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八百多年的神聖羅馬帝國未形成專制王權國家的原因?

從962年奧托大帝在羅馬加冕為帝到1806年皇帝弗朗西斯二世在帝國議會宣佈退位,存在八百多年的神聖羅馬帝國始終未像英國、法國那樣形成近代早期的專制王權國家,反而一步步走向皇權空虛、分裂割據的局面。直到1648年《威斯特伐里亞協約》正式規定神聖羅馬帝國內的各個邦國擁有獨立主權。在這一過程中,皇帝與諸侯間的衝突與妥協構築了歷史發展的重要線路。

存在八百多年的神聖羅馬帝國未形成專制王權國家的原因?

936-1154年神聖羅馬帝國與諾曼王國

一、神聖羅馬帝國的從統一到分裂的演變

962年,奧托一世在羅馬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開啟了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進程。他通過一系列征戰平定諸侯內亂,並在奧格斯堡一戰中徹底擊潰威脅帝國生存的匈牙利人。特別是後者,不但為帝國的生存贏得了安全的環境,更重要的是,樹立了奧托大帝的威信,增強了帝國人民的內部凝聚力。同時,他通過聯姻政策控制了士瓦本、法蘭肯尼亞、洛林、巴伐利亞和薩克森五大公爵領地,建立起強大的王權;通過國家教會體系的構建,利用主教們的宣誓效忠來抗衡世俗諸侯貴族的反叛傾向。這些促進帝國統一的策略不但鑄造了統一的神聖羅馬帝國,而且為奧托大帝之後的皇帝們維持統一奠定了基礎。

亨利三世時期,帝國內部的貴族勢力雖然強大,但其影響在統一的皇權中依舊是有限的。“諸公爵領地過去常常是恐懼的源泉,現在,允許一直虛位,或派皇帝親戚去補充,皇帝本人違反通常的習慣,保留了法蘭肯尼亞公爵職位和(在一些年內)士瓦本公爵職位。”然而,在亨利三世突然撒手人寰,留下只有六歲的亨利四世時,帝國遭受了主教授職權之爭的第一次分裂性打擊。1076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宣佈破門律,開除亨利四世教籍,解除其臣民的宣誓效忠,同時勾結德國諸侯貴族反對皇帝。而亨利四世並非屈服於教皇的壓力,而是輸在了國內諸侯貴族的手中,從而有了舉世聞名的“卡諾莎事件”。當亨利四世同教皇和解之後,回到國內卻面對著一批諸侯貴族另立的國王,士瓦本的魯道夫。內戰雖然以亨利四世的勝利而告終,但這卻為諸侯貴族們開啟了更激進的離心先河。隨著1121年教皇卡里克斯圖二世與亨利五世間締結沃爾姆斯宗教協定,用以維護帝國統一的國家教會體系徹底崩潰了,那些擁有和諸侯貴族同等權利的大主教們成為了限制王權的又一力量,帝國分裂的生力軍。“在任何時候,他手中的王節都可能由於破門律的打擊而顫慄,大群敵人可能從每個女修道院和教堂中跳出來。”1138年,皇帝羅退爾二世駕崩,德意志貴族們害怕強大的王權會傳承下去,因此,選擇了弱小的霍亨斯道芬的康拉德為王,由此開啟了霍亨斯道芬王朝,同時也打開了諸侯貴族分裂的大門。

存在八百多年的神聖羅馬帝國未形成專制王權國家的原因?

1138-1254年霍亨斯道芬王朝統治下的神聖羅馬帝國

在腓特烈一世時期,他六次長途跋涉,親征意大利,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隨後,亨利六世通過與西西里王國女繼承人康斯坦斯的婚姻獲得了在西西里的統治權,並把帝國的首都設在了西西里王國的巴勒莫。這樣進一步分散了亨利三世治理帝國的精力,放鬆對國內諸侯貴族的控制。在西西里被看作國王的典範,而在德意志連他自己都感到不自在的腓特烈二世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同教皇的衝突和西西里王國的治理之中,為意大利的統一事業奮鬥一生,而對於德意志的諸侯貴族則是放任自流———1220年,他通過“教士特權”,規定“國王放棄授予教士權杖的權利,教士免除納稅義務。”1231年,他通過“諸侯特權”,規定“諸侯貴族有權在自己的領地內行使司法、鑄幣、道路、河流、建造城堡和城市等權利……”由此,腓特烈二世放棄了奧托大帝創建的、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盡力維護的皇帝對主教授職權的權利,促使教會貴族擺脫了皇帝的控制,從而專注於自己領地的事務和羅馬教會的聯繫,從構築神聖羅馬帝國中央集權堅實基礎的身份徹底轉變為帝國內部分裂割據的強大力量。同時,他也放棄了先帝們緊緊握住的對諸侯貴族的控制權,促使諸侯貴族在皇帝身陷於意大利事務的時候在自己的領地內擁有幾乎實際主權的權利。

