決定組建中國遠征軍,準備進入緬甸作戰。

鑑於戴安瀾將軍在抗日戰爭中的表現,蔣介石有意安排他去緬甸作戰,保住緬甸公路,這條國際運輸線,蔣介石單獨召見戴安瀾,問能否打個勝仗?戴安瀾將軍立刻說到:“此次遠征,系唐明以來揚威國外之盛舉,戴某雖戰至一兵一卒,也必定挫敵兇焰。”

1941年戴安瀾的第200師已經開赴緬甸,協同英軍作戰,逐次接替英軍的防務,1942年中國遠征軍正式成立。

1942年3月,在同古保衛戰中,第200師官兵堅守陣地,勇猛還擊,和敵人浴血奮戰,戴安瀾在戰鬥中立下遺囑:“只要還有一兵一卒,亦需堅守到底。如本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以參謀長代之。參謀長戰死,以某某團長代之。”

正是這種精神也感染了中國士兵,在同古保衛戰歷時12天,200師用意志告訴敵人,中國軍人是不可戰勝的,最終殲滅敵軍4000多人,俘虜400多人。

結果由於英軍瞎指揮,導致盟軍在緬甸潰敗,戴安瀾將軍在一次突圍中中彈,馬革裹屍還。

關於戴安瀾將軍的評價

像戴安瀾這種愛國將領,尤其是勇於為祖國和平奉獻生命的精神,又豈是我們這些半吊子歷史愛好者所能評價的,縱橫找了一些名人對其的評價,以當做我們對戴安瀾將軍的瞭解。

蔣介石評價:“虎頭食肉負雄姿,看萬里長征,與敵周旋欣不忝;馬革裹屍酹壯志,惜大勳未集,虛予期望痛何如?”

毛主席評價:“外侮需人御,將軍賦采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羅斯福總統評價:“中華民國陸軍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於1942年同盟國緬甸戰場協同援英抗日時期,作戰英勇,指揮卓越,圓滿完成所負任務,實為我同盟國軍人之優良楷模”。


史論縱橫


他是一個不棄糟糠之妻的好人

戴安瀾出生在一個貧困家庭,小時刻苦學習,立志報國。但由於家境因難,營養不足,20歲時仍長得很瘦小。這一年,正是黃埔軍校第一期招生,戴安瀾順利地通過了文化課考試,但因身體太瘦小竟未被錄取。為此,戴安瀾選擇了當兵,經過部隊一年的鍛鍊,戴安瀾身體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個子長高了,身體強壯了。1925年,戴安瀾再次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1942年,已是國軍少將師長的戴安瀾在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壯烈殉國。

戴安瀾夫人姓王,兩人是從小訂的娃娃親。王姑娘也出生在鄉村,不識字,且裹著小腳。戴安瀾黃埔軍校畢業後,在北伐軍總司令部任軍官。此時的戴安瀾年輕有為,風華正茂,前途無量。他沒有像其它人那樣拋棄舊愛,另尋有知識、思想解放、漂亮的新女性,而是將目不識丁的夫人接到身邊完婚。並給原來沒有大名的妻子起了個“荷心”的名字,寓意荷花之芯。
花是美的,但芯是苦的。婚後一年,聰惠的王荷心通過刻苦學習,竟能讀書看報了。戴安瀾非常高興,便又給夫人起了第二個名字,叫“荷馨”,意為有了文化知識,就是由苦到甜。盛開的荷花,既美又香。
戴安瀾犧牲後,王荷馨挑起了家庭的生活重擔,既要照顧老人,又要拉扯孩子。解放前夕,國民黨試圖要帶她們一家去臺灣。但王荷馨說,丈夫安葬在哪,她們一家就在那。解放後,王荷馨曾因工作出色,被評為三八紅旗手。王荷馨1971年去世,其骨灰與戴安瀾將軍葬在一起。
戴安瀾與王荷馨共育有三男一女。大兒子出生時,正是日寇侵略中國屠殺人民之際,為報國恨家仇,戴安瀾為兒子起了個名字叫戴履東。履,滅亡也。東,指日本,寓意深刻。戴履東後為我國建築學和建築設計專家,1999年選為工程院院士,2018年2月病逝。
女兒戴藩籬,寓意紮好籬芭,保護家園。戴藩籬曾參加過抗美援朝,並獲得過銀質軍功章。後為上海政協委員。
次子戴靖東,靖,平定也。東,指日本。曾任南京理工學院教授,現移居美國。
三子戴澄東,澄,滌盪汙物,使之清澈。東,指日本。曾任江蘇省委統戰部的副部長、省政協港澳臺僑委的副主任。
作者:“小方說歷史”團隊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歡迎點贊和評論

