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出現了三次大規模滅佛,史稱「三武滅佛」,他們爲什麼要滅佛?

你予的暖

落後的生產力造就了世俗與宗教的權力之爭,這就是“三武滅佛”的直接背景。

三武者,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也。

現在的生產力高度發達,美國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不到百分之一,不僅養活了全美國,還把糧食出口到全世界,在美國,估計沒有“浪費糧食可恥”這種口號。

中國就不行了,肥沃的土地既養育了眾多的人口,也帶來了地少人多的這種必須面對的現狀,多虧袁隆平的現代農業技術,使得我們基本能夠自給自足,但每一個老輩人的心中,都有一段缺乏糧食的痛苦記憶。

古時尤甚,中國王朝的週期律,就是建立在糧食與人口的比例上——戰亂,人口銳減,新王朝建立,土地夠用,人口增多,土地開始不夠用,再度戰亂,王朝毀滅,人口銳減,再次進入一個新的循環。
這種更迭,本質是改變不了的,但總有聰明的皇帝如三武者,看到了事情的某一階段現象,會做一些有針對性的改變。簡單說就是增加農業人口比例,降低政府財政供養人員的比例,讓種地的多一點,讓吃白飯的少一點。不光三武,很多朝代都實行了諸如軍隊墾殖、壓縮行政隊伍開支等措施,縱然無法治本,也能延緩王朝壽命衰老。

Change!Change!!Change!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像奧巴馬一樣,提出了改變的口號,對象正是佛教(北周武帝連道教也端了)。

這幫傢伙太可惡了,捧著外來的經書,聚了大量信眾,蹭吃蹭喝、騙財騙色,不事農桑,廣據田園,還起到了一個很壞的榜樣作用。自己不幹活也就罷了,廣大信眾也跑去唸唸叨叨,這些時間從哪兒來?難道他們不應該把時間用於在土地上耕種、在庭院內紡織嗎?

建造佛堂佛塔的磚石假如用在修建水利工程或戍邊設施會不會更有用處?

割肉飼鷹、鐵鉤掛體、剝皮書經、燒身供佛的理念是否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不合?

他們的奴僕如果用於充實軍隊該有多好?

帶著這些暢想,三武下令搗毀佛堂、僧尼還俗,該種地的去種地,該紡織的去紡織。

三武之中,以北周武帝的毀佛斷道舉措最為成功,他把佔到全國十分之一人口的僧道人士轉型為扛鋤頭的農民與扛槍的士兵,為國力的增強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後來北周成功滅掉北齊,繼承了北周遺產的隋也順利的滅掉了陳,完成了統一大業。

不同於歐洲、中東和日本,中國歷史上的宗教勢力鬥不過世俗勢力,因為他們做不到世俗勢力的大一統局面,這塊土地上的世俗統治者也缺少對宗教領袖的普遍尊重,由此缺乏宗教領袖產生的土壤。簡單說,假如各種宗教非要推出一個類似歐洲教皇那樣的領袖,要麼他造反成功變身為世俗統治者,要不就會被世俗統治者被當做怪胎一樣殺死。


歷來現實

佛教自從東漢時代傳入中國之後,受到中國主流文化中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三教融合的趨勢。儒家、道家從佛教中吸取思想,而佛教由於是外來戶,也自覺不自覺地迎合了儒道文化,這就形成了中國文化中的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情況。

我們先來說說佛教的價值觀。佛教是一種出世型的哲學思想,認為一切皆空,都是幻象,否定現實世界,否定人生的價值。佛是覺悟者,是經過修行,達到“覺行圓滿”的大徹大悟者。這種境界叫“涅槃”。所以,佛教的理想人格是涅槃。佛教認為人生皆苦。人生有八種必須承受的苦難。分別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而苦的根源在於人的慾望太多了。因此,消除人生苦惱的途徑是消除人的慾望。“見美女時當虎狼看,見黃金時作糞土看”。既然四大皆空一切皆是虛幻,那麼就要無爭,就要忍辱負重。黃庭堅說,“百戰百勝不如一忍;萬言萬當不如一默”。只有能夠熄滅一切情慾和苦惱,才能超凡入聖,達到涅槃的境界。

這些價值觀看起來相當美好,但問題是,在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上,佛教和儒家道家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所以歷史上出現三次或者四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看起來是偶然,實際上卻是一種必然。因為當在某一個時期,佛教的極度興盛時候,影響了衝擊了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影響了國家的經濟政治的穩定的時候,必然會引發滅佛運動。

歷史上有四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稱為三武一宗。

1.北魏太武帝滅佛。自太平真君五年始,至其駕崩,廢佛時間共六年。我們可以看到太平真君的這個年號,很顯然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是道教。而歷史上有關道教和佛教的爭論甚至是謾罵,實在太多的例子了。道教認為老子化胡,是道家的創始人到西域去感化了西域的人,從而形成佛教。這個意思是說,老子才是佛教的創始人。而佛教顯然不同意,就說老子是釋迦摩尼的弟子,反正大家都說自己的始祖比對方的始祖高一個輩分,甚至連儒家也躺槍,佛教說孔子、顏回等人都是釋迦牟尼的弟子。這其實就埋下了滅佛的種子。

2.北周武帝滅佛,自建德三年(574年)始,至其駕崩(578年),滅佛時間共五年。你看這個年號,建德,很顯然儒家是主流意識形態。

3.唐武宗滅佛,自會昌二年,滅佛時間共六年。史稱“會昌法難”。唐武宗滅佛,主要原因是安史之亂後,國家經濟虛弱,需要大量的財富和人力資源,而當時財富和人力資源都高度集中在佛教的手裡,你說他不滅佛教去滅誰?

