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帝到顓頊,帝嚳,堯舜禹,都是黃帝的子孫,爲什麼稱禪讓而非世襲?

雜詩堂主


世襲制是按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制度執行。

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雖然都是黃帝的後人,但他們並不是按照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方式即位,而是以選賢讓能的禪讓方式傳承的帝位。


雖然是禪讓制,但是他們也絕不是草根,都是黃帝的後人,且都是黃帝的正妃嫘祖的後人(嫘祖有子二人:玄囂、昌意)。其中帝嚳與帝堯直接就是父子關係。看一下譜系:


黃帝→昌意→顓頊

黃帝→玄囂→嶠極→帝嚳→帝堯

黃帝→昌意→顓頊→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帝舜


我們的先賢為了後世的繁榮昌盛統統放棄私心,選賢選能繼承自己的帝位(堯帝雖是帝嚳的兒子,但也是因賢能得立)。

其中以堯帝選舜帝繼立的故事最感人,堯帝因子丹朱兇頑不堪用,特意讓眾人舉賢薦能,眾人舉舜(盲者子,父頏、母囂、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堯決定觀察舜,把兩個女兒嫁與舜,觀其德於二女。舜飭二女於溈汭,如婦禮,堯善之。

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於天。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天下。


感謝我們的先賢,為了後世繁榮昌盛作出的無私奉獻,讓我們的中華民族優秀強大,每一位炎黃子孫都應引以為傲!


尋桂子


把顓頊、帝嚳、堯、舜、禹說成都是黃帝子孫是一個典型的謠言。

司馬遷的《史記》裡杜撰成分是比較大的,這種杜撰並非是以訛傳訛,而是有目的 的修改。一方面要營造一個和諧的上古先賢,一方面還有減少和避免有外族成分流傳。

事實上,上古這一段一直都是存在多個種族。還不要說都是黃帝子孫,連種族都是多個。而且顓頊、帝嚳、堯、舜、禹也是指不同的時代,並非是具體的人。大鯀和大禹都只是指為一個傳承的世系,而非是父子。其跨度也在幾百年之上。

目前看,大鯀、大禹、顓頊、帝堯是指黃種,而帝嚳和帝舜像白種。尤其帝舜可能性最大。這麼一個多種族聯姻共和爭鬥的時代,連禪讓都水份很大,哪來的都是黃帝子孫?

其實所謂禪讓,更多是兩個黃白聯姻聯盟之間的較量。後來導致了雙方大戰。而聯姻聯盟內部也沒好到哪兒去,夏啟驅逐了有扈氏就是驅逐了其聯姻對象,很可能就是帝舜體系。就是說,大鯀後代驅逐了同一聯盟的有扈氏。

禪讓當然也是存在的,只不過更多還是爭鬥。屈原《楚辭》裡就說,堯舜之耿介羲,既遵道而得路。 就是說,堯舜爭鬥,但他們還遵循一定的道,他們勝了對方後並沒有趕盡殺絕,而是讓對方遠走到指定地點,所以叫流和放,也叫分。而戰敗一方既然承認失敗,就只能按照約定向指定地點遠走。所以這種懲罰,其實就是把人放了。

司馬遷杜撰的和諧主要還是為了儒家營造先賢思維,同時也為了打造古今一脈相承的認識。


國病


把這些古帝都拉進黃帝的族系,是儒家大一統思想的需要。這些古帝應該是幾千年之間、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部落首領,他們不但沒有血緣關係,也不是黃帝的後裔。就我們目前的認知,炎黃夏周是西部地區的部落首領,對應的是仰韶文化。太昊少昊顓頊帝嚳堯舜是東部地區的部落首領,對應的是大汶口文化。其實,先秦時代傳說的古帝有幾十個之多。但在鄒衍五行學說和儒家大一統學說的影響下,其他古帝包括炎帝也被排除在五帝之外。而諸子百家也都提出了自己的五帝人選。這也就是有多個版本五帝的原因。


至樂無如讀書


直系後代可能性並不大,黃帝到堯應該是一千多千的跨度,在人均壽命20多的上古,5代人就過來了?太扯蛋了吧?

可不可以這樣解讀一下呢,黃帝的部落聯盟其中嫘祖的兩個兒子統治這兩個大的嫡系部落,他們的後代又從這兩大部落裡分出了一些其他部落。

堯是從帝嚳這個部落中分出來的後裔,其中有傳承關係,但非父子爺孫的關係。


天門觀雪


這個問題問得好!