腓特烈二世之前的先帝們都沒有喪失皇權對諸侯貴族的有力制約,縱然諸侯貴族有離心傾向,但也不具有足夠的分裂力量。而腓特烈二世時代是諸侯貴族權力崛起的關鍵時期,也是帝國徹底走向分裂的轉折點。之後,象徵著帝國統一的皇帝淪落為選帝候選票下的光榮頭銜,神聖羅馬帝國也同樣無力地掩蓋著內部的分崩離析。

二、神聖羅馬帝國從統一到分裂的原因

1.選舉制度下的制衡。

存在八百多年的神聖羅馬帝國未形成專制王權國家的原因?

972-1043年的神聖羅馬帝國

自911年,東法蘭克國王孩童路易死後,康拉德一世由東法蘭克四大公爵以及美因茨大主教選舉為國王開始,神聖羅馬帝國的每一位皇帝都是在大諸侯貴族的選舉中誕生的。這就使大諸侯貴族在皇帝的選舉中擁有了討價還價的籌碼,皇帝候選人也為了奪得帝位而許諾讓與部分皇帝特權進行妥協,同時也為諸侯貴族力量的凝聚提供了共同性。而擁有選舉權的諸侯貴族們也並不是總能達成一致的意見,當有兩個候選人出現時,一場內戰是不可避免的。縱然未來的皇帝獲得了勝利,但在他的統治下總會潛伏著一些不甘心失敗的諸侯貴族,而形成一定力量的反對勢力。特別是在霍亨斯道芬家族攫取政權的時期,康拉德三世同領導諸侯反對亨利四世、亨利五世叛亂的洛泰爾二世成為並列國王。如此,在洛泰爾二世去世之後,康拉德三世同洛泰爾二世的繼承人“傲慢”的亨利之間因王位問題爆發了內戰,這場霍亨斯道芬家族同韋爾夫家族的戰爭持續了近一個世紀,動搖著霍亨斯道芬家族在帝國統治中的穩定,奧托四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搶了腓特烈二世的皇位。此外,選舉皇帝的制度制約了帝國內部的統一力量,雖然選舉中會爆發內戰,但雙方的目標是迫使對方承認自己繼承皇位的合法身份,而不是通過戰爭消滅異己,兼併土地,進而達到在軍事上一統帝國的地步。這樣,帝國就無法形成一股在現實意義中通過戰爭進行武力統一的力量,直到普魯士在近代通過一系列武力征伐才將一盤散沙似的德意志帝國統一起來。

2.神聖光環下的爭奪。

神聖羅馬帝國的神聖性在於它同基督教的相輔相成的關係———在基督教的世界裡只有一個教皇,掌管著靈的指引,捍衛基督教的意識形態,同時,也只有一個皇帝,掌管著肉的束縛,保護著基督教的俗世領地,而這個皇帝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根據這層聯繫,神聖羅馬帝國構築了“君權神授”的理念,將皇帝神化為上帝在人間的代理人,為整個帝國蒙上了一層神聖的光環。自962年奧托大帝在羅馬被教皇加冕為皇帝之後,來自上帝的神聖光環將帝國同基督教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教皇為皇帝加冕,皇帝承擔保護教會的義務,雙方共鑄神聖的理念。甚至,為了通過對基督教會的純潔化來維護帝國的神聖性,亨利三世支持基督教會的克呂尼運動。雖然君權神授的觀念維護了帝國的穩定,促使選舉產生的國王擺脫了履行德意志國王職權的普通公爵的身份,成為權力來自於上帝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但同樣也給予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以沉重的打擊。而隨著克呂尼運動的進展,教皇力量的積聚,皇權同教權在神聖光環下展開了權力的爭奪———主教授職權之爭。雖然亨利四世和格里高利七世只是針對個人進行攻擊,雙方均未否認神聖羅馬帝國的神聖性,也未觸及君權神授的基礎,但是,皇帝被教皇開除教籍給了德意志諸侯貴族們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德意志的諸侯們熱望縮小他們的皇帝的權力,是皇帝敵人的天然盟友。皇帝的敵人的精神霹靂,比他們自己的長矛更為可怕,可以幫助他們廢黜有野心的君主,或從君主身上勒索出一些他們所需要的讓步。”