4.五代後周世宗柴榮滅佛。表層原因是後周世宗柴榮生性不喜佛教。實際上卻是經濟政治和意識形態交織的結果。

下面,好玩的國學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1、終極原因是意識形態上的衝突。俗話說,愛情是看五官,分手是看三觀。三觀不合,必定打得頭破血流。唐代大文學家思想家韓愈是反對佛教的鬥士,他說,佛教來自於夷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他們反對儒家,不知孝敬,不服君主,這個就是意識形態上的巨大沖突。

2.佛教佔據了大量的社會資源和財富,幾乎能夠掏空整個國家。大量的農民甚至高級人才都去信佛,而佛教佔領大量的土地資源,還不要納稅,國家的經濟命脈收到嚴重威脅。

3.佛教要禁慾,要拋家棄子,還不可以生育,長遠下去這就是威脅到國家生存的根本——人口!

4.中國的主流文化是儒家和道家,而且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家一般在政府中都是擔任要職,有大把的機會對國家的頂層制度設計產生影響。佛教非要說儒家的孔子和道家的老子都是釋迦牟尼的弟子,這樣叔可忍嬸不可忍,產生滅佛運動,也就好理解了!


好玩的國學

“三武滅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合稱。那麼這幾次滅佛所導致的原因是什麼呢?

1,魏太武帝

北魏為了統一北方,鞏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為兵。那時,由於沙門歷來可以免除租稅、徭役,所以銳志武功的魏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下詔,凡是五十歲以下的沙門一律還俗服兵役。在宰相崔浩的勸諫下,改信寇謙之的天師道,排斥佛教,並漸次發展為滅佛的行動。


魏太武帝始光初年,寇謙之獻上道書,但當時朝野信奉者很少,崔浩於是上書勸諫太武帝,使太武帝因而信奉道教,並派人奉玉帛牲畜去祭嵩山。太武帝又在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自稱太平真君,並親受符籙,興建靜輪天宮,奉祀太平真君,改年號為太平真君,從此篤信道教。

廢佛後六年,魏太武帝駕崩,魏文成帝即位,下詔復興佛教,佛教才又逐漸恢復發展。

2,周武帝


公元572年,周武帝誅殺宇文護,把大權收歸己有後,於次年十二月,又召集道士、僧侶、百官再次討論佛、道、儒三教的問題。這一次,“帝升高坐,辨釋三教先後,以儒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後”。把佛教抑為最末,事實上已是滅佛的前奏。

北周滅北齊後,針對繼續發展的佛教實體,立即推行滅佛政策,毀寺4萬,強迫300萬僧、尼還俗。

3,唐武宗


憲宗在唐中期還算是個有作為的皇帝。此後朝政腐敗,朋黨鬥爭,國勢日衰,而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數繼續上升,寺院經濟持續發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實力,加重了國家的負擔。唐武宗繼位後,在整頓朝綱、收復失地、穩定邊疆的同時,決定廢除佛教。他認為,廢佛是“懲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濟人利眾”的唯一辦法。這是武宗決心滅佛的主要原因。


西芒

分別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

這三位滅佛,原因幾乎都是一樣的,因為信佛者只顧禮佛,且不用納稅,也不從事生產,不參加徭役。在這三個時代,佛教的傳播無疑是昌盛的,如果不是三武滅佛,中國也會像泰國、緬甸、柬埔寨一樣。當然現在還有個更顯著的例子,就是被印度教取代佛教的印度,其實程度和狀態是一樣的。

為什麼全境都以佛為信仰,會影響生產呢?

我們還可以以中國的西藏為例子,前段時間播出了一個文藝小眾電影,名叫《岡仁波齊》,講述的是西藏的一個小村子的村民很像去朝聖,於是組成了一支隊伍準備去岡仁波齊禮佛。

這支隊伍裡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000多里的朝聖之路......

