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愿附于子臧之义」的外交智慧

吴诸樊元年(前560),吴王寿梦去世后的第二年。太子诸樊旧事重提,希望季札继任吴国王位,季札再次推辞,并说「札虽不才,愿附于子臧之义」。那么,子臧是怎样一个人呢?「附于子臧之义」又代表了怎样的外交智慧呢?请看正文——

季札「愿附于子臧之义」的外交智慧

上图为「吴太子诸樊剑」,现藏安徽博物馆。

诸樊秉承父王寿命的遗愿,希望季札能够继承王位,但季札依然推辞,还举了曹国子臧的故事加以说明:「从前曹宣公死后,公子负刍自立为国君,嫡长子却被杀死,诸侯和曹国人民都认为负刍在国中立为国君是不合平道义的。子臧听说了这件事,行吟而归,曹成公也害怕了。诸侯要拥立于臧为曹君,子臧逃离了曹国,以此来成全曹国的治国之道。我季札虽然不成器,却愿意附和子臧的大义(札虽不才,愿附于子臧之义)。我真的要避让君位。」

吴国的人民也坚决要拥立季札当国君,季札还是不接受,而是离开吴都,前往延陵躬耕,吴国人这才不去强求他,转而拥立太子诸樊为吴王。

季札这里提到的子臧是曹国的公子,曹国是春秋时的一个姬姓小国,是周文王之子叔振铎的始封国。虽然曹国出自周文王之后,但一直是不甚强大,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小国。作为小国,难免受地缘政治的影响——被大国裹胁被动地参与战争。鲁成公十三年(前578),秦、晋爆发了麻隧之战,作为晋国同盟的曹国国君曹宣公死在了军中。

死去的曹宣公留有三个儿子:大于(太子)、公子负刍和公子欣时(即子臧)。曹国人派公子负刍留守,派公子欣时去迎接曹宣公尸体。这一年秋季,公子负刍杀了曹宣公的太子而自立为国君。这件事情立即引起了其他诸侯国的关注,在春秋时代,一国发生严重违礼的行为,其他国家是有权代天子执行正义的。这不,诸侯们都准备讨伐曹国,赶负刍下台了。但是晋国人认为,曹国对秦作战有功(毕竟牺牲了一位国君),主张等到时机成熟再行讨伐。

眼看到了冬季,负刍按照礼制安葬曹宣公。只要等到开春,负刍就可以正是继位,成为曹国的国君了。但这个时候,子臧回来了。据史料记载,子臧回国的时候,非常潇洒,一边走一边吟诵诗经,正所谓「行吟而归」是也。翻阅典籍,子臧归来时,所吟诵的应该是《诗经·曹风·鸤鸠》,原诗如下: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此时此刻,子臧与负刍具有同等的继承权,所以他对负刍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危险。但子臧觉得这个时候,为了维护曹国的安定团结,不应该和负刍争锋相对,就准备离开曹国,成全负刍。谁知这么一来,曹国国内的人都要跟着他逃亡。负刍(曹成公)看到这个情况,知道子臧深得民心,也知道自己处境非常危险,觉得非常恐惧,所以承认罪过,而且请求子臧留下来不要出走。子臧这才折返回来,然后将自己的采邑(大夫的封地)交了出来。

鲁成公十五年(前576)春,鲁成公和晋厉公、卫献公、郑成公、曹成公、宋国世子成、齐国国佐、邾人在戚地会盟,会盟是假,讨逆是真。晋侯借此机会,逮捕了曹成公,将他送到京师。《左传》解释「晋侯执曹伯」的微言大义:这是由于曹成公的罪过不及于百姓。凡是国君对百姓无道,诸侯讨伐而且逮捕了他,就说「某人执某侯」,否则就不这样记载。

诸侯抓了曹成公,然后联名倡议,要让子臧进见周王而立他为曹国国君。子臧却辞谢说:「古书上有这样的话:『圣人通达节义,其次保守节义,最下失去节义』。做国君这件事不合于我的节义。虽然不能像圣人那样,岂敢失节呢?」然后干脆跑到宋国去了。

子臧的做法令各国诸侯非常难堪,但是这毕竟是曹国的内政,总不好粗暴干涉,把子臧抓过来当国君吧?无可奈何之下,也就各自散去了。

讲完了子臧的故事,结合季札的事迹,就容易理解「愿附于子臧之义」的真实含义了:吴王寿梦因为偏爱季札,试图废长立幼,太子诸樊及余祭、余昩也一心成全寿命的遗愿。季札清晰地认识到,父兄的作法已经给新兴的吴国埋下了危机。

因为按照春秋的政治道德,诸侯国内发生不合规范的继位程序,霸主有义务打着「兴灭国,继绝世」的旗号加以讨伐。所以,季札那一句「愿附于子臧之义」既是对诸樊、余祭、余昩这三位兄长说的,也是对其他诸侯国说的。言下之意,就算其他诸侯国也看重季札,兴师动众想要立季札为君,季札也会学习子臧坚决不肯接受。若干年后,公子光篡位,季札没有借用外力驱逐公子光,而是忍痛承认了公子光的地位,也是「附于子臧之义」的体现。

曹子臧、吴季札,他们的大义是什么?那就是严格区分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宗室内部的矛盾再大,也是一国之内政,不容别国粗暴干涉。这一原则,在居高临上的大国强国看来,可能不易理解——你凭什么不接受我的帮助?但在小国弱国看来,又是何等珍贵?

新中国外交,所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其中不正包含了曹子臧、吴季札这两位小国弱国的外交家谋求的大义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