要回答這個問題要研究幾個方向的最新科技成果:一是考古挖掘的成就,尤其是號稱幾位帝王陵傳說所在地的考古成功和文化屬性與關聯關係,二是瞭解分子考古學的成就,包括基因爆發,人種遷徙等成果,第三要研究古氣候和古農業的考古成果。

這樣才能對這些朝代的大致時間和地域有推斷,才能從考古發掘中發現他們的文化宗教和生活習俗的異同,才能推斷他們的傳承關係和血緣一致的概率。

我的猜測是黃帝為廟底溝文化;少昊為大汶口文化與黃帝無關;顓頊為黃帝后裔而母系為少昊族,在今鶴壁睢陽一帶,文化類型屬廟底溝晚期與大汶口結合,堯舜時的鸛兜(歡兜)是其嫡系後裔;帝嚳即史傳的虞朝,帝嚳之後應有帝摯政權,後為陶唐堯帝和有虞舜帝,而這個延續了千年的虞朝的父系應該是一致的,帝嚳在睢陽一帶,帝摯為龍山初期河南龍山類型,活動中心在洛陽一帶,堯舜為山西龍山陶寺文化,舜為帝嚳旁支後裔。

顓頊與帝嚳的血緣不可考,從帝嚳前期政權與顓頊的活動中心的一致性看,同族是肯定的,同祖的可能性也很大。

陶寺龍山遺址的遺骨基因檢測結果確定是O3-M122,有說進一步準確到M117,此基因佔現在中國人的13%左右,基因人口爆發的時間在5100到5400年前,是黃帝基因的概率很高。

所以黃帝以下到堯舜是黃帝子孫的可能性很大。


老農華丹


禪讓的說法,大概源自早期的儒家。孔子崇尚周禮,講早期的三皇五帝是禪讓。後來自夏朝的啟 開始才是“家天下”的世襲制。禪讓就是古皇帝找接班人時選有德者居之。堯舜禹三位不是一家人。書上看來的大致如此。

我自己的想法,其一,有德者居之,並不排斥自己的子孫,子孫有德也可傳位。其二,前些年出土的暗黑史書 《竹書紀年》 則直接記載堯舜禹三代所謂的傳位“黑內幕”,從人性本惡的角度打破禪讓觀點。這太醜惡,我不信。只能講作者是這樣看待堯舜禹的,沒辦法證實。

三皇五帝這一塊,有空可看看柏楊寫的的《中國人史綱》,很通俗易懂講中國歷史又觀點獨到的一本書。


天邊的一團雲


我覺得與當時的政治架構有關。當時應該是部落制的,能夠當第一號頭目的,只能在部落首領裡面選。就算不是部落首領,也得是部落裡可以擔當大任的人物。而且各類官職職務,也應該是不同的首領擔任。如果世襲,那麼這些部落首領不服氣,自己會推舉一號頭目。


逗比闆闆熊


該問題,本人在知乎專欄有討論過,總體而言,從史記的記載來看,相互之間確實是有血緣關係的,但血緣關係比較淡,一般隔了好幾代,且史記關於這些人的血緣關係描述比較混亂,有許多不實的地方,是否真有血緣關係,存在一定的疑問。

一般而言,世襲是指有兒子就傳兒子,沒有後代才從旁系血親中尋找,但五帝本紀裡的情況明顯不同,是在有嫡子的情況下,傳位給了他人。所以,稱之為禪讓。


索隱者言


古代帝王之位世襲起源於夏啟,之前至黃帝、顓頊、嚳、堯、舜、禹血緣相連為何稱為禪讓呢?具體禪讓的事是指堯舜禹,但我們看黃帝以下帝位傳承特點是選賢者接位,並非直接傳位給兒子或者弟兄;到堯舜禹時代表現更加明顯,所選賢能已在五湖之外,所以春秋贊其傳位選賢美德為禪讓。選賢禪讓受人推崇,因其實際傳位過程的軟禁事件,因接班人搶班上位,後世多懷疑禪讓制的事實。禪讓制短短几代被夏啟改變為世襲制。


巴人30


禪讓是選有德有能者主政,享有公共權力。堯舜禹時期生產力極低下,必須有能者帶領族群合作生存。隨著生產力大幅進步,產生了過剩生活生產品,對社會剩餘產品的佔有可以控制更多的人力資源,私有制產生了,這樣對產品資源私有的繼承必須世襲公共權力保障利益。個人的德能不是太重要,禪讓取消了。國家制度作為管理工具,可以保障既得利益集團的根本利益,那世襲享有公權力是必須了。當然隨著生產力大躍進工業文明,文教大發展共和民主人權法制將是歷史大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