同樣影響生產的還有某教,一天五次禮拜,一到時間就堵大街。

而此時,其他的人正在努力工作,想辦法提高生產水平,想辦法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而孩子也在刻苦學習,改變自己的處境。有人說人家這是信仰,事實上,信仰應該讓人過得更好才對,不會讓人過得更差。現在還好,以前是會有人皮唐卡的。現在扶貧的錢,被拿來變成佛的金皮。

印度的經濟、文化、政治,基本全都受宗教影響,滯後非常嚴重,思想難以改變。阿米爾汗的電影《我的個神啊》就是這種情況的真實寫照,當一個國家的多數人都熱衷於這樣幹,那麼其發展無疑是緩慢而又脆弱的。以看起來發展得最好的佛教國家泰國為例,拜金主義和色情業十分發達,社會十分動盪,而人又善笑懶散,這也是宗教國家的通病,懶,前幾十年趕上一波紅利發展了一下,現在在其他國家高速發展的時期,它停滯了。佛教教人喜樂,世界上的佛教國家民眾多很有善意,但真的是發展不起來,破破舊舊的,對遊客來說是天堂,呆久了就跑。

當然,文藝青年也喜歡去國內的西藏藏區“洗滌心靈”,決定在那裡定居的,一星期還能發個感慨,呆一個月就受不了,一定要逃(不信的自己去試試)。如果不是解放了,到現在那裡還是農奴社會。因為是和平解放,所以一些深層次的東西,在西藏一些地區還是沒有改變。

所以,如果你是三武,眼見著全都不事生產,民不聊生,沒一個能上陣殺敵的,你能怎麼辦呢?


豆子人民藝術家

三武滅佛指的是中國歷史上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時期對佛教採取的大規模扼殺和打壓行動。

佛教乃外來宗教,漢明帝劉莊在位期間(約在公元67年左右)傳入中國。佛教的發展,為寺廟和僧人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

根據當時律法規定:佛教中人不僅享有免稅、免徵兵役等特權,還包括田地、女婢和奴隸等私人財產。

財富的嚴重不平均,引起了世俗統治階級的強烈不滿,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唐武宗滅佛時曾經說道:天下十分財,而佛有七八。

再加上僧侶不守戒律,強行霸佔田地和婢女,產生了很多的社會矛盾,不得不需要統治階級的插手。

如此一來,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就自然被打壓甚至是滅殺了。

下面由筆者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三武滅佛。

北魏太武帝

拓跋燾是個雄才大略的君主,為了統一北方,鼓勵全民皆兵。而當時的僧人,是可以不用服兵役的。

於是太武帝下令:凡是五十歲以下的沙門一律還俗服兵役。

時任宰相的崔浩抓住機會勸諫太武帝摒棄佛教,改信道教。

道教的興起,自然造成了佛教的漸次衰弱。此時的太武帝,對佛教還並無惡意,只是單純的不喜歡罷了。

慢慢的,部分佛教僧侶不守清規,盡幹些傷風敗俗的事情,逐漸引起了太武帝的厭惡。

再到後來,佛教僧人被傳和當時起兵反魏的胡人蓋吳暗中勾結,這徹底的激怒了太武帝,於是下令把全寺的僧眾全部殺害。

宰相崔浩進一步勸太武帝,在全國範圍內發起滅佛行動。一時之間,長安城大小經像被焚燬,佛教僧侶被全部誅戮,全國上下,一片動亂。


北周武帝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南北朝時期出色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在武帝掌權之前,宇文護掌管宮中大權。宇文護是佛道的主要倡導者,為迎合宇文護的心意,大力發展佛道。

公元572年,周武帝誅殺宇文護,大權在握。

不久又召集道士、僧侶、百官再次討論佛、道、儒三教的問題。這一次,佛教被列為三教之末,滅佛之兆初露端倪。

公元574年,國家急需擴充軍力和兵源,而佛教再次成為刀下之羊。

周武帝對外宣佈:

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並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

自此之後,北周境內

“融佛焚經,驅僧破塔……寶剎伽蘭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

公元577年,周武帝繼續推行滅佛政策。這次做的更徹底,直接後果便是摧毀寺廟4萬座,強迫300萬僧、尼還俗。

北周武帝較為成功的滅佛政策,對於國家來說是莫大的好事,負擔減輕了,社會矛盾減少了,兵力增多了(僧侶還俗入伍),為北周滅齊乃至北周統一北方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唐武宗

佛教在唐朝時期,發展一度達到巔峰。到了中唐以後,由於道教的興起,佛道之爭漸漸劍拔弩張。終於在唐武宗時期,佛教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因為唐武宗年號會昌,這次滅佛又被稱為會昌法難。

從國家角度來說,唐武宗滅佛主要是因為當時佛教,僧尼之數繼續上升,寺院經濟持續發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實力,加重了國家的負擔。

從個人原因出發,唐武宗本人是信奉道教的,自然對佛教沒什麼好感。

滅佛後的僧侶還俗,擴充了國家兵力。寺廟拆毀以後,國家負擔明顯減輕。很多的佛像和法器被鑄成銅錢,充實了國庫。

總結來說,三武滅佛之所以會發生,離不開政治、經濟和宗教方面。但歸根結底的說,一方面在於佛教的日益發展,侵犯了國家統治階級的利益。另一方面,統治者信奉道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佛教被打壓的一個原因。


奇點歷史

中國歷史上其實有四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當時的皇帝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後周世宗柴榮,被稱為“三武一宗”。

三武一宗滅佛,主要有三個原因,根本原因是佛教與封建統治發生衝突矛盾,間接原因則是道教和儒家的抵制。


第一,當時佛教急劇發展,甚至過濫、失控,僧尼數量玉石俱增,寺院經濟膨脹,直接影響了國家的兵源、役源和財源,一些君主因此忍無可忍,對佛教採取措施。

原始佛教本是不聚財物,乞食為生。但是在發展中佛教卻變成了一個十分富有的宗教,佛教寺院大理積聚財富,佔有土地,窮極奢華。南北朝時期有一本著作叫《洛陽伽藍記》,記載了北魏時期洛陽各寺院的奢靡華麗,古人說:“

