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讓文物起死回生,觸手可得

眾所周知,大多數的文物由於年代久遠,尤其是那些處於室外的文物,在經過了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風吹日曬後,大部分已經風化並且仍在繼續風化,若不及時保護並獲取文物數據,其風采將永遠消失。

但隨著3D打印技術及3D掃描技術發展,以數字代形式建立“文物數據檔案”變成了可能。目前國家對博物館數字化進程的大力推進,很多博物館與文物修復工作者嘗試利用3D打印與3D掃描技術,讓支離破碎的文物“起死回生”,在修復的同時可以繼續傳承。

3D打印,讓文物起死回生,觸手可得

其實,與傳統制作方式相比較,利用3D打印技術複製這樣的一件文物過程並不繁雜,首先利用3D掃描過對文物進行數字化重建,構建文物真實三維模型,並通過3D打印機打印出來,最後再對複製文物進行後期處理,包括表面上色、紋飾加工處理等步驟完成整個複製品。整個過程總的算來,要比原來起碼節約一半的時間和成本,值得一提的是,3D打印技術不僅能運用於文物複製,而且能以其與傳統修復手法相比之下的無損、快速、精確等特點,在文物修復中發揮積極作用。

3D打印,讓文物起死回生,觸手可得

四羊方尊是中國仍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邊邊長為52.4 釐米,高58.3釐米。但出於對文物保護的原因,老百姓對於四羊方尊這樣大型文物,只能遠觀而不能把玩。隨著3D打印技術與3D掃描技術的發展,很多博物館文物工作者開始嘗試3D打印“孿生兄弟”,讓文物“走出”博物館,親近老百姓。

去年,某工作室多了一件四羊方尊的迷你版“孿生兄弟”。原來,這個“孿生兄弟”是運用桌面級3D打印機A8打印而成。據介紹,A8打印穩定,成品精度高,可以支持複雜結構模型一次成型。

3D打印,讓文物起死回生,觸手可得

“我們將四羊方尊模型文件進行切片處理,再連接A8-3D打印機就能自動打印三維實物模型,後期根據原型特點上色就可以了。”該工作室3D建模師介紹說,A8機器採用全鈑金立體框架,重要結構及運動部件全部採用金屬材質,結構穩如磐石,降低了打印過程中的機械抖動,將高精度智造水準發揮到極致,完美再現四羊方尊文物藝術風采。

3D打印技術的普及讓每個人都能成為“自造者”。比如說,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順應潮流,發佈了一個小冊子,指導工作人員和遊客掃描複製藝術品並將其3D打印出來。

3D打印,讓文物起死回生,觸手可得

文物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遺物、遺蹟。它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文物往往能夠為我們提供一些遙遠過去的蛛絲馬跡,幫助人們追溯曾經發生過的事情。然而,由於年代久遠,現存的歷史文物已經變得面目全非,慘不忍睹。如何修復,如何向人們展示文物之前的風韻、所蘊含的歷史價值,這時3D打印及3D打印技術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