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成語故事:足食足兵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在劉備奪取益州及漢中期間,主人公是諸葛亮。原文如下:

三國成語故事:足食足兵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先主,使擊張魯。亮與關羽鎮荊州。先主自葭萌還攻璋,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三國成語故事:足食足兵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獻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益州牧劉璋派遣法正迎接劉備去益州,並讓劉備攻打漢中的張魯。諸葛亮和關羽等人一起鎮守荊州。後來劉備從葭萌回軍進攻劉璋,諸葛亮又與張飛、趙雲等人率兵逆長江而上,分頭攻打併平定益州各郡縣,最終與劉備合兵包圍了成都。成都平定後,劉備任命諸葛亮為軍師將軍,監管劉備的左將軍府。劉備外出征戰,諸葛亮就鎮守成都,備足糧草和兵員。

三國成語故事:足食足兵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文中提到的“足食足兵”,意為糧食充足,武備修整。這句成語同時還在《三國志•蔣琬傳》中出現過,其最早出處是《論語•顏淵》中的“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三國成語故事:足食足兵

自從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後,諸葛亮在劉備集團的時間一共是二十七年,大致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至蜀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第二階段則是由章武三年(公元223年)至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人們較為熟悉的大都是第二階段,這也是諸葛亮主政時期。而在第一個階段諸葛亮到底做過些什麼,很多人並不瞭解。

三國成語故事:足食足兵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最主要的原因是諸葛亮在第一階段的事蹟在史料中的記載很少。故此,有不少人也提出過這樣的疑問:劉備在世期間,諸葛亮到底做了些什麼?他又為什麼能得到丞相這樣的高位?其實這個疑問在這則成語故事中可以找到答案。

三國成語故事:足食足兵

根據諸葛亮本傳的記載,諸葛亮出山後,除了出使東吳,就是“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劉備奪取益州後,諸葛亮的主要職責與在荊州時期並無太大的區別,這便是“足食足兵”。可千萬別小瞧這個職責,這與秦漢爭霸期間蕭何的職責是完全一致的。

三國成語故事:足食足兵

據《史記•蕭相國世家》載:“漢二年,漢王與諸侯擊楚,何守關中,侍太子,治櫟陽。為法令約束,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輒奏上,可,許以從事;即不及奏上,輒以便宜施行,上來以聞。關中事計戶口轉漕給軍,漢王數失軍遁去,何常興關中卒,輒補缺。上以此專屬任何關中事。”對照《三國志》的相關傳記,諸葛亮在益州的工作性質與蕭何幾乎完全一致。

三國成語故事:足食足兵

當年劉邦奪取天下後論功行賞,認為蕭何的功勞最大,因此將其封為酇侯,食邑也是部下當中最多的。不少人認為劉邦此舉不合理,劉邦則提出了著名的“功狗論”,讓群臣啞口無言。從這個角度來看,劉備對諸葛亮的任用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先祖劉邦的做法,對其委以重任,足見對這兩個的重視程度。蜀漢帝國建立時,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這也參照了當年劉邦與蕭何的故事。由此足見諸葛亮被劉備的重視程度,也可以看出儘管史料並無太多記載,但無論是工作的繁重程度及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劉備這麼做,也是仿效了先輩劉邦的做法。

參考書籍:《三國志》、《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