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真正的鳳雛,與諸葛亮完美互補,若不早死,蜀漢或能得天下

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恐怕都知道“臥龍鳳雛,二人得其一,便可安天下”這句話。在這裡,“臥龍”指的是諸葛亮,而“鳳雛”指的是龐統龐士元。在小說中,龐統足智多謀,文韜武略不下於諸葛亮,可謂是劉備的左膀右臂。然而從歷史上來看,龐統的作為恐怕很難配上“鳳雛”的稱號。在雒城之戰中,龐統中箭而死,從而英年早逝。因此,他在劉備打天下的過程中出力有限

。所以在筆者看來,如果非要說擁有“臥龍鳳雛”就可得天下,這裡的“鳳雛”應另有其人,而這個人正是西蜀謀士——法正。

此人是真正的鳳雛,與諸葛亮完美互補,若不早死,蜀漢或能得天下

法正,字孝直,扶風郿(今陝西省眉縣小法儀鎮)人,他出身豪族,是名士法真之後。董卓之亂爆發後,法正與好友孟達一起南下,投奔了西蜀的劉璋。雖然法正富有韜略,胸中有百萬雄兵,但庸碌之主劉璋並不善於利用他,只將他任命為一個小小的縣令。懷才不遇的法正與擁有同樣境遇的張松進行了商議,決定東引盤踞荊州的劉備入蜀,幫助他推翻劉璋的統治。

不久後,法正在張松的引薦下面見了劉備,發現他國政是個“英雄傑出,有王霸之略”的明主,因而對他一見傾心。於是法正立即給劉備出了個“借屍還魂”的奇謀,告訴他如何趕走劉璋,從而獨霸西蜀,實現橫跨荊益的偉業。在法正的輔助下,劉備很快平定了西蜀,初步實現了“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劉備得到法正,對於蜀漢陣營來說,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可以說是完成了人才戰略的最後一塊拼圖。

此人是真正的鳳雛,與諸葛亮完美互補,若不早死,蜀漢或能得天下

早在創業之初,劉備就擁有了關羽、張飛、趙雲這樣的猛將,而這些武將正是劉備能夠縱橫大半個中國的依仗。但是,劉備陣營武猛有餘,卻非常缺乏謀士的輔助。謀士,一般分為兩種。一種類似於蕭何,適合坐鎮後方,為前方軍隊提供錢糧、軍隊,維護大本營的穩定;一種類似於張良、陳平,他們適合跟隨主公在前方作戰,時刻為主公提供戰略、戰術建議。因為缺乏前一種謀士,劉備遲遲無法建立一個穩固的後方,甚至還因為缺糧,在小沛發生了人吃人的慘劇;由於缺乏後一種謀士,劉備屢戰屢敗,被曹操追得到處逃竄。

其後,劉備得到了“臥龍”諸葛亮,此人明於法度,善於治理百姓、籌措錢糧、訓練士兵、設計陣法。正是有了諸葛亮的幫助,劉備才得以在荊州站穩了腳跟,有了征服西蜀的餘力。然而,諸葛亮並不是神,他雖然精於正面作戰,卻不善使用奇兵,不太喜歡施展奇謀。若諸葛亮在大國,必能幫助主公橫掃天下。然而不幸的是,諸葛亮從屬於最弱小的劉備陣營。若想以弱勝強,沒有奇謀是不行的。劉邦能擊敗強橫的項羽,就是有韓信、張良、陳平這樣的奇謀之士。面對強大的曹魏,諸葛亮雖然能夠小勝不斷,但終究無法取得決定性的戰果。因此,劉備光有諸葛亮,是得不到天下的。但可喜的是,劉備最終得到了法正。

