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八個字,卻引發「春秋三傳」巨大爭議,如此來找出真相!

《春秋·莊公三十一年》有云:“六月,齊侯來獻戎捷。”這一記載,不過短短八個字。然而,就這八個字,卻在著名的“春秋三傳”中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那這條記載究竟是說了什麼事,能引發出如此巨大的爭議來呢?

莊公三十一年,即公元前663年;齊侯,即齊桓公;“獻戎捷”,是說齊桓公討伐山戎得勝,來魯國獻上戰爭所獲。公元前664年,因為山戎嚴重威脅到北燕國安全,北燕國向霸主齊桓公求援。為此,齊桓公特意突訪魯國,到濟水邊與魯莊公會面,商議討伐山戎(天津薊縣)事宜。隨後不久,齊國就出兵前往討伐山戎。次年6月,齊國討伐得勝,班師回國,因為魯國也曾知曉其事,齊桓公便順便來魯國“獻戎捷”了。

《春秋》八個字,卻引發“春秋三傳”巨大爭議,如此來找出真相!

然而,齊桓公來魯國“獻戎捷”一事,卻意外地引發了《左傳》的嚴厲批評:“齊侯來獻戎捷,非禮也!”

《周禮•天官•玉府》鄭玄有注:“古者致物於人,尊之則曰‘獻’,通行則曰‘饋’”。既然《左傳》稱“獻”戎捷,那正說明齊桓公尊重魯國,《左傳》為何還要批評齊桓公“非禮”呢?

因為按照當時禮儀,凡諸侯討伐蠻夷有功,就要獻捷於周王;討伐周王國內部諸侯的反叛有功,則無需獻捷。各諸侯國之間,是不能互相獻俘的,不合於禮。齊桓公討伐山戎得勝,是屬於討伐蠻夷之功,可以向周王室獻捷,但卻不能到魯國獻捷。

正因為如此,《左傳》才稱齊桓公到魯國“獻戎捷”之舉為非禮。


然而,作為“春秋三傳”之一的《穀梁傳》卻對此事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在評價齊桓公討伐山戎之事時,《穀梁傳》就不乏溢美之辭:“齊桓公內無山戎周邊國家作為間諜,外無隨同作戰的其他諸侯國,卻勇敢地越千里之地北伐山戎,這是極度危險的。這麼說是有責備他的意思嗎?是稱讚他的。為什麼要稱讚他?因北燕國是周王室同姓子孫,這些年來朝廷貢賦無法送達,就是山戎阻礙所致。”北燕國作為周王國的一份子,卻被山戎欺辱,齊桓公前往救濟,當然是急公好義的高尚之舉。

《春秋》八個字,卻引發“春秋三傳”巨大爭議,如此來找出真相!

正因為對齊國討伐山戎有高度評價,因而《穀梁傳》對於次年齊桓公來魯國“獻戎捷”也給予了正面評價:“《春秋》上說齊桓公來‘獻戎捷’,是把齊桓公當作魯國人看待。不說齊桓公派人來,正是因為把齊桓公當作了魯國自家人,所以才不說派人來。”

此外,對於“獻戎捷”本身,《穀梁傳》也有不同記載:“軍隊所得到的戰利品稱作‘捷’,這次齊國獻上的是‘戎菽’。”所謂“戎菽”,就是蠶豆。《穀梁傳》認為齊國不是向魯國獻俘,而是獻上了戰利品蠶豆。早在西周初,周成王舉辦成周之會,山戎也曾慕名參加,那時他們所獻上的貢品正是山戎特產“戎菽”,也就是蠶豆。(《逸周書·王會》)因而《穀梁傳》之說可與歷史相互印證,可信度較高。

《左傳》斥齊桓公“獻戎捷”無禮,《穀梁傳》卻以魯國接受齊國“獻戎捷”為榮,這樣的矛盾卻怎麼破?


“春秋三傳”之一的《公羊傳》,又出現了完全不同的態度。

對於齊桓公討伐山戎,《公羊傳》是多有否定:“齊人伐山戎;此齊侯也,其稱‘人’何?貶。曷為貶?子司馬子曰:‘蓋以操之為己蹙矣!’”為什麼齊侯伐山戎卻說“齊人”,正是要貶低齊桓公;因為公羊學派的先師司馬子說過:“齊桓公追殺山戎人太過分了!”何休為之註解道:山戎人也是天地所生,原本將他們驅離就可以解北燕國之危,可齊桓公卻對山戎來了場大屠殺,這有失仁義之道,所以《公羊傳》才會貶低齊桓公伐山戎。

《春秋》八個字,卻引發“春秋三傳”巨大爭議,如此來找出真相!

從這看來,“公羊學派”不以蠻夷為異族就特意低看一眼,頗有些“博愛”風範。反倒是對於齊桓公四處亂施霸主威風,“公羊學派”頗有些不滿。

所以,對於齊桓公次年來魯國“獻戎捷”,《公羊傳》又給出了另一觀點:“齊,大國也。曷為親來獻戎捷?威我也。其威我奈何?旗獲而過我也!”齊國是大國,為什麼齊桓公要親自來獻戎捷?是為了威懾魯國。他們怎樣來威懾魯國?把軍旗插在俘虜身上從魯國經過。

以《公羊傳》觀點,齊桓公的“獻戎捷”純粹就是不安好心,充滿了對魯國的敵意。

可見,《公羊傳》對於《春秋》中這八個字的解釋,又與其餘二傳不同。同樣的八個字,在“春秋三傳”卻引發了完全不同的解釋,產生了巨大的爭議。

到底“春秋三傳”的解釋,哪家才更符合史實,是歷史的真相呢?真經是有,可到底哪家才是真解?