3.羅馬情結下的追尋。

當日耳曼人還處於原始狀態的時候,羅馬帝國已是擁有高度文明、繁榮昌盛的國度。雖然相互征服的戰爭不斷,但這絲毫阻擋不了日耳曼人對羅馬先進文明的嚮往和追尋。在羅馬帝國消亡數百年後而出現的神聖羅馬帝國,是德意志人對羅馬文明的崇尚,對羅馬情結的追尋。而羅馬,這座永恆之城,成為大空位之前每一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所追尋的榮耀———他們率領軍隊翻越阿爾卑斯山,在羅馬加冕為帝,宣稱自己對意大利的統治主權。特別是霍亨斯道芬王朝,對羅馬的追尋、對意大利的控制不只葬送了王朝的命運,還有統一的神聖羅馬帝國。

存在八百多年的神聖羅馬帝國未形成專制王權國家的原因?

1273-1378年的神聖羅馬帝國

腓特烈一世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在位36年,除去不可缺少的出兵意大利而進行的羅馬加冕儀式,29年中他五次親征意大利,同羅馬教皇、倫巴第城市同盟爭奪統治權,而且在後三次的征戰中,失敗不但使他的皇帝權威下降,而且路途艱辛、損兵折將也大大消耗了帝國的皇權力量。雖然他擊敗了自己的對手薩克森公爵獅子亨利,但每次的出征依舊掣肘於帝國內部諸侯貴族的力量,甚至因他們的叛亂而不得不面對失敗的結局。成長於意大利的腓特烈二世終其一生都在為意大利的統治權而奮鬥,而對承擔帝國主體的德意志的諸侯貴族們採用親善和解政策。為了專注於他的意大利事業所頒佈的“有利於諸侯的法規”,促使帝國諸侯貴族從具有離心傾向的神聖羅馬帝國領主身份轉變為帝國內部分裂割據的邦國國君。霍亨斯道芬家族在意大利的爭奪中力量不斷被削弱,逐漸喪志了在神聖羅馬帝國中的權威,相反帝國內部諸侯貴族的力量在皇帝無暇顧及的情況下日益膨脹,攫取更多的皇帝特權,削弱皇帝對他們的掌控。

4.皇帝壽命下的混亂。

在神聖羅馬帝國中,皇帝象徵著統一的力量,而諸侯貴族則代表著分裂割據的力量。皇帝的力量弱小,諸侯貴族的分裂傾向就會增強,而皇帝壽命的長短關乎帝國的穩定與否。薩利安王朝亨利三世時期,帝國達到了鼎盛,強大的王權成功地壓制著諸侯貴族的力量,控制著教皇主教的任免。但是1056年,他的突然死去,留下了僅有六歲的亨利四世。諸侯貴族們藉機竊取王室領地,削弱皇權對他們的控制,增強自身的勢力,為之後在主教授職權之爭發揮反叛離心的作用埋下了伏筆。霍亨斯道芬王朝亨利六世時期,帝國的版圖擴大到意大利的西西里王國,他四處征戰,被教皇描繪為“亨利六世怒吼的北風颳過大地”。但是1197年,他成為又一個死於壯年的皇帝,留下了僅有兩歲的腓特烈二世。帝位被韋爾夫家族的奧托四世所攫取,而腓特烈二世則在意大利羅馬教皇的“庇護”下成長。這就為他之後放任德意志諸侯貴族的政策奠定了基礎。同樣,康拉德四世英年早逝的背後是風雨飄搖的霍亨斯道芬王朝,促成了導致神聖羅馬帝國徹底分裂的“大空位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