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富貴;不讀《伽藍記》,不知佛浪費。

寺院佔有大量土地和財富,卻並不納稅,大大減少了國家的財政收入。而且佛教僧侶不用服徭役,因此很多青壯年為避徭役,出家為僧為尼,這也在危害著政權的統治基礎。

中國有句古話叫“飽暖思淫慾”,當時的僧侶們在佔有大量財富的情況下,自然會做很多違反佛教戒律與法律的事情。比如北魏太武帝在平內亂時,發現長安一些寺院藏有武器、釀酒器具,甚至私匿婦女,懷疑他們與內亂有關,於是下詔禁止佛教。


第二,佛教在中國發展壯大,必然和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產生競爭。所謂同行間的仇恨是赤裸裸的,幾次滅佛運動背後都有道教的身影。

佛教和道教是一對歡喜冤家,他們相互影響,又相互攻擊。道教說,我們的老子西出函谷關,去了天竺,教化佛陀,才有了佛教,所以佛教是道教的徒弟。佛教說,釋迦牟尼的弟子摩訶迦葉來到東土,投生為老子,所以道教得管佛教叫師父。

佛教和道教明爭暗鬥不斷,三武全都信道。比如太武帝以嵩山道士寇謙之為國師,唐武宗崇信道士趙歸貞、劉玄靜等。三武滅佛,背後都有道教的支持。


第三,佛教的教義與中國的儒家傳統思想發生激烈衝突與對立,儒家一向有排佛的立場,很多有識之士強烈地反對佛教。

佛教僧侶要剃髮。儒家一向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輕易毀傷。在當時,只有蠻夷才剃髮。比如先秦時代說吳越人“斷髮文身”,認為他們是蠻夷,而非華夏。

僧侶出家後不侍奉父母,不能結婚生子。儒家認為,侍奉父母,是每個人的義務。不侍奉父母,就是不孝,這是儒家無法容忍的。儒家還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如果不結婚生子,會導致祖先無人祭祀,無法享受香火,儒家認為這是最不孝的行為了。

僧侶不禮敬皇帝。佛教認為,僧侶是化外之人,不受皇帝管轄,只應該禮拜佛祖,不應該禮拜人間的皇帝。比如名僧慧遠曾經寫了一篇《沙門不敬王者論》,闡述僧人不應該禮敬皇帝的道理。而儒家講究君臣之道,顯然無法容忍佛教的這種行為。

因此,很多儒家人士都反對佛教,最有名的是韓愈,他主張要讓僧尼全部還俗。因此三武一宗滅佛,能夠在儒家學說中找到依據。



夢露居士

在中國歷史上,有多位皇帝曾經發動過滅佛事件,其中最為著名的有四位:北魏太武帝拓拔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後周世宗柴榮。前三位皇帝的諡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所以他們發起的滅佛事件史上合稱為“三武滅佛”;若加上後周世宗,則統稱為為“三武一宗之厄”。這幾位皇帝發動的毀滅佛法的事件,使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受到很大打擊,因此在佛教史上被稱為“法難”、“三武一宗之厄”等等。

滅佛的原因,各個時代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有的時代特點。概括的說,滅佛主要有以下若干原因:

1、佛教是外來宗教,在歷史演進中一直與本土的儒教、道教產生衝突,爭奪生存空間。如北魏太武帝就是受到大臣崔浩、寇謙之等人遊說,信奉道教後下決心剿滅當時日益興盛的佛教。

2、佛教的發展,給寺廟和僧人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加上佛教寺廟往往享有免稅,田地,女婢,奴隸等特權,這造成了社會財富向佛寺的極大集中,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威脅到了皇權的統治穩固。

唐朝會昌滅佛時就說“十分天下財,而佛有七八”。唐武宗在滅佛詔書裡說:“勞人力於土木之功,奪人利於金寶之飾;遺君親於師資之際,違配偶於戒律之間。壞法害人,無逾此道。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飢者;一婦不蠶,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勝數,皆待農而食,待蠶而衣。”,實際上揭示了當時整個寄生的僧侶階層對國家的負擔之重。

3、僧侶不事生產不服勞役,還擁有大量僕役,女婢。

在人力資源匱乏的古代這一現象對社會經濟和軍事造成的影響更加明顯。他們不但不利於農耕社會的發展,甚至大量青壯年成為僧侶讓國家的兵源都捉襟見肘;

4、寺院經濟力量的過分發展,終於引起了世俗統治階級的強烈不滿,而僧侶不守戒律霸佔田產魚肉百姓的行為更積累了大量社會矛盾,種種交織在一起的矛盾激烈時,導致通過政治手段加以解決。