小方說歷史1990




戴安瀾將軍是一名抗日英雄,他的一生就是為了抗戰而存在,只是因為受傷過重,沒有能等到抗戰勝利的那一天。

戴安瀾1925年進入黃埔軍校第三期學習,1926年畢業。畢業之後,馬上就參加了北伐戰爭,因為戰功不斷升遷。

1933年長城抗戰爆發時,張學良指揮的東北軍發揮不一槍不放丟東北的精神跑了。這時國民黨第十七軍奉命北上抗日,二十五師145團團長正是戴安瀾。古北口戰鬥持續了三天三夜,第十七軍以傷亡6000人的代價消滅了日軍2000多人。戰後他親自編寫了《痛苦的記憶》對中國軍隊戰術落後的情況進行總結,制定了新的對日戰術打法。因為在戰鬥中表現英勇,

榮獲雲麾勳章一枚。

1938年,臺兒莊戰役爆發時,戴安瀾擔任二十五師73旅長職務,擔任阻擊敵人的任務。他指揮軍隊死死扛住日軍的進攻,把包圍圈中的日軍堵在中間,讓他們根本出不去,為戰役的順利進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得到了寶鼎勳章一枚。

1938年5月和8月,戴安瀾先後參加了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他都出色的完成了上級交給他的任務。




1939年1月5日,戴安瀾因為表現優良,接替杜聿明,被晉升為國民黨軍隊中最精銳的200師擔任師長。

就在這一年的5月,戴安瀾參加了隨棗之戰,因為戰功於6月被晉升陸軍少將,同時又到湖南參加長沙保衛戰。

1939年冬天,日軍從廣西崑崙關突破,準備從側後進攻重慶。戴安瀾率200師與敵人展開了血戰,正面和日軍最精銳的第五師團交鋒。第五師團長中村正雄在日本國內被為是“一把折不斷的軍刀”,但在

戴安瀾的奮力搏擊中,三次丟失又三次收復崑崙關,中村正雄戰死。同時戴安瀾也身負重傷。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突進東南亞,攻入緬甸,中國對外的交通線面臨被截斷的危險。中國最高統帥部命令十萬遠征軍入緬戰鬥,200師為第五軍之先頭部隊,先期進入緬甸。

1942年2月,200師參加同古戰役,應蔣介石的要求,戴安瀾命令全軍各級長官衝鋒在前,不得後退,與日軍血戰到底。200師以9000人正面對抗近4萬日軍的立體衝擊,堅守了12天,以犧牲一千多人的代價,消滅日軍5000多人。成功的掩護了盟軍的撤退,只給日軍留下了一座空城。



在之後的棠吉戰役中,200師再次發揮神勇,用自己的火炮猛烈的轟擊日軍佔領的高地,從日軍手中收復了英軍放棄的城市,消滅了全部日軍。




俗話說,不怕狼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自私的英軍為了自己的利益,放棄了緬甸。一直頑強作戰的中國遠征軍被英日無恥拋棄,中國軍隊不得不面臨單獨作戰的風險。

在這時,孫立人將軍的軍隊選擇了去印度,因為回國的路異常兇險,中間有日軍的伏擊,還要面臨茫茫野人山上千裡沒有補給的困境。而杜聿明則要求200師掩護第五軍向國內撤退,戰鬥中200師與軍部失去了聯繫。

在回國的路上,戴安瀾為了提升士氣,親自衝在第一線,指揮作戰。在戰鬥中,他不幸被機槍掃射,腹部和胸部受了重傷。

1942年5月26日,第200師殘部行走到了緬甸北部的茅邦的克欽山寨,這個地方離中國邊境已不到40公里。然而在這時,戴安瀾已心力交瘁,加上重傷,走到了人生的盡頭。這一年他僅僅38歲。


