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失敗者的英雄形象

諸葛亮:失敗者的英雄形象

2019年出版的《大道孤行:千古智聖諸葛亮》,以子庸父親被殺,子庸尋求真相為穿插,用當代的語言與思維來講述了諸葛亮傳奇勵志的一生。諸葛亮的形象對於大家來說已經非常概念化,作者李華採取了哪些方式來重塑這個人物呢?

· · ·

諸葛亮:失敗者的英雄形象

2010年版《三國》中的諸葛亮


虛實之間:臥龍先生個體生命的鮮活再現

——李華《大道孤行:千古智聖諸葛亮》讀札

這部抒寫四川歷史名人的小說如何避免影視劇帶給人們的概念化印象?如何從《三國演義》這部婦孺皆知的智者形象中另闢蹊徑?如何處理傳奇人物中的“史實”與歷史小說中的“虛構”關係,進而凸顯小說的價值和寫作的意義?這三個疑慮早在2018年上半年,李華在電話中談及他要寫作的這部“再造一個血肉豐滿的諸葛亮”長篇小說時,就在我心中盤桓良久,揮之不去。

2020年1月1日中午,當我一字不落地讀完這部29萬字的歷史小說後,感覺李華交出了讓人滿意的答卷,通過借用歷史人物吳碩,虛構了其子“吳子庸”,進而通過吳子庸“跟拍”諸葛亮的方式,在虛實之間,鮮活又生動地再現了臥龍先生的個體生命歷程,將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凡人化,成功地瓦解了我的疑慮,深化了讀者對諸葛武侯的再認識。

首先,藝術真實與歷史真實讓人信服。概括起來說,小說以吳子庸攜帶半片董承偽造的衣帶詔為切入點,以尋找詔書上謀殺曹操的人員名單來報殺父之仇為線索,將三顧茅廬、火燒赤壁、大意失荊州、揮淚斬馬稷、七擒孟獲、空城計、北伐中原等重大歷史事件勾連起來,從而藝術性地塑造出諸葛亮立體又多面,既真實可感,又清晰可見的人物形象。這一特點的成功之處在於,淡化這些人所共知的故事情節和宏大畫面,將其背景化,而重點描述了諸葛亮在這些事件中謀略的形成,以及彷徨的心理,通過細節描寫,將諸葛亮常人化的一面帶入小說,打破了千古智聖和讀者之間的距離感,頗為“血肉豐滿”。

諸葛亮:失敗者的英雄形象

1994年版《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


其次,詩性語言與獨特視角交相輝映。用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通過吳子庸“全程跟拍”諸葛亮大半生的獨特視角是這部小說最為值得稱道的地方,這也給讀者帶來真切的閱讀感受。

當然,作家的筆力、心力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據瞭解,李華為了寫作此書,光收集諸葛亮的人物傳記資料、歷史材料摞起來都有一米多高,並且花大半年時間翻閱、摘錄和消化,這種嚴謹的考據精神值得稱道。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小說中除了曹操、孫權、劉備、關羽、張飛、周瑜、諸葛亮等十多個人物名字比較熟悉以外,其他有名有姓的陌生名字也是數不勝數。這些多數都是在諸葛亮生涯中出現過的歷史小人物,他們的出現得益於李華探究史料的細心和建構故事的能力。

相較李華之前出版的長篇小說《出軌》《致命的愛》而言,這部歷史小說另外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詩性又內斂的語言縈繞全書,通過吳子庸的眼睛,將故事進展中的環境、事物詩意化和具象化,生成了一種審美意識上的美感。這在“上部”幾個篇章的結尾體現得比較明顯。

最後,高處不勝寒形象與失敗者眼淚有機統一。縱觀諸葛亮的一生,從三顧茅廬開始,就指向清晰地向“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終極目標邁進。一意孤行,從一而終。他六出祁山,一次次失敗,又一次次越挫越勇,勇往直前,殫精竭慮,直到病逝于軍中帳。在第十章《捋虎鬚的人》中,李華寫道:“當劉備已經不再把當初的誓言當真,甚至劉備的繼承人也不大把北伐當回事的時候,諸葛亮一如既往地堅持著那個夢想。”這種與生俱來的執念很好地詮釋了諸葛亮的“大道孤行”,即便最終是非成敗轉頭空,然而,這種失敗者的英雄形象,這種獻身理想百折不撓的努力,仍然值得我們由衷敬仰。

《大道孤行:千古智聖諸葛亮》正是通過再現諸葛亮的“日常生活”,從而淡化了其神聖性,刷新了人們對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的固有認知。在此,我要為李華的呈現力點贊和鼓掌!

書評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 · ·

諸葛亮:失敗者的英雄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