中國佛教史上所謂“三武一宗”之難,也就是這種矛盾鬥爭激化的結果。

歡迎交流,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山色歸讀

大家以為是文化衝突,其實是利益衝突。

文化衝突有,但只是表面的,非主要矛盾。

一個朝代的根基,可粗分為:軍、政、財。

佛教入中原後,影響比較大的是

,其次是

宗教金融:長生庫和質庫

雪心曾看過一本有趣的書,是講中國金融史的。

這本書提到,佛教傳入中國時,帶來一種金融手段,那就是放貸。

放貸具體起源於什麼朝代,比較難確定,但成規模的放貸是佛教傳入後形成的。

但,並不是所有寺廟都會放貸。

寺廟大致可以分這麼幾類:

  • 官方學術機構,比如白馬寺
  • 皇家專用祭祀機構,比如太廟
  • 宗族專用祭祀,比如宗祠
  • 修行廟宇,通常在深山老林,鳥不拉屎的地方。
  • 香火俗廟,在城市或者人群聚居的地方建立寺廟。

那麼三武滅佛滅得主要是哪一類寺廟呢?就是香火俗廟

這些香火俗廟因為地利因素,可以很方便地收攏錢財,這就是

宗教金融

而佛教傳入中國,有些是官方把控,比如鳩摩羅什,那是有名望的大師。

那還一些沒有官方把控的,就很難說得清,到底是不是修行人了。

對於民間修廟,一直是管得很嚴格的,直到明朝中晚期前,祠堂也不是隨便可以修的。

但佛教傳入後,作為一個外來教派,這一限制,自東漢末年起,開始逐步放鬆。

這些說不清道不明的香火俗廟,在有錢後,就開始放貸,這便是長生庫和質庫,長生庫是放貸,質庫是抵押。

古代老百姓還有啥好抵押的?

無非是田產。

所以,問題就來了……,土地兼併。

再加上,因為信仰,自己主動捐獻的……

時間長了,大半個縣的土地都是廟產,甚至帝都裡,王公們一人一個小金庫,你說皇帝能不上火?

財富大量聚集在寺廟

這些香火俗廟,除了土地兼併問題,還有一個問題是聚集了大量的金、銀、銅。

雖然漢朝以後漸漸使用鐵器,但弄不到鐵,銅也可以造武器。

再加上廟產土地越來越多,或者恰逢亂世,寺廟當然……要武裝……

所以,問題大發了。

還有,你們看歷史記載,老看到有人捐房子出來做寺廟。

請問這房子是不是在城市?是不是在人群聚集的地方?

你要是把犄角旮旯的房子捐出來,估計喊破喉嚨都沒人理你。

再來,房子雖然捐出來做寺廟了,香火廟裡的金、銀、銅真的會用來普渡眾生?

如果你認為會,只能說,少年……你還太年輕……

當然,古代基於儒家思想,重農輕商,為經濟問題吵架,是上不了檯面的事……

要說抄一個貪官家,百姓給你鼓掌,要說抄一個寺廟(貪官搞的)……

所以,要不要搞這些香火俗廟,往往只能在文化層面動嘴皮子。

而古代的通貨膨脹,尤其打仗時,有相當一部分就是這些香火俗廟搞出來的。

在佛教進來前,中國只有零散的巫教,都不成氣候,為了抑制這些難以管控的香火俗廟,所以,道教雖起源於造反,但歷代朝廷還是扶持了道教。


姞雪心

佛教的危害

一、態度消極、悲觀、頹廢,認為人生就是苦海,否定了人世間的一切正面價值,使人不思進取。其實,人生就像一杯白開水,你放入糖,它就是甜的,你放入鹽,它就是鹹的,這取決於你的心態:看你如何懂得發現人生的樂趣、善於忘記或坦然面對痛苦。如果一個人,總是盯著不開心的事情,求悲求苦求死,那麼,他一輩子就真的是一個悲劇。

佛教的可惡之處就是一開始就教人認定了人生是一個悲劇(反正人都是要病、要死的,這是常識,很容易切入人的心理),然後以此為基調引人“覺悟”,其實所謂“覺悟”就是看破生死,什麼事情也不幹,逆來順受(人生短暫,反正都是要死的啦,幹什麼最後都是死,還幹來做甚?掙來做甚?吃多少穿多少都是註定的,還要進取何用?),去信佛、去唸經、去成佛。成佛後就可以得“永生”、不用幹活就有吃有喝還有人供養崇拜:這可是一筆人生的大買賣,須知道秦始皇求長生不死還要病死在路上,而唸經成佛就可以(脫離佛教設定的輪迴框架)得永生,十分划算啊。

入國破國:一個群體裡面的人大都信佛,不思進取,終日禮佛唸經靜修、混吃等死,那麼政治經濟、國防建設(特別強調這點:沒有戰意、逆來順受、坐等對方報應。尚武成風的華夏龍變成了弱質彬彬的素食兔子)、百姓生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是無從談起的,所以佛教流行的國家,都是落後愚昧、多災多難的,後來都會很快被消滅(注:日本明治維新後已經滅佛,推崇本土的神道教;韓國現在是亞洲最大的基督教國家)。中華民族,自佛教引入流行以來(晉末,古稱胡教,五胡亂華之後始流行),就被外族滅了兩次國:一次是元朝,一次是清朝——更多關於佛教的禍國說明請參閱《活著是為了什麼》一文。