1942年7月31日,在廣西全州,上萬人為壯烈殉國的抗日英雄戴安瀾舉行隆重的安葬悼念儀式。

這一年的10月,國民黨政府追贈戴安瀾為陸軍中將,並批准戴安瀾的英名入祀南京忠烈祠。29日,美國國會授權羅斯福總統追授戴安瀾一枚懋績勳章。他也是唯一一位收到美國勳章的中國軍人。

1943年4月1日,國民政府在廣西為戴安瀾舉行了國葬;在這一年的秋天,他的遺體被運回安徽老家安葬,英雄魂歸故里。


新知傳習閣


戴安瀾,原名戴炳陽,安徽人。國軍名將,黃埔三期畢業。


1904年,出生安徽省無為縣一個普通家庭。

1923年,就讀安徽公學(陶行知創立)。

1924年,投奔國民革命軍,改名“安瀾”。

1925年,黃埔三期入學。 1926年,黃埔三期畢業,歷任過排長、連長、營長、團長,並參加北伐。

1933年,率部長城古北口抗戰,獲五等雲麾勳章。

1938年,臺兒莊戰役,率部與日激戰,迫使日寇後撤,獲寶鼎勳章 。

1938年,徐州會戰,率部中艾山與日軍激戰4天4夜,戰功卓著,升任89師副師長。

1938年,率部加入武漢會戰。

1939年,接替杜聿明升任200師少將師長,年僅35歲。200師是新建第五軍主力師,號稱是“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和唯一一個機械化師”。 1939年,參加長沙保衛戰。


1939年,參加桂南崑崙關戰役,在二塘與日寇兩個聯隊激戰,不敵撤退。後昆侖關反攻,200師從正面陣地主攻,攻佔崑崙關主陣地。但日軍在炮火掩護下反撲,陣地得而復失。後戴安瀾親率兩團主力,向崑崙關界首陣地猛攻,無數國軍士兵組成敢死隊前赴後繼,戴安瀾身負重傷不下陣地,終攻佔界首,肅清殘敵。(日本陸軍少將中村正雄此戰被斃)

1941年,200師開赴緬甸協同英軍,孤軍深入,開進同古,接替英軍防務。

1942年3月,同古保衛戰爆發。200師三面受敵,孤軍背水一戰。在仰光失陷,局勢極為不利之下,與擁有制空權,數倍己方兵力的日軍苦戰12天,日本遭遇入緬以來最為猛烈的抵抗,傷亡慘重,被殲5000餘人,此戰掩護英軍撤退,為遠征軍後續部隊贏得時間,200師全師安全轉移,乃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首勝,日軍只得一座空城。

1942年4月,棠吉之戰爆發,200師將士向守備日軍進攻,一舉奪下棠吉。可惜局部勝利已無法遏制全局的潰敗。

1942年5月,中英軍隊潰敗。戴安瀾遭遇埋伏率部突圍時被擊中腹部,重傷之時,囑託屬下:“一定要帶大家走出去”。

1942年5月26日下午,200師殘部行軍至距離國境線不過三四十里地的克欽山寨,傷重犧牲,時年38歲。

遺書寫道:“現在孤軍奮鬥,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

1943年4月,為戴安瀾將軍在廣西全州湘山寺舉行國葬,國共兩黨領袖親撰輓詞。

戴安瀾將軍當之無愧的戰神,提名中國遠征軍,第一時間想到的即是將軍。短短一生,義無反顧,馳騁沙場,痛擊日寇,終馬革裹屍。

中華有此將軍,國家甚幸,民族甚幸,崇敬之情,無以言表。

歡迎歡迎,祝你幸福。

以上。


木劍溫不勝


我給他的評價是:光耀千古,永垂不朽!

