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具在進步!《茶經》—茶之具「上半部分」

籝:有人稱為籃子,有人稱為籠子,有人稱為筥。是用竹篾編織而成的,通常可以盛放五升茶葉,還有盛放一斗、二斗、三斗的,是採茶人背在背上盛放茶葉的。

【籝,音盈,《漢書》所說的“黃金滿籝,不如一經”的“籝”。顏師古說:“籝,是竹編器具,可盛四升。”】

器具在進步!《茶經》—茶之具「上半部分」

現代竹籃

灶:不使用煙囪的。

器具在進步!《茶經》—茶之具「上半部分」

釜:要使用邊緣向外翻,如同口唇形狀的鍋。

器具在進步!《茶經》—茶之具「上半部分」

箅:有木製或陶製的。不要使用細腰形狀的,緣口和鍋接縫的地方要用泥封嚴。竹箅是籃子形狀,兩邊的提耳用竹篾繫牢。開始蒸茶時,把鮮葉放到箅上;等到蒸熟了,再從箅上拿出。鍋中的水倘若干了,可從甑口加些水

【甑,不要細腰的像繫了腰帶的那種,接縫處一定用泥封嚴】,再把有三個枝椏的木棍削製成攪拌器【亞字應該是“椏”,就是樹木的枝椏】,把蒸好的茶芽、茶筍、茶葉抖勻鬆散放置,以免流失茶汁。

器具在進步!《茶經》—茶之具「上半部分」

灶、釜、甑

杵臼:又叫作碓,以長期使用的為好。

器具在進步!《茶經》—茶之具「上半部分」

茶臼

規:又叫作模,或者叫作棬。用鐵製造而成,用圓形、方形、花形三種。

器具在進步!《茶經》—茶之具「上半部分」

規、承、芘莉

承:又叫做臺,或者叫作砧。用石頭製造而成,可以用槐木、桑木深埋一半在在地下,為了在拍茶餅時不至於搖晃。

襜:又叫作衣。用油布或雨衫、單衣剪成一片就製成了。把襜布鋪在砧板上,再把模放在襜布上,然後拍打即可製成茶餅。茶餅拍成後,取出茶餅和襜布,再拍打時另外換一塊。

芘莉;又稱為籝子,或叫篣筤。用兩隻小竹片, 各長三尺,其中竹身長二尺五寸,手柄長五寸。竹身上用竹篾織成方眼格子,就像農民用的籮,寬度為二尺,是用來擺放茶餅的。

棨:又叫作錐刀。把柄是用來堅硬的木棒製作而成,是用來穿茶餅孔眼的。

撲:又叫作鞭。用竹子製作而成,是用來串聯茶餅並送到焙爐上的用具。

器具在進步!《茶經》—茶之具「上半部分」

儲存鮮茶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