入家破家:拋棄妻子出家做和尚、做尼姑的故事多了去了,我就不再贅述矣(身邊就有出家的朋友,父母不瞻養,老婆也被勸說出家)

入身破身(身體):比如朝拜,一步一磕頭,頭破血流,越是受傷越是認為虔誠;自焚的,燃頂、燃指、燃臂甚至是燃身供佛的(《梵網菩薩戒經》、《法華經》等號稱大乘佛法的經書都有明確的記載);絕食(誦經)的;素食的(不吃肉何來力氣幹活?不過話說回來,和尚只需唸經,也不需要幹什麼體力活);打坐的(腿部長期靜止彎曲、不運動,導致靜脈曲張、各種隱疾,容易坐壞腿),凡此種種,多不勝數。越是自虐,越是認為虔誠:肉體只是累贅、痛苦的根源,精神才是永恆的(印度發源的教派大都如此)——須知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 1 / 8 ~

入身破身(精神):有次和一佛教徒辯論,說新聞上看到的先天性疾病患兒都是前世的報應云云,然後我又問,那麼汶川地震又是什麼報應啊(地震當日還是農曆四月初八,佛祖顯世降生之日)?對方不語,次日尼泊爾八級大地震,不知道這個號稱最正宗最傳統佛國的子民作了什麼惡要遭受如此報應?(事後他們終於找到了藉口:尼泊爾的人已經改信印度教居多了,並且殺牛太多,同時藍毗尼沒有倒掉:一座距離加德滿都差不多四百公里的一層建築。注:這邊一天宰豬還超過100萬頭呢,佛教誕生地的子民居然改信其它教...)

只能說,世事無常,有些事情就是這麼巧合,而佛教徒就真的是人性扭曲、淡薄,甚至泯滅了。

二、大貪,追求不朽(謂之曰“自在”)、(脫離他們設定的輪迴框架)獲得永生其實恰恰正是最大的貪念、執念。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們主動“放棄”了一些慾望,比如錢財、美色,但是卻格外珍惜自己的“名”,不單隻輩分層次明確,而且不得外人玷汙,總是以一副清高的姿態自居(動不動就說大智慧,彷彿其他人都是迷途羔羊、是蠢貨)以此來換取將來更大的享受:成佛,成佛後就可以得到永生,可以得到世人的供奉。試問如果名字臭了還有誰會供奉他們?為了可以讓世人供奉,他們還有一套保留肉身(木乃伊)、骸骨(舍利子)的秘法,比如死亡之前先不吃東西(甚至是吃可以防腐的東西),然後放入裝有石灰、木炭的罈子,數年後陰乾再取出,再用支架固定形態、上金漆。

注:僧人的火葬一般都有專用的化身窯,其用料及過程一般人是不得而知的。

做好事本來就是古代聖賢所提倡的(而且不求回報),但是到了佛教徒之手,做好事就會變成投資:“積德”,這輩子多做好事,下輩子就會有好處;自己做了好事,子孫就會有好處;而且在佛、菩薩生日當天做好事功德更是會翻許多倍——可見其功利性有多強(還美其名曰鼓勵眾人多行善),說白了,不過是為他們那套輪迴轉世理論服務。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甚至可以說,佛教是邪教的溫床,對此,佛教徒解析說“這些都是附佛外道”),眼下幾乎所有的寺院都斂財成性(山海關碧雲寺,2014年末去了一下,上個香,199塊,聽那和尚說幾句,就忽悠你捐399、699、999,老子來氣,寫了199,丟下兩百塊當作餵狗了,可那和尚依然不依不饒,說我今年運氣不好云云等詛咒話語,我聽著不舒服,最後趕緊走人。常州清涼寺,2015年初的時候去了一下,在搞擴建,敲一下鍾,一百塊,呵呵),還美其名曰“功德”(其實也是為他們那套輪迴轉世理論服務),可見,佛教本來就是一個性貪的宗教,對於這點,他們狡辯是“末法時代”,是政府所為,甚至用大乘、小乘差別開來,撇清關係——看著押款車進出寺院,不禁想起還有多少人病不起、吃不飽?

~ 2 / 8 ~

反過來,你想貪佛家的財產?沒門...《地藏經》說,如果偷拿了寺院一粒米,就會墮入地獄(而且永世不得超生),多麼恐怖。不單隻這樣,還鼓吹信眾塑像,而且越是貴金屬越好,最好是黃金(號稱“金身”。佛教喜歡金器,因為金器不會氧化生鏽,歷久彌新——這與佛追求不朽、永生的理念是相符合的,因此佛經描述的極樂世界都是金光閃閃的:連地磚都是黃金做的),塑的佛像越是高大上、價值高,功德越多——簡直成了騙子集團。

