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 10 個人中有 4 個刪除了社交帳號,這是數據洩漏的鍋

每 10 個人中有 4 個刪除了社交賬號,這是數據洩漏的鍋

「在微博上蹦迪,在朋友圈裝死。」曾經可以總結人們的社交網絡活動模式, Facebook 數據洩露事件發生後,人們開始蹦不動了,隱私洩漏恐懼使網絡社交沉默。

根據對社交媒體(包括 Facebook 和 Twitter)的最新研究,在過去一年中,有 40% 的受訪者出於對隱私洩漏的恐懼,放棄了至少一個社交平臺。

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事件扯開了Facebook 私自收集用戶數據的“遮羞布”,用戶刪號是其引發的蝴蝶效應之一。

吃著瓜看 Facebook CEO 小扎和蘋果 CEO 庫克就數據政策鬥嘴,似是一場隔岸的煙火,卻不知一片天空下,煙花灰燼飄散開,會落在所有人的頭上。

除開各種隱私洩露猜測,只談“已知”的事故,數據洩漏就在轉角處。

每 10 個人中有 4 個刪除了社交賬號,這是數據洩漏的鍋

▲ Facebook 數據洩漏醜聞. 圖片來自:Forbes

二次元彈幕網 AcFun(A站),今年可謂大喜大悲。先是在粉絲哭天搶地中關停,接著被土味老哥快手“奶活”,但高興不到幾天,A 站就公佈網站被黑客攻擊,大量用戶數據洩漏。

實際上,A 站在死亡中不斷掙扎的 3 月份,已有人在暗網上兜售 A 站數據。根據 證劵日報,當時 1.2 萬元就能買到洩漏的 800 萬條數據,即一元可獲得 800 條用戶資料。彼時處於“死亡狀態”的 A 站,並沒有做出任何回應。

6 月,快手收購 A 站的消息傳出,黑客手握的洩漏數據價錢水漲船高。此時活過來的 A 站發出公告,主動承認數據洩漏,並承諾將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保障用戶的數據安全。

每 10 個人中有 4 個刪除了社交賬號,這是數據洩漏的鍋

別以為上 A 站看視頻刷刷彈幕就絕對安全,如果二次元彈幕「初心」A 站洩漏了你的重要數據,還能愛多久?

完成這個社交媒體趨勢調查的愛德曼公司表示,社交媒體上的虛假新聞也成為人們拋棄它的原因:

他們對侵犯隱私感到憤怒,並且因為虛假新聞的困擾而不確定事實真相。

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

微博上每天都有無數的官方賬號忙著闢謠,以網紅警察江寧婆婆(江寧公安在線)為首,到大大小小的警局官微,無一不是“以闢謠為己任”。但從關注轉發量來看,闢謠公告跑不贏謠言的傳播速度。

每 10 個人中有 4 個刪除了社交賬號,這是數據洩漏的鍋

▲ 微博闢謠. 圖片來自:微博臺灣站

這背後涉及到傳統媒體公信力的缺失,新聞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等一些列問題,從表面來說,傳謠、反轉、闢謠已經成為網絡新聞的傳播“套路”。

最近還有瀏覽器開發公司希望開發一款插件,幫助識別虛假新聞。該插件首先通過第三方事實檢查器進行“評分”,然後將用戶反饋納入區塊鏈,形成標準幫助判斷虛假新聞。

開發團隊 eyeo 公司的說明,這個聽起來厲害的插件,實質還是依賴用戶反饋來確定消息來源的真實性。所以這只是技術升級版的“舉報功能”,同樣是先傳播後舉報、闢謠的“模式”循環。

每 10 個人中有 4 個刪除了社交賬號,這是數據洩漏的鍋

▲ 不要和伴侶一起看的電影. 圖片來自:嗶哩嗶哩

那部傳說中不要跟伴侶一起看的電影《完美陌生人》,最近在國內也上映了。多少情侶在電影放到一半開始查對方手機,又有多少對在電影散場後分手呢?

電影滿足了觀眾的窺私慾,呈現了與伴侶分享手機是多麼恐怖的一件事,但也比不上社交媒體數據洩漏恐怖。一旦社交媒體數據洩露,你將與無數的人分享你的秘密。

每 10 個人中有 4 個刪除了社交賬號,這是數據洩漏的鍋

▲社交媒體數據洩漏 . 圖片來自:微博臺灣站

雖然很多收集大量數據的公司都強調「數據不等於隱私」,大數據中的每個人都是無名氏,但從數據洩漏的醜聞來看,掌握大數據的公司不能經受誘惑,用戶將會隱私裸奔。於是,部分用戶選擇了迴避策略,關閉了自己的社交賬號。

題圖來源:Volvo Financial Services Indi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