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亂世之花,是孤傲,還是沉淪?

我們談起張愛玲,腦海中馬上浮現出的,就是她雙手叉腰,身段窈窕,睥睨一切的模樣。擺出一副民國才女的高傲來,叫人可望不可攀。

張愛玲:亂世之花,是孤傲,還是沉淪?

張愛玲,民國才女,被譽為天才作者。

她極具天賦,7歲就已經會寫小說,9歲畫插畫賺了人生第一筆稿費。

高中常在校報發表作品,大一參加雜誌徵文就得了第一名,就是那篇著名的《我的天才夢》。

文中講述的她對生命對自己的剖析,思考問題的角度獨特到讓人驚歎,包括她談到“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蝨子”等為人傳送至今,她談自己的缺陷談自己對人生的見解,字裡行間總帶著一種高高在上的自信和一腔孤勇。大抵是年少成名,使得她過早的明白了人情世故,也從側面影響了她過激的性格。

1943年,23歲的她,通過發表小說《第一爐香》系列,初登上海文壇。

又接連創作出了《心經》、《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等膾炙人口的小說。

算得上是文學史上一個奇女子,一個少年才女的奇蹟。張愛玲:亂世之花,是孤傲,還是沉淪?

有人說這女子生的極冷,可大多人只以她的冷血無情做飯後談資,卻不知她的敏感無措。便也是短短數十載的人生被人挑出來一段,談論的分崩離析。張愛玲:亂世之花,是孤傲,還是沉淪?

首先不容置否的是張愛玲是冷漠的。

她從因童年父母離婚跟隨條件較好的父親開始,父親的暴力和繼母的刁難就註定她的人生會劍走偏鋒。

她在散文中曾這樣寫到“我的頭偏到這一邊,又偏到那一邊,無數次,耳朵也震聾了。我坐在地下,躺在地下了,他還揪住我的頭髮一陣踢……”

這是她的父親在聽信了繼母的謠言後對她暴力之舉,隨後將她軟禁家中,她生了很嚴重的病父親也不給醫治,她多次想就這樣死去吧,離開這個痛不欲生的地方。在不久後,她得到了這樣一個離開的機會,從監獄中出逃去追隨母親。

然而在母親這裡張愛玲並未得到太多的慰藉,母親的生活過得艱難,她生的美,感情生活混亂,好賭,沒有錢,又喜歡小資情調。這自然就導致了張愛玲與母親的矛盾,母親天天把“都是為了你”掛在嘴邊:“這周沒去喝咖啡,都是為了你。”“這月沒添新衣服,都是為了你。”

嚴重時,母親會衝著她咆哮,“你簡直就是一個害人精!”

自尊心極強的張愛玲對母親所保有的美好的憧憬與童年幸福的回憶終於在生活瑣事的羞辱中消磨殆盡。

她在名揚上海後,寫了《私語》這篇類似回憶錄性質的散文,文中對父親的形象刻意誇大醜化,利用自身影響力讓自己的父親幾乎在整個上海都臭名遠揚。

在張愛玲的父親一厥不起後,她的弟弟生活一直難以維繫,曾多次給張寫信希望給予救濟,張愛玲沒有寫過回信。

張償還了母親在上學時對自己的所有花銷,不管母親哭著拒絕,自此母女情斷,就連張母在彌留之際相見張愛玲一面也未能如願,張只寄去一張一百美元的鈔票以表哀悼。

張愛玲無疑是冷漠的,不僅無謂世俗情懷,甚至無視至親之情,但她的睚眥必報,嫉惡如仇,卻叫人恨不起來。她的童年悲慘,晚年淒涼,卻並不讓人覺得悲慼,因為她有一份傲骨有尊嚴有自我有信念,所以堅定所以狠絕,她不附和任何人任何事,甚至是倫理道德,她只堅信自己只為自己低頭,這又是何其高傲何其遺世獨立的孤獨的靈魂!張愛玲:亂世之花,是孤傲,還是沉淪?

其實張愛玲也是柔情似水,自卑敏感的。

我們提到張愛玲自然也不能不說她的一生摯愛胡蘭成。她與胡蘭成琴瑟和鳴之際,胡蘭成向她提出了求婚。

嫁給一個漢奸,必然會遭萬人唾罵,甚至是名聲掃地,身敗名裂,永世不得抬頭。但張愛玲卻義無反顧地答應了。

張在送給胡蘭成的照片背面寫到:“遇見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塵埃裡去,但她的心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張愛玲就是這麼勇敢而決絕,她不曾思索些世人言論,她也不以好壞來品評胡蘭成,“他懂我,這就足夠。”懂我,是張愛玲一生的信仰。

哪怕日後東躲西藏,哪怕所有成就毀於一旦,哪怕從天堂到地獄。她也沒有猶豫也沒再怕的。

張愛玲在《半生緣》裡寫到:“你問我愛你值不值得,其實你應該知道,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即使是日後決然分手,又經歷了兩段感情的張愛玲,在晚年的自傳《小團圓》中也只是幾筆帶過,依然用大量的篇幅去寫胡蘭成的種種,可見其情之深切。

張愛玲對母親也非常的矛盾,她一邊痛恨母親為金錢與她斤斤計較,對她的不信任,把她的獎金輸在牌桌上,一邊有深深懷念著童年生活的幸福美滿,她一直渴望著能夠從母親這裡得到應有的安全感,可母親卻讓她傷透了心。

張愛玲曾經坦言:“問母親要錢,起初是親切有味的事,因為我一直是用一種羅曼蒂克的愛來愛著我母親的。

可是後來,在她的窘境中三天兩天伸手問她拿錢,為她的脾氣磨難著,為自己的忘恩負義磨難著,那些瑣屑的難堪,一點點的毀了我的愛。”張愛玲:亂世之花,是孤傲,還是沉淪?

張愛玲有著自己獨到的亂世中的優雅。

她選擇去美國,是為了逃離可以對她評判的人,她害怕會在世間浮沉中失去自我,她喜歡獨具一格,她以前是不管自己是否是格格不入的,可在她失去了親人愛人之後突然開始惶恐了,她懼怕這樣突兀的改變,害怕再也成為不了自己,於是她選擇離開,她想讓自己活的清白一些,活的乾淨一點。

有人說她晚安一片淒涼,家徒四壁,有人笑她報應笑她活該,有人憐惜她的悲慘一生。可事實上,她把自己所有的錢都留了起來,晚年的張愛玲雖不富,但也不窮。皇冠出版社每月會給她穩定的版稅,她死後也留下了近35萬美元遺產,而當時房租僅僅才500美金一月, 當我們覺得她活得家徒四壁時,她卻在寫給 林式同的信中說:“身外之物還是丟得不夠徹底。”

當我們覺得她活得孤單一人時,她卻花十年時間閱讀各種版本的《紅樓夢》,寫了一本學術論著《紅樓夢魘》,所以,我們一直覺得的“晚景淒涼”,並非是現實所迫,而是她的主動而為。張愛玲:亂世之花,是孤傲,還是沉淪?

她一聲所以追求的是討好自己,是與他人活的不同,而不是去討得別人的歡心

張愛玲一生最不愛麻煩別人,所以,當她預感大限將至時,便把自己收拾得妥妥當當,然後安安靜靜地躺上行軍床,閉上眼睛,等著永逝來臨。

與其說她的前半生多麼的傳奇,我倒覺得她的晚年才是真正的偉大的執著,她不怕任何事情,不因任何人而改變自己,執拗得讓人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