此人是真正的鳳雛,與諸葛亮完美互補,若不早死,蜀漢或能得天下

相比於諸葛亮,法正的政治謀略很差,因循守舊,很難治理好國家。但是在軍事上,法正卻在很多方面勝過了諸葛亮,特別是在奇謀方面。諸葛亮有知人之能,一眼看出了法正的優缺點。在政治方面,諸葛亮總攬軍隊和民政,多次寫信,匡正法正在政務方面的不足;同時,諸葛亮還經常勸諫劉備,希望他能夠包容法正性格方面的缺陷(法正為人睚眥必報,做了許多不法的事),應唯才是舉、重用法正。最終,在諸葛亮的主導下,他和法正內外配合,形成了奇妙無比的化學反應,也將劉備陣營帶上了巔峰。在決定蜀漢命運的漢中之戰中,諸葛亮和法正珠聯璧合,打出了一場偉大的戰役。

首先,法正建議劉備,一定要攻取漢中,從而打開通往關西的門戶。劉備出征後,法正一直跟隨在他身邊,為其出謀劃策。面對魏將夏侯淵、張郃的阻截,法正開創新地制定了“反客為主”之計,出其不意地南渡漢水,和劉備、黃忠等人一起攻佔定軍山,形成了對魏軍的夾擊。為了擺脫被夾擊的局面,夏侯淵不得不親自率軍攻打定軍山。法正見夏侯淵勢單力孤,兵力不足,於是建議劉備向其發動猛攻。隨後,劉備派黃忠猛攻夏侯淵,將其斬殺於亂軍之中。

此人是真正的鳳雛,與諸葛亮完美互補,若不早死,蜀漢或能得天下

夏侯淵死後,漢中盡入劉備之手。曹操聽聞此事後感嘆:“劉備絕對做不到這種地步,背後一定有人教他。”隨後,曹操親自率兵西征,與劉備爭奪漢中,兩軍形成了對峙局面。兩軍相爭,比得不僅是臨場戰鬥力,同時也要比後勤。在這方面,後方的諸葛亮用盡了全力,他聽從楊洪的建議,徵發大量男女民夫,向前方運送糧食,保證後勤不至於斷絕。反觀曹操這一邊,就要慘多了。在法正的建議下,劉備派遣奇兵不斷襲擊曹操的輜重部隊,導致魏軍時常處於飢餓之中,出現了大規模逃亡的狀況。最終,曹操因為糧草不濟而退軍,差點就全軍覆沒。正如司馬懿所說:“昔武皇帝再入漢中,幾至大敗”。而諸葛亮更是說:“(曹操)勢窮慮悔,僅能自脫,辱其鋒銳之眾,遂喪漢中之地”。

丟失漢中後,曹操感嘆道:“我自認為已經受盡天下奸雄,不知為何唯獨就得不到法正。”因為法正的傑出功勞,劉備將法正封為尚書令。如果說諸葛亮是劉備的鞏固,那麼法正就是劉備的謀主。然而好景不長,劉備得到漢中僅僅一年後,法正便因病去世,享年45歲。劉備哀痛欲絕,一連哭泣數日,隨後追諡他為翼侯。法正一死,蜀漢的國勢便急轉直下,首先關羽被孫權偷襲,荊州全部丟失。兩年後,劉備不顧諸葛亮和趙雲的反對,大舉伐吳,最終因為缺少法正作為參謀,慘敗於陸遜之手,精兵強將幾乎一掃而空。

對此,諸葛亮感嘆道:“如果法孝直在,一定能阻止主公出徵;即使不能阻止,也不至於大敗。”

此人是真正的鳳雛,與諸葛亮完美互補,若不早死,蜀漢或能得天下

法正的英年早逝,讓蜀漢徹底失去了奪取天下的機會。諸葛亮雖然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但終究不善於進取,只能保證蜀漢不敗。若法正還在,蜀漢陣營便仍有爭奪天下的本錢。如果幸運的話,蜀漢還真有可能擊敗魏吳。正如清朝學者蕭常感嘆:劉備建立基業,實際上是諸葛亮和法正二人之力。若天能假年,使兩人能同心輔政,混一之功,日月可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