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願附於子臧之義」的外交智慧

吳諸樊元年(前560),吳王壽夢去世後的第二年。太子諸樊舊事重提,希望季札繼任吳國王位,季札再次推辭,並說「札雖不才,願附於子臧之義」。那麼,子臧是怎樣一個人呢?「附於子臧之義」又代表了怎樣的外交智慧呢?請看正文——

季札「愿附于子臧之义」的外交智慧

上圖為「吳太子諸樊劍」,現藏安徽博物館。

諸樊秉承父王壽命的遺願,希望季札能夠繼承王位,但季札依然推辭,還舉了曹國子臧的故事加以說明:「從前曹宣公死後,公子負芻自立為國君,嫡長子卻被殺死,諸侯和曹國人民都認為負芻在國中立為國君是不合平道義的。子臧聽說了這件事,行吟而歸,曹成公也害怕了。諸侯要擁立於臧為曹君,子臧逃離了曹國,以此來成全曹國的治國之道。我季札雖然不成器,卻願意附和子臧的大義(札雖不才,願附於子臧之義)。我真的要避讓君位。」

吳國的人民也堅決要擁立季札當國君,季札還是不接受,而是離開吳都,前往延陵躬耕,吳國人這才不去強求他,轉而擁立太子諸樊為吳王。

季札這裡提到的子臧是曹國的公子,曹國是春秋時的一個姬姓小國,是周文王之子叔振鐸的始封國。雖然曹國出自周文王之後,但一直是不甚強大,是一個標標準準的小國。作為小國,難免受地緣政治的影響——被大國裹脅被動地參與戰爭。魯成公十三年(前578),秦、晉爆發了麻隧之戰,作為晉國同盟的曹國國君曹宣公死在了軍中。

死去的曹宣公留有三個兒子:大於(太子)、公子負芻和公子欣時(即子臧)。曹國人派公子負芻留守,派公子欣時去迎接曹宣公屍體。這一年秋季,公子負芻殺了曹宣公的太子而自立為國君。這件事情立即引起了其他諸侯國的關注,在春秋時代,一國發生嚴重違禮的行為,其他國家是有權代天子執行正義的。這不,諸侯們都準備討伐曹國,趕負芻下臺了。但是晉國人認為,曹國對秦作戰有功(畢竟犧牲了一位國君),主張等到時機成熟再行討伐。

眼看到了冬季,負芻按照禮制安葬曹宣公。只要等到開春,負芻就可以正是繼位,成為曹國的國君了。但這個時候,子臧回來了。據史料記載,子臧回國的時候,非常瀟灑,一邊走一邊吟誦詩經,正所謂「行吟而歸」是也。翻閱典籍,子臧歸來時,所吟誦的應該是《詩經·曹風·鳲鳩》,原詩如下:

鳲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鳲鳩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帶伊絲。其帶伊絲,其弁伊騏。

鳲鳩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鳲鳩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國人,正是國人。胡不萬年?

此時此刻,子臧與負芻具有同等的繼承權,所以他對負芻來說,具有非常大的危險。但子臧覺得這個時候,為了維護曹國的安定團結,不應該和負芻爭鋒相對,就準備離開曹國,成全負芻。誰知這麼一來,曹國國內的人都要跟著他逃亡。負芻(曹成公)看到這個情況,知道子臧深得民心,也知道自己處境非常危險,覺得非常恐懼,所以承認罪過,而且請求子臧留下來不要出走。子臧這才折返回來,然後將自己的采邑(大夫的封地)交了出來。

魯成公十五年(前576)春,魯成公和晉厲公、衛獻公、鄭成公、曹成公、宋國世子成、齊國國佐、邾人在戚地會盟,會盟是假,討逆是真。晉侯藉此機會,逮捕了曹成公,將他送到京師。《左傳》解釋「晉侯執曹伯」的微言大義:這是由於曹成公的罪過不及於百姓。凡是國君對百姓無道,諸侯討伐而且逮捕了他,就說「某人執某侯」,否則就不這樣記載。

諸侯抓了曹成公,然後聯名倡議,要讓子臧進見周王而立他為曹國國君。子臧卻辭謝說:「古書上有這樣的話:『聖人通達節義,其次保守節義,最下失去節義』。做國君這件事不合於我的節義。雖然不能像聖人那樣,豈敢失節呢?」然後乾脆跑到宋國去了。

子臧的做法令各國諸侯非常難堪,但是這畢竟是曹國的內政,總不好粗暴干涉,把子臧抓過來當國君吧?無可奈何之下,也就各自散去了。

講完了子臧的故事,結合季札的事蹟,就容易理解「願附於子臧之義」的真實含義了:吳王壽夢因為偏愛季札,試圖廢長立幼,太子諸樊及餘祭、餘昩也一心成全壽命的遺願。季札清晰地認識到,父兄的作法已經給新興的吳國埋下了危機。

因為按照春秋的政治道德,諸侯國內發生不合規範的繼位程序,霸主有義務打著「興滅國,繼絕世」的旗號加以討伐。所以,季札那一句「願附於子臧之義」既是對諸樊、餘祭、餘昩這三位兄長說的,也是對其他諸侯國說的。言下之意,就算其他諸侯國也看重季札,興師動眾想要立季札為君,季札也會學習子臧堅決不肯接受。若干年後,公子光篡位,季札沒有借用外力驅逐公子光,而是忍痛承認了公子光的地位,也是「附於子臧之義」的體現。

曹子臧、吳季札,他們的大義是什麼?那就是嚴格區分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宗室內部的矛盾再大,也是一國之內政,不容別國粗暴干涉。這一原則,在居高臨上的大國強國看來,可能不易理解——你憑什麼不接受我的幫助?但在小國弱國看來,又是何等珍貴?

新中國外交,所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其中不正包含了曹子臧、吳季札這兩位小國弱國的外交家謀求的大義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