戴安瀾將軍是抗日戰爭時期“國軍抗日十大名將”之一,與他並列為“國軍抗日十大名將”將軍分別是:張自忠、李宗仁、杜聿明、孫立人、薛嶽、衛立煌、傅作義、王耀武、 趙登禹。他們每個人都在抗日戰爭中都是戰功赫赫,彪炳史冊,每個人都是值得中國人民敬仰的民族英雄。


戰功彪炳

戴安瀾將軍作為“國軍抗日十大名將”之一,在抗日戰爭時期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深受廣大人民的尊重和敬仰。在1933年的時候,日本佔領了東北地區之後,馬上就將魔抓伸向了中國的華北地區。戴安瀾將軍在華北地區參加了當時的抗戰行動,長城古北口抗戰中他浴血殺敵,給日軍以極大的打擊,並且榮獲五等雲麾勳章。

隨著時間的推移,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38年戴安瀾將軍在臺兒莊大戰中火攻陶墩,智取朱莊,激戰郭裡集,為臺兒莊戰役的勝利立下了赫赫戰功。同年,戴安瀾將軍又參加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兩大戰役,都是站功彪炳。1939年,戴安瀾將軍參加了長沙保衛戰,同年11月戴安瀾在崑崙關戰役中重創日本第5師第21旅團,由此名震華夏。


中國遠征軍

在中國的抗日戰爭中,除了國民黨的正面戰場上的抗日部隊和我黨的敵後戰場部隊,還有在緬甸作戰的中國遠征軍部隊。中國遠征軍部隊為了保護滇緬公路不被日本侵佔而切斷其他國家對華物資的援助,遠赴異國他鄉,在緬甸地區對日作戰。他們克服了重重困難,為了保衛國家,抗擊日本鬼子的侵略,浴血抗戰,砥礪前行。

而戴安瀾將軍就是中國遠征軍中的一員,1942年,戴安瀾將軍帶領著自己所屬的第200師遠赴緬甸參加對日作戰,成為了中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在緬甸地區,戴安瀾將軍仍然不畏辛苦,披肝瀝膽,殫精竭慮,指揮第200師又立下了赫赫戰功。

可惜不幸的是,1942年5月18日戴安瀾將軍在一次作戰中身受重傷,5月26日在緬甸壯烈殉國。


我的結語

戴安瀾將軍一生當中,為了抗戰披肝瀝膽,殫精竭慮,在抗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軍人當為國而死,馬革裹屍還,戴安瀾將軍壯烈殉國,雖然說是非常不幸,但對於他來說,這也許也是一種最為高尚,最為恰當的方式吧。

各位親愛的網友,你們覺得呢?


老魏聊歷史


戴安瀾,國共雙方均非常認同的抗日名將。1956年10月3日,毛澤東主席向戴安瀾的遺屬頒發了《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可見其功勳。

戴安瀾,安徽人,黃埔三期生。

1、嫡系部隊抗戰青年

戴安瀾在畢業時候和大多數黃埔學生一樣,分配、東征、北伐、新軍閥混戰。

到長城抗戰時期,已經是25師145團團長,此戰中,在古北口與日軍反覆爭奪。

到抗戰前已經升任25師73旅旅長。他的長官有關麟徵、杜聿明,相對而言,和杜聿明關係更好

(雄姿英發)

在抗戰初,主要在華北戰場作戰,在臺兒莊、徐州會戰立下戰功,之後參加武漢會戰,立下諸多戰功,升任第89師副師長兼第31集團軍總部幹訓班教育長。

如果堅持下去,到抗戰結束後,成為湯恩伯帳下軍長是沒有問題的。

2、精銳部隊立大功

和鄭洞國一樣,在第五軍組建後,都來了第五軍,戴安瀾直接為200師師長,鄭洞國為榮一師師長。年僅35歲,就成為王牌師師長,和虞嘯卿很像。

任職一年內就參加三次會戰,分別是隨棗戰役、第一次長沙會戰、崑崙關戰役。尤其是崑崙關戰役,

(成名之戰)

所部200師擔任主攻,前後半個月血戰,其中鄭庭笈九個連長陣亡七個,最終殲滅日軍中村旅團,此戰中戴安瀾身先士卒、指揮有方和重傷不下火線,榮獲四級青天白日寶鼎勳章一枚,被蔣介石稱讚為“當代之標準青年將領”。

