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賢公子季札,爲何要執意讓國?

文|小河對岸

春秋時期,吳國的崛起,始於吳王壽夢。史載:中國之虞(虞與吳,同為泰伯之後)滅後二世,合七十一年,至壽夢而興大,稱王。壽夢有四子,分別為諸樊、餘祭、餘眛(夷昧)、季札。而季札最為賢能,此亦被後世譽為“南方第一聖人”,而與孔子並稱為“南季北孔”。

吳國賢公子季札,為何要執意讓國?

吳王壽夢一直想立季札為世子,而季札固請辭讓。於是,吳王壽夢只得立長子諸樊為世子。壽夢去世之後,諸樊想實現父王的遺願,再次讓國於季札。而季札又推辭不受,還為之離家退隱,躬耕勞作,諸樊便繼承了王位。

諸樊去世之後,遺命傳位於次弟餘祭,欲次第相序,而讓季札能繼承王位,以光大吳國。吳王餘祭死後,傳位於弟弟餘眛(夷昧)。再待吳王夷昧死後,季札繼位就更為名正言順了。但是,季札卻再次拒絕,並再度歸隱而去。於是,吳人只得立夷昧之子僚為王,史稱吳王僚。而這卻引起了一個人的不滿,此即吳王諸樊之子公子光(吳王闔閭)。

吳國賢公子季札,為何要執意讓國?

公子光認為自己身為吳王壽夢的長孫、諸樊的長子,本該由自己繼承吳國王位。當初父王沒有將王位傳給自己,而傳給了二叔餘祭,是為了能讓四叔季札繼承王位,以實現爺爺的遺願。而今,父王傳位給二叔,二叔傳位給三叔,三叔傳位給四叔,四叔不受。按理就該再傳給我,卻擁立了三叔之子僚為王,是何道理?

吳國賢公子季札,為何要執意讓國?

公子光便陰納賢士,而欲襲殺王僚以奪取王位。其後,公子光在伍子胥的輔佐與舉薦之下,而以專諸刺殺了吳王僚。公子光得以繼位,是為吳王闔閭。而待季札出使歸國,也只得接受現實,而說道:苟先君無廢祀,民人無廢主,

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誰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亂,立者從之,先人之道也。

吳國賢公子季札,為何要執意讓國?

季札便到吳王僚的墓前哭訴一番,而稟覆出使之命。事畢,復位而待公子光之命(即承認吳王闔閭的合法地位)。那麼,作為吳國的賢公子季札,為何要執意讓國,以致吳國有弒君之事?

首先,季札雖很賢能卻並不適宜亂世為君。春秋後期,乃大爭之世,“仁義之君”越來越不合時宜。吳國需要的是吳王闔閭那種強者,而非季札這種仁者。以季札的賢明,不會看不明白。而以季札的品行,並不能帶領吳國走上爭霸圖強之路,只會讓吳國沾染過多的“君子”之氣,而這其實是不利於吳國在亂世中生存的。季札為吳國的前途考慮,故選擇了執意讓國。

吳國賢公子季札,為何要執意讓國?

再則,季札深諳明哲保身之道。季札在出使齊國期間,鑑於齊國的種種亂象,而對齊相晏子(晏嬰)說道:子速納邑與政。無邑無政(封地與官職),乃免於難。齊國之政將有所歸;未得所歸,難未息也。而晏子聽納了季札的勸諫,奉還了采邑與國政,是以免於欒高之難。

季札對齊國的政治看得透徹,而對吳國政治的熟悉就更不在話下了。以季札之賢明,是不難看出公子光之流的野心,而以自己仁厚的品行,又不能棄德行而與公子光之流相爭。故為免於害,只得棄王位以保其身。否則,專諸刺殺的或許就不是吳王僚,而是吳王季札了。

吳國賢公子季札,為何要執意讓國?

參考史籍:《左傳》、《史記》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