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保護這片天賜貢茶地,這裡手工除草,不能捕鳥,連螞蟻窩都不能捅!

提起“曼松”,在某些茶人心中是空白,毫無意義,因為未知;在某些茶人心中視若至寶,能啄一口便是幸運,因為知其珍貴。

在網絡上搜索曼松得到的訊息都是極少的,而它的產區王子山、背陰山更是寥寥無幾。只因這片茶園曾經遭遇了戰火硝煙、山主燒山攜家眷逃跑、計劃經濟時代的刀耕火種,現存327棵是歷史留下的見證與寶藏。

為保護這片天賜貢茶地,這裡手工除草,不能捕鳥,連螞蟻窩都不能捅!

難見其身,難品其味。幸得編輯參與了2018年曼松採茶節,走了一趟王子山和背陰山,終見得這紫紅土地的貢茶王國究竟長何模樣。見其真容,只嘆希望它能被時間留住,從此安然無恙數百年。

曼松貢茶到底出自何處?

曼松原屬於易武古六大茶山中倚邦的地界,現為勐臘縣象明鄉曼莊村委會行政管轄的自然村。

據說,從明朝至清朝,這裡一直都是皇家的御茶園。在清朝時代茶園共有三處:王子山老寨附近,王子山東延至勐倮附近以及背陰山。

為保護這片天賜貢茶地,這裡手工除草,不能捕鳥,連螞蟻窩都不能捅!

而如今按照分佈地理和等級劃分又分為三片區域:王子山、背陰山,還有曼松新寨附近的極小的一片茶園。

也就是這裡有著最為獨特的地質特徵,那便是紫紅土壤,就連“隔壁”蠻磚也並非如此。踏上紫紅土地地界,那便是進入了曼松茶園。

紫紅色的土壤有怎樣神奇的魔法?

通過百度可以瞭解到,紫紅土是我國的一種特殊土壤類型,是由侏羅紀、白堊紀紫色砂岩、泥岩時代形成的紫色或紫紅色砂岩、頁岩變來的,此土壤富含鈣質(碳酸鈣)和磷、鉀等營養元素,很是肥沃,但它水土流失快,風化也快。

為保護這片天賜貢茶地,這裡手工除草,不能捕鳥,連螞蟻窩都不能捅!

這就與當地人對它的形容如出一轍,相傳紫紅土有著“遇水成泥,遇風成石”的特徵,並且土壤通氣性好,可謂是茶樹的天然肥料。

對此,陸羽在《茶經》中也曾記載:“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

為保護這片天賜貢茶地,這裡手工除草,不能捕鳥,連螞蟻窩都不能捅!

但也正因此該土壤的特殊狀態,對周遭的生態環境要求極高,因為它容易風化,如果不是一個獨有的生態系統形成屏障,那麼紫紅土的保水抗旱能力差的弱點將成為“殺傷武器”。

隱秘在王子山、背陰山裡的

327棵曼松古茶樹

能夠征服極易風化紫紅土的生態環境可想而知,如果說紫紅色的土壤是成就曼松茶園的“左青龍”,那麼王子山與背陰山優良的自然環境就是成就曼松茶園的“右白虎”。

為保護這片天賜貢茶地,這裡手工除草,不能捕鳥,連螞蟻窩都不能捅!

這裡層巒疊嶂、古樹參天、藤蘿繞樹、石斛漫布,還有少見的動物穿梭其中,昆蟲會讓你有密集恐懼症,因為除了每年採茶節會有外人前往,它幾乎還是一片“處女地”。

為保護這片天賜貢茶地,這裡手工除草,不能捕鳥,連螞蟻窩都不能捅!

裡面最能代表天然的除了石斛就是螞蟻窩,這在很多山林裡並不多見,碩大的土包就是螞蟻窩的外貌特徵,周圍飛蟲盤旋,螞蟻到處遊走。因為它佔地面積較大,如果人工介入過多可能會被除掉,但其中螞蟻是茶樹蟲卵的天敵,有了它茶樹才能更健康地生長。

為保護這片天賜貢茶地,這裡手工除草,不能捕鳥,連螞蟻窩都不能捅!