很顯然,他是軍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3、揚威異域,將星隕落

1942年,中國軍隊組織遠征軍,陸續開赴緬甸。戴安瀾將軍指揮部隊接替英軍防務,開始東瓜保衛戰。

在戰前就說“此次遠征,系唐明以來揚威國外之盛舉,戴某雖戰至一兵一卒,也必定挫敵兇焰,固守東瓜。”此豪言壯語,毫不遜色於胡璉的石牌宣誓。

其給夫人家書為“現孤軍奮鬥,決心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

前後作戰12日,掩護英軍撤退。東瓜保衛戰為戴安瀾在盟軍中贏得聲譽。美國軍方認為,東瓜保衛戰是“所有緬甸保衛戰所堅持的最長的防衛行動,併為該師和他的指揮官贏得了巨大的榮譽”。蔣介石把此次戰役稱做是“中國軍隊的黃埔精神戰勝了日軍的武士道精神”。

在東瓜之戰結束後,率軍全師而退。在四月份攻佔棠吉,使戰場形勢為之一轉。五月份,因英軍的撤退與不配合,遠征軍全線潰敗,戴安瀾將軍在撤退中受傷陣亡。

總結:

戴安瀾將軍的一生基本是抗日的一生,其多次對日作戰,取得耀眼的成績,尤其是揚威異域,復唐明榮光,是不可多得的將才。

毛主席紀念戴安瀾將軍賦詩《海鷗將軍千古》:“外侮需人御,將軍賦采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參考文獻:

張智丹. 抗戰期間國民政府海外派兵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3.

葉暉南.戴安瀾將軍生前身後事[J].百年潮,2003(02):44-48.

屈德騫.中國遠征軍師長戴安瀾魂系緬甸[J].炎黃春秋,1995(07):59-65.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戴安瀾是抗日的民族大英雄,這點毫無疑問。但死得有些不值。

當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敗局已定時,蔣介石命令第五軍回國。可有三條路選擇,一是集中全力衝破臘戍一線日軍封鎖從大路回國,可能會付出較大傷亡但應是完全可以的。二是如孫立人那樣率軍退往印度,這是最安全可靠的一條路,但違背了蔣介石的命令。三是像杜聿明做的那樣繞開日軍封鎖進入野人山繞道回國,結果最終傷亡殆盡也未能回到國內,還是被駐印的中美聯軍所救。

戴安瀾的200師在同古和棠吉兩場血戰後負責全軍斷後,並不幸與遁入野人山的軍部失去聯絡。此時200師也面臨兩個選擇:西退隨孫立人進入印度或追隨杜聿明向北進入野人山繞道回國。戴安瀾認為應絕對服從蔣介石和杜聿明兩位長官的命令,於是毀掉坦克大炮等重武器率200師衝破日軍三道封鎖線進入了野人山,戴安瀾在穿越封鎖線時被機槍擊中負重傷。在緬北叢林轉了大半月後,1942年5月26日,第200師殘部行至緬甸北部的茅邦的克欽山寨,此地離國境不過三四十里地,戴安瀾犧牲。而200師這支當時中國唯一機械化師僅剩不足3000人回到國內,從此消聲匿跡。若戴安瀾能如孫立人一樣違抗蔣、杜命令退往印度,戴安瀾和200師的命運會重新改寫。


漢風62142901


戴安瀾將軍為國捐軀後被追認為陸軍中將銜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亦賦以詩聯予以祭奠一九四九年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戴安瀾將軍(1904~1942),原名戴炳陽、字衍功、自號海鷗,漢族,安徽省無為縣仁泉鄉(今洪巷鄉)練溪社區風和自然村人。國軍抗日名將,黃埔系骨幹之一。一九二六年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 一九四二年三月率第200師作為中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赴緬參戰。取得同古會戰(殲敵五千多人)、還有收復棠吉等戰功。一九四二年五月十八日在緬北野人山與敵遭遇,激戰中腹部中彈。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六日在緬北茅邦村不幸去世。一九四二年十月十六日被追贈陸軍中將,一九四九年後追認為革命烈士。 戴安瀾將軍曾血戰古北口,後立下臺兒莊戰役部分戰功(火攻陶墩/智取朱莊/激戰郭裡集)、擊敗瑞陽公路日軍第九師團主力(屬武漢會戰)、擊退艾山陣地日軍進攻(屬徐州會戰)、攻克崑崙關/擊斃中村正雄少將(屬崑崙關戰役)等戰功,因崑崙關一役獲得"當代之標準青年將領"之讚譽。是二戰中第一位獲得美國榮譽勳章的中國軍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