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推薦理由

“四書”之一

儒家相傳的思想原則

對後人為人處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創作背景

子思(約前483~前402),孔子的孫子,名伋,字子思。關於子思的生平,現存資料極少。只有《孟子·公孫丑》記載他受到魯繆公優禮一事,其餘不甚了了。《漢書·藝文志》著錄《子思》二十三篇,已佚。現存《禮記》中除《中庸》外,《表記》、《坊記》等相傳也是他的作品。關於《中庸》是否是子思的作品,歷來就有過多次爭議,漢時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肯定子思“作《中庸》”。近代多數學者根據《中庸》中的思想也認為它出自子思之手,後人曾對它作過增損和潤色,但並沒有失去原作的本來面目。

全文解讀

《中庸》首先主要體現為以“誠”為本體的唯心主義世界觀。“誠”原本指的是十分完美的、“至善”的精神世界,在《中庸》中是一個道德概念,構成了世界的本原,成了第一性的東西。“誠”就是天道,它本身不是有什麼另外更高的東西產生的,而是“自成”的,更進一步地說,它不但“自成”,而且還產生萬物、派生萬物。《中庸》講的這個從道德精神本體到物質演變過程的“誠”,集中地體現了它的唯心主義宇宙觀。這種宇宙觀推衍方法的前提是“至誠無息”。其次表現為“尊德性”、“道學問”的認識論和修身術。《中庸》說,一個人如果完完全全地把“誠”體現出來,就達到了“至誠”的境界,便與“天道”合一成為“聖人”。如何達到“至誠”,《中庸》認為有兩條途徑,一條是明白自己的本性,即“尊德性”;一條是從事學習,接受教育,即“道學問”。《中庸》寫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這是說,人的本性是由天命決定的,順著這種天賦的本性的行為,才算作道。明白和保持這種天賦的道德本性——“尊德性”,乃是修身的根本要求。對自己的行為,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和別人聽不到的地方也要謹慎警惕。《中庸》的這種明白和保持天賦的道德本性的方法實際上是一種主觀內省、自身體驗的先驗論。“道學問”是達到“至誠”的另一條途徑。“道學問”可以分為五個步驟,即“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人們如果能按照“道學問”這五個步驟去做,“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如果加倍的話,那麼“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任何人都能達到目的。在認識論中,認為有了“誠”就有了一切知識,而且這種知識是最可靠的、最根本的知識。另一方面,“明”也可以達到“誠”,“明”的目的就在於恢復“誠”。 最後體現為“中庸”之道的處世哲學。《中庸》認為,“誠”的具體化,就是“中庸”,也叫“中和”、“中道”。《中庸》一書把“中庸”當做處世從政的根本法則。“天下之達道”就是“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這五者是人人具有的五方面的關係,處理這五方面關係的準則為“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朋友有信”。靠通行天下的三達德:智、仁、勇,仁是這三達德的核心。《中庸》認為,在人與政治制度等政治實體的關係中,人是活的主動的因素,治國之本在人而不是在於政治實體,如制度、法律、已形成的政治傳統等。據此主張人治、反對法制和政治。同時《中庸》認為只有修身之人才能處理好德與才的關係。

名家點評

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孫子思作之,以昭明聖祖之德也。

——中國學者鄭玄

中庸的哲學,可說是一般中國人的宗教。

——中國學者·詩人胡適

深遠影響

在漢代,《中庸》曾被收入《禮記》中,作為其中的一篇。到了宋代,理學家把它和《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並稱為“四書”。《中庸》是儒家經典之一,自從朱熹把他編入《四書章句集註》以後,歷代的封建統治者都把它奉為“初學入德之門”的必讀教科書。

《中庸》一書重點發揮孔子“過猶不及”的思想,要求人們追求“和而不流”、“中立不倚”的境界,力圖使封建社會等級秩序恆常不變,“居上不驕,為下不倍(背叛)”,以免出現“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小人而無忌憚”的“反中庸”的現象,消解階級矛盾,這對封建統治是非常有作用的。

經典片段

◆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 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 其次致曲。曲能友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延伸閱讀

《禮》包括《周禮》、《儀禮》和《禮記》,又稱“三禮”。《周禮》又稱《周官》,包括《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6篇。《冬官司空》亡佚,取《考工記》補,故稱《冬官·考工記》。《儀禮》17篇,有戴德、戴聖、劉向三種傳本。《禮記》主要有兩種版本,一是戴聖編的,稱《小戴禮記》。另一是戴德編的,稱《大戴禮記》。《小戴禮記》內容極為豐富,《大學》和《中庸》就包含在裡面。

注:本文內容引自於 《要讀的100本書大全集》 作者:黎娜 中國華僑出版社

每天三分半,每天一個知識點,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們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