三、騎劫物理學上的因果理論(或者說自然界的因果規律),建立“三世因果、六道輪迴”體系,繼而蠱惑群眾信教、成佛以脫離該體系。

世界萬物,皆有聯繫。科學到物理層面就是電子、電荷、電磁波、引力、斥力等一系列的關聯。

舉例,如蝴蝶效應(一種拓撲學連鎖反應,屬於混沌學的範疇):通過精密的計算,理論上,一隻蝴蝶,扇動一下翅膀,就可以讓地球上的某一個地方掀起一場龍捲風,而實際上,因為要考慮到的綜合干擾因素很多,所以,這僅僅是理論上的情況——蝴蝶拍動翅膀後可能會產生許多種不同的結果,“掀起龍捲風”只是其中的一種可能(注意:是可能,而不是確切的必然,否則的話,這個世界就充斥著龍捲風了)

~ 3 / 8 ~

又比如,骨牌效應:推倒第一個骨牌,後續就可以引發一系列、一連串骨牌的推倒。

瞭解這些的目的是:不能否定世事萬物之間那極致微小的聯繫(你的一動、一念,皆影響著世界),這點聯繫,我們叫做“因果”。

因果超越時空的限制:過去決定了現在,而現在也將改變未來。它超脫於任何的宗教信仰,客觀地存在於世界。人類的文明歷史只有區區幾千、不到一萬年,因此,各種造神者,最多隻能建基於這點、利用這點,建立其信仰體系並吸收信徒,而不能凌駕於它。

然而自然界的簡單的因果理論,卻被佛教弄得玄乎其神(幾乎言必稱因果,正如前面所說的蝴蝶效應:完全忽略了干擾因素,一切唯心造,彷彿單憑意念就可以實現一切。注:人的意念、腦電波在離開軀體之後,只能以混沌的形式影響著世界,不能確切地實現或改變某個特定的事物),並以此構建他們的輪迴體系。這一體系是一切惡行的幫兇以及他們拉攏信徒的工具:讓受苦者和罪惡者都心安理得、安於現狀,為什麼?

因為一切目前的境況都是前世的重複、報應啊,所以被騙被害遭遇差也是註定的、沒法改變的,甚至是應該的——從這點也可以看出,他們口中所謂的“慈悲”是多麼的多餘和虛偽;

姦淫擄掠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老子前世就是這樣子的嘛,搶你的奪你的是因為你前世欠了我的(最噁心的例子是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因果解說:日本人前世是東海的魚蝦,被中國東邊海岸的人殺死吃了,然後投胎到了日本,反過來屠殺南京的人民);

更有甚者,做了壞事,就再去做好事,以為這樣就可以存功德、對沖,以求心安。

怕前世、怕報應啊?多行善事、多積德吧!那麼恭喜你,又重新掉入了他們那套輪迴理論之中。想不輪迴?好簡單,信佛、成佛吧!不信?質疑?惡語相向?等著報應吧!詛咒的話語聽到你怕,無限死循環...

做好人,做好事,我們的古代聖人導人向善並不求回報,但是到了佛教徒手裡,就會成為他們吸收信徒的工具:“積德”、“功德”,這兩個詞都是為“來世”、“報應”理念服務的,而來世、報應的說法,則是他們的“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理論體系的基礎。

~ 4 / 8 ~

注:“積德”、“功德”這兩個詞其實都不是出自於佛教(算是被他們抄襲並玩壞了),而“因果”一詞,則是被他們騎劫的(騎劫者正是婆羅門教的“業報”理論:唯心的業報之說,騎劫了自然界的簡單的因果規律——佛教其實是抄襲自印度的婆羅門教:“業報”、“輪迴”、“不殺生”等理論都是源自婆羅門教【佛教的抄襲史和杜撰能力太瘋狂了,簡直讓人汗顏:這也是為什麼佛教會有那麼多偽經的原因,後面再述】)

為什麼要設定這麼一個因果輪迴框架?因為他們設定的這個輪迴框架是痛苦的,只有成佛才可以跳出輪迴得永生、極樂,也就是說,設定這麼一個框架,目的只是為了讓更多人信佛、成佛,說白了,不過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信徒。

四、偽善狡黠,詭辯、自圓其說能力極強,故一入佛門深似海,幾無再回頭的可能,誤人子弟眾多。經過多年的發展,其派別、理論體系已經十分龐大:各種矛盾的觀點都可以找到相應的經典自圓其說,因此要駁倒這套龐大的體系解悟沉迷信眾太難,而要看完這套體系的書籍,恐怕一輩子都不夠(和尚都喜歡寫書的,不寫書後人又怎會記得他們呢?不記得他們又怎能崇拜他們、供養他們呢?所以佛教的書籍,是一山一山的),因此,一旦陷入到這套理論體系、學習起來,就好難再回頭了(甚至可以說,殺人不見血:斷絕一個人的七情六慾,繼而活生生地脫離社會,最終變成一個沒有感情的、表面道德高尚的傀儡)

偽善:

佛說不殺生,殺生是要下地獄的,故而有的教派不殺生、不種地(怕無意中殺死地裡的蟲子)。不種地吃啥?化緣啊,靠農民耕作供養,然而供養他們的農民卻因為殺生而下了地獄(除蟲除草總是要做的),到頭來,他們成佛後又成了超度農民的神,這又是一個死循環:佛教徒總能並且心安理得地佔居理論的上風,為什麼佛教徒不自決呢,這樣就可以保證自己及他人都不用殺生?