深入茶園,因為伴生植物太多,茶樹在其中很難被一眼捕捉,如果不是專業人士指明,很難發覺身後就有一棵曼松茶樹隱秘其中。

為保護這片天賜貢茶地,這裡手工除草,不能捕鳥,連螞蟻窩都不能捅!

乍一看覺得這古茶樹頗為小巧,走近研究才發現約60釐米直徑的樹根印證著年輪,樹根上發出的枝椏也是扇形式生長,並不“高挑”。

為保護這片天賜貢茶地,這裡手工除草,不能捕鳥,連螞蟻窩都不能捅!

為保護這片天賜貢茶地,這裡手工除草,不能捕鳥,連螞蟻窩都不能捅!

想要它們鉚足了勁發芽、自由生長,還是得下點苦工。

能夠被時間延續的美景才是至美

動植物和諧生存,千百種野果天然共生,極其挑剔生長環境的石斛隨處可見,曼松茶園這種一等一的生態環境是上天給飯吃,想要曼松茶被更多人喝到,被更久地延續,就必須要讓此刻的美景永久地延續。

為保護這片天賜貢茶地,這裡手工除草,不能捕鳥,連螞蟻窩都不能捅!

所以當則道茶業李偉歷盡艱辛、跋山涉水找到這僅存的327棵曼松古茶樹後第一時間就掛牌保護起來,在之後十多年的維護中更是殫心竭慮,用“山的過客”的態度守護一片茶山,李偉所說的三條律令足以說明。

一,不許亂砍亂伐;二,不許狩獵捕鳥;三,不許捅螞蟻窩、抓蜜蜂。

反正人在茶園裡面基本只有兩件事,就是採茶和除草,而他們家的採茶卻不僅僅是採茶,還得在採茶的過程中進行“打葉”,一是去掉枯葉讓茶樹更加透風透光,二是避免蟲卵過度消耗茶樹營養。

為保護這片天賜貢茶地,這裡手工除草,不能捕鳥,連螞蟻窩都不能捅!

除草也是手工化操作,砍掉後將其埋在土裡,深埋的雜草可以起到松根,增加營養的作用,而淺埋則可以在乾旱季節減少土壤水分的流失,一年三次。

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可以做的事情了。就算有,可能也是在旱季李總親自抽打龍王求雨這種事。

為保護這片天賜貢茶地,這裡手工除草,不能捕鳥,連螞蟻窩都不能捅!

不做茶園的搬運工,打造森林茶園

提起古茶樹,每個人都嘖嘖稱讚,但327棵古茶樹每棵一年也只能採到1公斤鮮葉,327棵全部算上一年也只能生產出100公斤左右毛茶。

為保護這片天賜貢茶地,這裡手工除草,不能捕鳥,連螞蟻窩都不能捅!

曼松貢茶的歷史不該如此而已,它應該被複興,值得被市場所包容,面向茶人。孕育出更多的曼松貢茶也是李偉的初衷,在雲南省茶科所、中科院植物園專業人員的技術支持下,李偉開始科學種植,採用1.5米株距,2.5米行距,保證4平米的土地營養供應一棵茶樹的方法進行培育。

為保護這片天賜貢茶地,這裡手工除草,不能捕鳥,連螞蟻窩都不能捅!

並且他摒棄為了規模和效益的扦插繁育,採用遵循物種自然進化的有性繁殖(即種子種植)以曼松古樹的茶果作為種子,將曼松貢茶的歷史繼續延續。

為保護這片天賜貢茶地,這裡手工除草,不能捕鳥,連螞蟻窩都不能捅!

11年的時間,曼松茶園在紫紅土、背陰山與王子山的貢茶王國的孕育下,最終迴歸曼松貢茶的懷抱。

以嶄新的姿態面向市場,走向茶人,“香、柔、甜、滑”的曼松茶穿越百年曆史,在2018年再次與您相見,並且,它會延續貢茶傳奇,相繼下一個百年之脈。

撰文/黑俠

專業支持/蘇幕遮

圖片/夏小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