找出歷史真相的核心關鍵,就在於梳理魯國與齊國之間的關係。

魯莊公是魯桓公與齊女文姜之子,十三歲時因為父親出訪齊國被齊襄公殺死,不得不緊急上位,作上了國君。從那時起,魯國與齊國關係就顯得不太正常了。齊襄公死後,魯莊公因支持公子糾爭奪君位,不幸得罪了未來的霸主齊桓公。為報復魯國,齊桓公曾一年內兩度討伐魯國,但都被魯國擊敗。

《春秋》八個字,卻引發“春秋三傳”巨大爭議,如此來找出真相!

從此,魯、齊兩國基本斷絕了往來。

公元前681年,齊國在管仲改革之後日漸強大,齊桓公約魯莊公在柯地會盟。可是,魯莊公與曹劌卻在盟會上劫持了齊桓公,逼迫齊國返還侵佔魯國的田地。齊桓公在脅迫下答應了,返還了侵佔的魯國田地。在這次盟會之後,魯國與齊國關係才稍微走向了正常化。

然而,魯莊公對於齊桓公的稱霸,一直都保持著若即若離的態度,很少參加齊桓公的盟會。公元前675年,因為魯國這種冷淡態度,齊桓公還聯合宋國、陳國一起攻打了魯國。面對齊國越來越強大的壓力,魯莊公不得不忍辱負重,於公元前672年與齊國再度結盟。可是,結盟之時,齊桓公本人卻不屑參加,只是派出齊國上卿高傒參與盟會。國與國的結盟,魯國國君親自參加,可齊國卻派出一位大臣,這明顯就是對魯莊公的羞辱!

公元前670年,齊女哀姜嫁入魯國,魯、齊再度聯姻。兩國再度聯姻,似乎意味著魯、齊二國關係已完全走向正常化。可實際上,在迎娶哀姜的過程中,魯莊公就再次遭受到齊國人的羞辱:他親自前往齊國接親,可是哀姜卻因魯莊公曾經承諾摯愛孟任作夫人,極度不滿,居然不肯和他一起回到魯國!前去迎親,新娘卻不肯上花轎,魯莊公只得無奈地先回到了魯國,成為東周江湖的一大笑話!

迫於實力,魯莊公不得不臣服於齊。但他遭受齊人這麼多次羞辱,內心卻未必真正心服。

《春秋》八個字,卻引發“春秋三傳”巨大爭議,如此來找出真相!

公元前664年,齊桓公來魯國與魯莊公商議討伐山戎之事,就是期望魯國能加入,助齊國一臂之力。可是,山戎路途遙遠,地理環境惡劣,這一趟出征消耗必然巨大,令魯莊公望而卻步。更何況,前一年發生的一樁意外,突然又喚起了魯莊公對齊國的仇恨——這就是姑姑紀叔姬的去世。紀國作為魯國盟友,當年就是在魯莊公眼皮子底下,一步步地被齊國強行吞併;姑姑的死,當年那段極為屈辱的歲月又重新浮現在魯莊公心頭。因此,雖然霸主齊桓公親自上門邀約,可魯莊公還是當面回絕了他!


被魯莊公回絕後的齊桓公,雖然極為生氣,但卻無可奈何。所以,公元前664年底,齊國不得不獨自踏上了討伐山戎的征程。由此,《穀梁傳》稱齊桓公此行是“內無因國,外無從諸侯”。齊桓公北伐山戎,經歷了千難萬險,不但曾迷惑失道,還曾斷水缺糧,可後來還是大難不死,最終討伐成功。因而,在齊國軍隊勝利班師之時,經歷了諸多苦難的齊桓公對於魯國不肯出手相助也就更加痛恨了。

《春秋》八個字,卻引發“春秋三傳”巨大爭議,如此來找出真相!

因此,雖然山戎在齊國之北,魯國在齊國之南,但齊桓公還是命令軍隊特意繞道魯國,向魯國“獻戎捷”——這當然不是向魯國示好,而是前來示威:下次魯國敢再不聽令,山戎就是魯國的榜樣!

所以,《公羊傳》之說,才更加符合史實:齊國軍隊將軍旗插在戰俘身上從魯國過境,這樣“獻戎捷”方式,當然不可能是尊敬魯國!

因為齊國的強大壓力,魯莊公抑鬱成疾,於公元前662年8月病入膏肓而亡。這一年魯莊公才不過四十四歲,只比近親結婚而生的晉文公多活了一年!如果不是長年生活在巨大壓力之下,魯莊公怎麼可能這麼早就去世了呢?

因此這才是歷史的真相:齊國來魯國“獻戎捷”,並不是尊重魯國,而是為了威懾魯國。《春秋》中這八個字,《公羊傳》才得到了真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