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信上市,爲何估值大幅縮水?

北京時間6月27日晚21點30分,中國大型二手車電商平臺優信集團正式在納斯達克(NASDAQ)上市,股票代碼為UXIN。

但是,優信上市的股價和募集資金規模卻出人意料,數據顯示,優信本次IPO每股發行價為9美元,加上同時發行的可轉債,共募集資金4億美元。

而此前優信的詢價區間10.5~12.5美元,實際發行價比原定最高價縮水28%。發行規模也從原定最高4370萬ADS縮至2500萬ADS,減少43%。這次連帶可轉債一共才募資4億美元,相比原先預期的4.75億美元也有不小的縮減。

有媒體稱優信是流血上市,看來不無道理。

從估值看,優信的上市後估值為27.61億美元。(盤中一度跌到27.04億美元)。而據此前優信招股書顯示,優信總融資規模超過13億美元,最近一次融資發生在2017年12月,金額為2.5億美金。也就是說,成立於2011年的優信,經過7年多的發展,估值僅提升10.61億美元(不包括此次募資的4億美元)。這種投資回報率對資本來說是不太理想的。

為何優信上市估值會大幅縮水呢?為什麼資本市場只認9美元的股價呢?我們來看一下。

優信上市,為何估值大幅縮水?

一、業務模式存疑

長期以來,優信的估值是比CarMax的。美國CarMAX的估值高達130億美元,對比之下優信似乎也不應該很低。

但是,投資者是不看錶象看實質的。財報顯示,CarMax 2C業務的收入佔整體收入的比例為80%,單車收入佔比約14%,遠超優信的4.5%;其中交易收入佔比為11%,金融收入佔比為3%。換言之,CarMax的主要收入並非來自金融收入。而在優信招股書中,2018年第一季度,2C交易收入、2C貸款收入、2B交易收入和其他這四項構成公司主要收入來源對應的收入分別為0.95、3.59、1.09、0.86億元,其中2C貸款收入佔超過55%。從這裡不難看出,優信身上較強的金融屬性。國內媒體虎嗅網在分析優信IPO材料時,將其定性為一家金融公司,而非二手車電商公司。

雖然看起來都做二手車,但是從營收看,優信和CarMax不是一回事。如同小米自稱互聯網公司,證監會不買賬一樣,優信要想按照CarMax估值,資本市場也不買賬。

既然是金融屬性為主的公司,那麼優信就要用金融屬性的公司來算估值。

如今二級市場處在並不太景氣的時間點上,市場能夠給予金融類上市公司的估值溢價(PE倍數)遠不及互聯網電商企業。CarMax PE倍數是19.05,互聯網金融平臺中趣店PE倍數僅為4.16。這也不難解釋,為何CarMax 2C交易量為優信二手車2C交易量的2.5倍,估值卻是優信的5.4倍。

二、為什麼流血也要上市?

憑心而論,任何一家公司在IPO的時候都希望自己的估值和股價高高的,這是真金白銀。

在市場不買賬,或者不認可的情況下,優信可以暫時不IPO,等待業務模式被認可,或者財務指標好轉的時候再說。

但事實是優信儘管估值降低,還是流血上市了。

優信為何如此著急呢?業內分析人士曾指出,即便經歷了曠日持久的市場營銷燒錢大戰,優信作為最早入場的玩家,還是要面臨缺錢的窘境。

今年1月份,有媒體曝出優信二手車單方面大規模終止廣告合同背後,是因為內部資金鍊斷裂,出現運營困難,無力承擔龐大的廣告投放資金,從而終止多個地區廣告投放。

對此,優信二手車方面回應稱,此消息屬於不實報道,目前優信現金流穩健。

是造謠,是穩健,嘴說無憑,財報是實錘。優信的招股書顯示,優信2017年、2016年運營虧損分別為18.23億元、12.52億元,淨虧損分別為27.48億元、13.92億元。歸屬於股東的淨虧損在2017年為37.73億元,2016年為17.75億元。

優信目前還在燒錢,無論GMV怎麼擴充,不盈利是大問題。就是說優信如果不能繼續融資,就會燒光投資關門了事,而優信已經融資很多輪了,已經到了非IPO難以繼續融資的時候。

而且優信也不能等下去。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在接受藍鯨TMT採訪時表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優信)盈利的空間依然不大,虧損依然持續,而想維持運營需要持續資金投入,只好繼續融資,而對於始終不盈利的優信來說,投資者也紛紛離場。採用傳統資本市場,優信未來很難融資。而上市這條路能夠挽救優信。

就是說,優信無論如何都要上市,否則會有生死問題。所以儘管估值下調,優信還是流血上市了。

不過,上市也不是萬事大吉,美國股市寬容,但是財報還是看的,優信未來的業績表現如果不能好轉,市場份額不能擴大,盈利遙遙無期的話,上市以後,投資者也會用腳投票。

所以,優信忍痛流血上市只是救一時之急,真正轉危為安還要看業績和盈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