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母愛是華麗但不溫暖的抽取了棉胎的襖

生長於童話裡

說起黃逸梵這個名字,恐怕大家都不知道是誰。黃素瓊呢?還是不知道是誰?

如果告訴你,她的父親叫黃宗炎,她的爺爺是黃翼升,黃翼升是李鴻章當時的得力助手,清末七省水師提督。她的老公叫張廷重,她的婆婆叫李菊耦,而李菊耦是李鴻章的長女,您就大概知道她出身貴族了。

張愛玲:母愛是華麗但不溫暖的抽取了棉胎的襖

但她能被現代人所知道,卻是因為她有一個著名的作家女兒,叫張愛玲的。

可能是因為她的著名作家女兒,也可能是她血管裡充滿了“不怕死、能吃苦、耐得煩、霸得蠻”的執拗、不屈服的湘人精神,讓我有想去了解這位母親的衝動。

張愛玲:母愛是華麗但不溫暖的抽取了棉胎的襖

黃素瓊(坐著的)

黃素瓊的親生母親,是父親黃宗炎從家鄉長沙買來做妾、傳宗接代的。而她也不負眾望,1896年生了一對龍鳳胎,姐姐就是黃素瓊,弟弟就是黃定柱。

黃素瓊未出生,父親黃宗炎染疾去世。黃逸梵一直由黃宗炎的正房夫人撫養,直到1915年,22歲的黃素瓊,由大夫人做主,嫁給了李鴻章的外孫張廷重。

張愛玲:母愛是華麗但不溫暖的抽取了棉胎的襖

自大戶人家出嫁,自然帶了豐厚的嫁妝。1922年黃素瓊的養母大夫人在上海去世,黃素瓊和弟弟黃定柱分了遺產,弟弟要了房產地產,黃素瓊要了古董。

世人都會覺得,出身名門、前清遺少、男才女貌,兩人結合之後順理成章幸福快樂地生活下去,童話故事裡不都是這樣的結局嗎?

生活在俗世中,能逃到哪裡去?

在生活理念上,兩個人思想層面存在很大的差異。

黃素瓊對當時所有的新鮮事物都感興趣,自己的嫁妝和分得的孃家有遺產,手上甚是寬裕,人也長得漂亮,打扮起來花枝招展,生活裡充滿了陽光,她也改了名字,換了一個更西式的名字——逸梵。

張愛玲:母愛是華麗但不溫暖的抽取了棉胎的襖

而張廷重從小被年少守寡的李菊耦“好生”撫養,因擔心兒子沾染家族子弟不正風氣,在穿著打扮、言行舉止上都特別嚴格。這也造成了張廷重的性格低調內斂、有些自閉、不善言辭。

兩個性格完全不一樣的人,生活在一起,要麼是互補,其樂融融,要麼就像黃逸梵和張廷重那樣,黃逸梵實在無法忍受張廷重的沉悶、迂腐、不善言辭、帶著舊學人的酸腐味。

張愛玲:母愛是華麗但不溫暖的抽取了棉胎的襖

新潮和迂腐之間的界限是很清晰、水火不容的。黃逸梵喜歡花錢、旅遊的黃逸梵,選擇逃離這個沉悶的家,自己獨自一人全世界旅遊,留下張廷重在家終日繞室圍桌吟詩作賦,還拖起長腔,一唱三嘆,排解心中的悶氣。

張廷重是深愛著黃逸梵的,黃逸梵第一次出國旅遊久未回家,張廷重給她寄去了一張照片,背面是一封情真意切的詩:才聽津門金甲鳴,又聞塞上鼓顰聲,書生自愧擁書城,兩字平安報與卿。

張愛玲:母愛是華麗但不溫暖的抽取了棉胎的襖

黃逸梵想到了舊日夫妻恩情,回到國內。然而兩個人的差異,沒有因為時間而變小,反而是出國有了閱歷,他們之間的隔閡更大了。

孩子是生命的延續,給她最好學校教育

特別在1920年張愛玲出生後,對於孩子的教育產生了很大的分歧,張廷重認為,女人無才便是德,堅決反對黃逸梵安排孩子去上學。

張愛玲:母愛是華麗但不溫暖的抽取了棉胎的襖

黃逸梵堅持送張愛玲上當時最好的貴族學校。要是沒有當時張母的堅持和捨得花錢,文學世界裡,就可能少了一位妙筆生花、情感細膩的張愛玲了。

對於父母的關係,張愛玲在作品中說到過類似的片段:父親過著自由落體般醉生夢死的生活,抱著母親不放,要一起墜落毀滅。

由奢入儉難,夫妻二人都靠祖產過日子,黃逸梵對生活的要求一直未變,加上張愛玲昂貴的學費,祖產快速地消耗著,生活的壓力,更加重了夫妻兩人的矛盾。

張愛玲:母愛是華麗但不溫暖的抽取了棉胎的襖

最後,黃逸梵選擇和張廷重離婚。可以想象,張廷重的失落和悵惘。在律師面前,多次拿筆又放下,猶而不決,繞室嘆氣不止,意識到妻子去意已決,不得不在離婚協議上簽字,

敢於甩掉不良資產

張愛玲在《對照記》裡說到:踏著這雙三寸金蓮橫跨兩個時代。說的就是黃逸梵的一生,一個特立獨行的母親形象。

黃逸梵之所以不顧一切,逃離張廷重,逃離這段婚姻,逃離這個家,是厭倦了愛她的這個男人的沉悶、酸腐。有著這樣情況的家庭應該不在少數,即使是現代社會里,大多數可能會選擇湊合著過下去。

