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教你夏天怎麼調理寶寶脾胃

很多媽媽為寶寶的身體健康發愁。

有些寶寶動不動呼吸道出問題,感冒、發燒、咳嗽,或者扁桃體炎、氣管炎,有的寶寶即使感冒咳嗽好了,也留下了後遺症,鼻炎、腺樣體肥大、咽炎反反覆覆。

有的寶寶身體特別弱,上幼兒園後,任何流行的疾病都逃不過,腸胃感冒、手足口、皰疹性咽頰炎、水痘、麻疹等都被感染過,有些寶寶還反覆過敏,溼疹、蕁麻疹等皮膚問題不斷。

寶寶出現這些問題,原因當然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如果我們從根本來考慮,問題則會簡單很多。

那些反覆生病的寶寶,都有一個共同特徵脾不足

中醫說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大家想我們身體需要的各種營養,都需要通過脾胃的消化吸收轉化來完成。這就像農民伯伯種地,在肥沃的土地上,種什麼收成都好。在貧瘠的土地上,種什麼收成都不好。

用這個思路去看寶寶的身體狀況,就容易理解了。有些寶寶消化不好,吃一兩口就飽了,如果強迫他吃,他可以一口飯含在嘴裡十幾分鍾也不嚼不吞。

有些寶寶吸收不好,雖然很能吃,但是吃進去的食物不吸收,要麼動不動腹瀉,要麼反覆便秘。

有些寶寶吃得多,吃得好,身體胖乎乎的,一動就喘,這也是脾虛、氣血不足的表現。

很多脾虛的孩子,家長會給他吃藥,大家想想,當脾胃連五穀蔬菜都難以消化吸收時,藥中的營養往往更難消化吸收,所以很多時候,就算天天給寶寶喂藥,或者補充各種營養素,但寶寶的身體狀況依然不佳,吸收不進去啊!

所以,要想讓寶寶身體好,免疫力高,補脾,通過脾的運化來補充氣血是根本。

在引起寶寶疾病的各種誘因中,還有兩個特別容易患病的原因:溼和寒

很多寶寶感冒都是受寒導致的。尤其寶寶本身就有脾虛的狀況,現在的飲食又偏重肉食、甜食和油膩食物,這些食物都是生熱生溼的,會加重陰虛和體內的溼氣。

陰虛表現出來像上火,寶寶很可能會口舌生瘡、肝火重、口氣重,這時很多媽媽會給寶寶吃寒涼的藥清熱解毒。這些清熱解毒的寒涼藥物又會加重脾胃虛弱的狀況。

溼氣重,這些溼溼黏黏的東西會佔據氣血不足的空隙,身體就會變得又沉又重。

當脾虛、陰虛、痰溼交織在一起,稍微吹一點涼風,受點寒,身體就會馬上生病。

所以想要給寶寶一個好身體,從根本上健脾祛溼滋陰非常重要。

小兒推拿教你夏天怎麼調理寶寶脾胃

長夏養脾,是決不可錯過的養生保健的好時期

每個季節或節氣的提出是根據自然的變化,提醒人們做好相應的準備,既可以利用自然順勢而為,也可以預防即將出現的問題。“長夏主溼”、“長夏化”,與脾相通的長夏顯得越來越重要。

1、開花要經歷“長夏”才能結果

萬物在春天萌生,露出新芽;夏天滋長,茂盛繁榮;秋天結果,收穫滿載;冬天儲存,休養生息。在“春生,夏長”和“秋收、冬藏”之間還有一個階段,這就是“長夏化”。

四季如果沒有長夏的“化”,植物雖然可以在春天開花,夏天滋長,但在秋天結不成良好的果實,無法收穫,冬天更不能儲藏了。

這個化是指什麼?化是轉化,變化的意思。

好比開花化成了果;水加熱化成了氣;人吃了食物,轉化為可利用的營養,維持身體的溫度和正常的功能。

長夏覆蓋了三伏天,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期。高溫、高溼的自然環境為各種微生物的繁衍創造了極好的環境。發麵在這個季節最容易發酵,食物在這個季節也最容易變質,腹痛腹瀉的發生率很高,所以尤其要注意飲食衛生。

2、“長夏”與“夏”有什麼區別?

夏天最大的特點是熱,而長夏最大的特點是溼,是溼和熱交織的季節。

溼氣有沉重、粘滯、向下的特點。人體感受了溼氣之後,會有頭身沉重,四肢痠痛的疲乏感。女性白帶增加;小孩咳嗽,痰液會比較粘膩。原本溼氣過重的人,生病了難康復,好了也容易反覆發作。

中醫上,長夏與脾相對應,脾喜歡乾燥,不喜歡潮溼,能夠運化水溼,利用於人體。但如果脾胃虛弱,過多的水溼又會困住脾,影響脾的運化功能。人容易出現食慾不佳,寶寶更加不想吃飯。健脾化溼就是這個時候的調養重點。

長夏如何養脾胃

1、飲食方面

山藥、薏米、芡實都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三味食材一起用,彼此的清補脾肺的功效又能發揮到最大。

對於反覆生病、脾虛的寶寶,可以經常喝山藥薏米芡實粥。

具體做法是,山藥、薏米、芡實按1:1:1的比例,加適量清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煮至軟爛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粥煮出來比較類似清湯,這才是正常的,千萬不要放大米進去。大米是生溼的,放了大米後,粥變粘稠了,但是祛溼的效果就沒有了。所以一定不要放大米。

而且這個粥不需要煮得粘稠,只要薏米和芡實煮軟了,就好了。給寶寶只要喝湯就可以了。因為煮過之後,營養主要在湯裡。每天一杯,健脾效果特別明顯。

這個粥除了寶寶吃,家裡的其他成員都能吃,尤其產後的媽媽和身體不好的老人,同樣能起到健脾祛溼補腎的效果。

2、中醫按摩調理

小兒推拿通過穴位的刺激疏通經絡,能夠順暢氣血,推動身體氣血、水溼的運行。

茁壯成長小兒推拿為寶寶定製專屬的長夏脾胃調理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