其實吃植物就是不殺生了嗎?難道植物就沒有生命?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只是沒有活蹦亂跳而已。拋開植物不說,我們喝的每一滴水裡面都有萬千藻類、細菌,這些都是生命,所以佛說不殺生是虛偽的。在這點看來,我覺得道教說得更好:萬物相生相剋(說到這裡必須強烈譴責那些認賊作父、腦袋被洗得一乾二淨的胡亂放生、破壞生態平衡的佛教徒!)

~


酒窩笑容

在南北朝和唐朝的歷史中,曾經出現過三次皇帝與寺廟和尚爭權奪利爆發的激烈衝突,這三次衝突最終都以皇帝獲得勝利告終,在三位諡號都有“武”字的皇帝手段下,當時天下的佛門都慘遭了滅頂之禍,無數的僧侶、寺廟被連根拔起,他們為他們的驕狂付出了代價。



這三位皇帝之所以剷除佛門雖然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但無外乎是利益的問題。

古代皇帝能滅佛的原因

因為當時天下佛風尚行,所以很多人就放下了手中的工作,來到寺廟中當起了和尚。

這個舉動平白間浪費了許多青壯人口,大量的青壯人口丟失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這些寺廟在和皇帝爭人的過程,他們也奪走了皇帝最重要的利。
當時的和尚們是有著一定的特權,那就是他們不用與尋常老百姓們一樣交稅,因此他們就抓住了朝廷的漏洞,開始大加侵奪起百姓們的良田。



其中,他們有誘導性的從百姓們中騙土地,有用信徒們捐的錢從百姓們手中買土地,最惡劣的是一些有著武裝的寺廟會憑藉著武力從百姓們手中搶奪土地。

這種種的舉動以及他們對財富土地的極度渴望,最終使得當時但凡興盛一點的寺廟,都擁有了良田萬傾以及數之不清的財富。

因為佛門和尚強佔著許多土地不交稅的原因,最終徹底得罪了那個年代的皇帝們,於是慘遭了滅頂之災。

亂世之中損害皇權利益的和尚們

三武滅佛出現的時期分別是南北朝的北魏、北周以及唐朝的晚年,從實際上來說,這三個年代都是真正的亂世、都是局勢非常混亂的年代。

北魏北周我們就不說了,我們單單說唐武宗滅佛時期的晚唐吧,唐朝的名聲曾經響徹大半個世界,但是在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就走向了衰落,以往一個個很聽話的節度使們,都開始對唐朝的皇帝露出了獠牙。



這種情況無論是對皇帝還是百姓們來說,都算是真正的亂世,正所謂亂世必用重典。

在盛世年代年代皇帝們還可以不在乎這些細節,但在亂世,這些和尚寺廟們就成為了很嚴重的膏肓之蛆。

平常皇帝們極力尋思招兵買馬、準備糧草的問題了,為此愁盡了腦袋,這個時候碰到這麼一個跟自己搶了兵源、佔了這麼多土地又不交稅的主,又怎麼可能不生氣?所以在一些大臣們在勸說下,三武滅佛就開始發生了。

心中有佛便是佛,無需金錢鑄金佛

其實無論哪個年代都一樣,在佛門興盛之後,都必然會出現一大幫職業的、為利益而生的佛商人,無論古代還是現代,這都是很普遍的事情,他們這些人雖然口中信奉著佛的名義,但做的卻是無本的買賣,做的卻是生意人的手段,有時候他們的吃相太難看了,所以就必定招致了人煩。



對於這些流於面具之下的蛆蟲們,我覺得當時的皇帝們的做法是沒錯的。

我覺得佛可以作為一種信仰存在,但卻並不能成為某些人賴以賺錢牟利的手段,當涉及到金錢利益問題時,這些人實際上就已經和佛學的初衷走向了對立面。

個人看法

我本人是不反對佛學的,因為佛學拋除很多表面的玄幻色彩之外,實際上是有著一些哲學意義的,對於一些追求心態平和的人,有著很不尋常的意義,是某些人尋找人生價值的一個途徑。

在釋迦摩尼創造佛學的最開始,其實它是作為一種思想出現的,他宣揚的是一種人生態度,就如同老子在創造道學的時候,實際上都只是純粹的思想,並不沾染絲毫的世俗利益,並沒有各種各樣的牛鬼蛇神。



我們所知的所謂牛鬼蛇神,實際上都是後來人們因為利益杜撰出來的。

其實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佛是根本不需要信徒們金錢的,他離世前要的只是世人的認可,這些錢最後都會流入佛的口袋中嗎?

不,最終這些錢都會流入一些戴著佛面具的人口袋中,前段時間,關於少林寺住持的新聞想必大家都有所聽聞,其實這只是表露出來的冰山一角而已,不過已經能說明很多問題了。

所以說像他們這個群體,實際上做的事情和商人差不多的,他們逐利而生,心中根本沒有佛,對於這樣的人,其實是沒有理由再供奉著的,因此,他們在古代慘遭了滅頂之災,這是一點都不奇怪的,正所謂物極必反,當他們的貪婪達到極致的時候,最終所能毀滅的,只能是他們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