張愛玲:母愛是華麗但不溫暖的抽取了棉胎的襖

顯然,黃逸梵是那小部分,主動選擇自己生活的“小腳”女人,不但是因為脾氣性格使然,很大一部分是她的經濟獨立。

張廷重即使離婚後,還是對黃逸梵很是留戀,特意把家搬到小舅子附近,和小舅子親近,希望黃定柱在黃逸梵面前說合說合。

那個把最好的留給女兒的媽媽孤獨地離去

張愛玲對於自己的媽媽,存在很深的抱怨,離開自己的父親,離開這個家,導致父親更加的頹廢、放縱。黃逸梵坐吃山空,到後期經濟越來越窘迫,甚至拿著張愛玲的獎學金打麻將,輸在牌桌上。

1957年,遠在倫敦,64歲的黃逸梵,走到了生命盡頭,她仍是孤身一人,背後依舊不是燈火闌珊溫暖的家。

張愛玲:母愛是華麗但不溫暖的抽取了棉胎的襖

臨終前,黃逸梵最大的願望是看一眼張愛玲,不知是什麼原因,張愛玲僅寄去100美元,並未去看她。

直到去世後兩個月,張愛玲清理媽媽的遺物時,發現了媽媽給她留下的一箱古董。去世前,黃逸梵日子已經過得很清苦了,卻堅持將最後的一箱古董留給了女兒。

張愛玲:母愛是華麗但不溫暖的抽取了棉胎的襖

家庭環境對孩子三觀的影響至深

張愛玲生活的原生家庭,可以想象得到,是怎樣的一番情景:母親時尚、前衛,生活就似四月陽光;父親守舊、傳統、猶如陰冷的冰窖。

在這種一半火一半冰的世界裡成長,對於愛和家庭的概念,產生的影響,直接反映在張愛玲的愛情和婚姻的態度上,就因為對方懂自己,就把自己一生的愛給了汪偽政府要員、毫無責任感、十分濫情的胡蘭成。

張愛玲說給胡蘭成的定情話: “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張愛玲:母愛是華麗但不溫暖的抽取了棉胎的襖

黃逸梵唯一知道的是,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所以選擇最好的學校。然而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何其重要,這是黃逸梵完全缺失的。因為她自己都無法處理好家庭關係,經營好一個家,才有了一次次的逃離

張愛玲:母愛是華麗但不溫暖的抽取了棉胎的襖

張愛玲在自己的作品中,對於自己和母親的關係,做了一個很生動的比喻:

母愛對於自己,就像一件抽取棉胎的棉襖,華麗而沒有溫度。

敏感而頗具才華張愛玲,直到古稀才理解了自己的媽媽

黃逸梵的人生選擇,是逃避不幸婚姻多一些,還是勇敢追求自由多一些?

可不可以理解為,黃逸梵很任性。她出身名門,她有一筆豐厚的嫁妝,還有一個足夠愛她的丈夫,只是因為三觀不合,她無法忍受丈夫,毅然拋夫棄女,遠赴國外。最後,晚景淒涼,鬱鬱而終。

和為子女選擇默默忍受煎熬的奉獻相比,從痛苦婚姻中勇敢逃離的決絕,讓張愛玲很是失望和痛苦,心想著媽媽活得很自我,只顧著自己快樂地生活。但是誰又能說,黃逸梵不離婚,張愛玲就一定有幸福的家庭呢?

張愛玲:母愛是華麗但不溫暖的抽取了棉胎的襖

在黃逸梵的一生,絕對看不到妥協的任何跡象。人生需要倔強地活著?還是跟自己、現實妥協?

只有當女兒為人妻、為人母之時,才能夠真正理解黃逸梵當時的選擇。

張愛玲歷經世事之後,就逐漸理解了媽媽當初的決定。在去世之前,張愛玲總是面對著牆壁,不停地訴說著什麼,她告訴別人,她正在跟天國的媽媽聊天。1995年9月8日,張愛玲在洛杉磯的公寓孤獨去世。

張愛玲:母愛是華麗但不溫暖的抽取了棉胎的襖


站在家庭的角度,奉獻讓生命更有意義;但站在個人的角度,追求快樂、自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意義。

二者可以兼具,為家庭默默奉獻,成就了美滿家庭,孩子有出息、孝順,從獲得個人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這就是人們心中的幸福。

張愛玲:母愛是華麗但不溫暖的抽取了棉胎的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