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證駁“吳國、越國在長江以北”說:春秋時蘇杭怎可能是蠻荒地?

鐵證駁“吳國、越國在長江以北”說:春秋時蘇杭怎可能是蠻荒地?

春秋列國地圖

近些年來,有一種歷史觀點開始流行起來。這種觀點認為,春秋時代的吳國和越國,地理位置並非在江南的蘇杭、浙江一帶,而是在江北的淮河流域。

這種新學說,目的是試圖論證為何“吳越兩國都能參加中原爭霸”、“吳國為何能輕鬆攻入楚國首都”、“吳、越兩國多次入侵魯國等淮泗地區”等等。這種學說,甚至認為春秋時代的江南是蠻荒之地,根本不可能有強大的諸侯國。

然而,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就留下了一個鐵證,以駁斥這種學說,並且解答了上述幾個問題。這個鐵證就是中國大運河的前身——邗溝。

鐵證駁“吳國、越國在長江以北”說:春秋時蘇杭怎可能是蠻荒地?

邗溝

邗溝——中國大運河的前身

邗溝,是著名的吳國君主夫差修建的。邗溝的存在,證明了吳國的核心地區是在江南,而不可能是在江北,否則修建運河的意義將不復存在。

邗溝,並不是中國最早的運河。最早的運河,是夫差的父親闔閭時代開鑿的胥河,修這條運河的主管就是有名的伍子胥。這條人工河連接了太湖和長江,主要用於運送吳國進攻楚國時需要的糧草,全長約31公里。後人為了紀念伍子胥,所以把這條人工河取名為胥河。

鐵證駁“吳國、越國在長江以北”說:春秋時蘇杭怎可能是蠻荒地?

夫差繼位後,吳國為了北上中原參與春秋爭霸,特別是進攻山東的齊國,因此在長江以北開始開鑿運河。運河起點和終點分別是今天的揚州和淮安,長200多公里,將長江和淮河連接起來,這就是邗溝。

邗溝的這個邗字,左邊偏旁是一個乾淨的“幹”,右邊部首是一個右耳刀。這個邗字,原本指的是一個叫做邗國的諸侯國,位置就在今天江蘇省揚州市一帶。這個邗國已經被吳國滅亡了,而吳國運河修建在了邗國的舊領地裡,因此運河就被稱為“邗溝”。溝,就是水溝的溝。古代的運河,很多都被稱為某某溝。

鐵證駁“吳國、越國在長江以北”說:春秋時蘇杭怎可能是蠻荒地?

吳國戰船模型

吳國大軍北上爭霸的秘密武器

吳王夫差開鑿邗溝之前,我國東南地區和中原沒有自然水道直接相通。春秋時期,南方想要乘船北上,需要從長江進入黃海,然後再從黃河進入淮河,再沿著淮河通過泗水達到當時的魯國。這條路線不僅繞了一個很遠的大彎,而且進入大海時容易遭遇風浪,有翻船的危險。

邗溝建好後,吳王夫差很快就率軍北伐齊國,並且在戰場上大獲全勝,在今天的山東南部全殲了齊國十萬大軍。

當時的吳國,擁有春秋時代最強大的水軍,吳國戰艦巨大,而且數量很多。吳國水軍還曾經從海上進攻過齊國,雙方還為此打響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海戰。

鐵證駁“吳國、越國在長江以北”說:春秋時蘇杭怎可能是蠻荒地?

邗溝

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多數諸侯的軍隊只能靠步行或馬車,速度慢而且耗費糧草很多,很難攻打較遠的地方。而吳國就完全不一樣,吳軍可以利用運河和其他水路,有能力將十萬吳軍快速運往千里之外,而且船隻運送糧草也比其他諸侯更快捷,所以作戰能力非常強大。甚至當時作為諸侯霸主的晉國都非常害怕吳軍。

當時的吳國,已成為春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在邗溝修通後的第四年,吳國大軍北上中原,在河南一帶大會諸侯,公然與晉國爭奪霸主之位。

但正是此舉,直接導致了吳國走向滅亡。這是怎麼回事呢?

鐵證駁“吳國、越國在長江以北”說:春秋時蘇杭怎可能是蠻荒地?

春秋地圖

大運河的關鍵河段

原來,當夫差率領吳國主力北上中原的時候,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趁機率軍偷襲吳國首都姑蘇,也就是今天的蘇州。由於吳國的主力都被夫差帶走了,吳國首都兵力空虛,很快就被越軍攻克了。

夫差連忙率軍趕回國內,向越國求和,但為時已晚,吳國的國力已經一蹶不振。此後,吳國不斷受到越國和楚國的進攻,接連遭到大敗。經過八年的苦戰,吳國最終被越國滅亡,吳王夫差也從曾經的霸主變成了亡國之君。

吳國雖然滅亡了,但是夫差留下的邗溝,首先被越國繼承,成為越國北上爭霸的出兵通道。從漢朝開始,邗溝不斷擴建和修繕,在隋朝與其他運河相連後,最終成為中國大運河的一部分。

鐵證駁“吳國、越國在長江以北”說:春秋時蘇杭怎可能是蠻荒地?

邗溝舊址

從隋唐一直到清朝時候,邗溝作為大運河的關鍵河段,成為了保證朝廷糧食供給的生命線,每年都有數萬條的船隻從這裡經過。古代邗溝的景象,在北宋詩人秦少游的《邗溝》詩中就有生動的描述:“霜落邗溝積水清,寒星無數傍船明。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

由此可見,中國古人的文化、技術和智慧是不可小視的。吳國很早就能通過運河,破解地理的困難。而且,江南很早就已經和中原融為一體,而絕非是蠻荒之地。

當代一些學者卻對這些鐵證視而不見。這些人只知道標新立異,而不是認真研究史料,面對如此鐵證,卻還要推出一些荒誕的論點來博取眼球。(作者:陶慕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