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孩子的需求是否滿足?我通過這5種方法實現,效果非常好

關於孩子的需求是否滿足?我通過這5種方法實現,效果非常好

文/桐陽媽

朋友很擔心,女兒的需求不滿足,會壓抑情緒。

她給我講了女兒一次出去玩,看見一杯子,她當時沒滿足,孩子不高興,夜裡做夢,還會亂踢被子。

自從那次以後,孩子的需求,她基本努力滿足,這樣搞的自己身心疲憊。

前幾天,她要出差,身體還感冒,女兒還要去超市買一個玩具。她拖著疲憊的身體滿足孩子,又擔心這樣培養了孩子一種貪慾,內在也很糾結。

還有一次,她們原打算回老家過春節,但是女兒看見同學參加了滑雪夏令營,也要報,後來朋友改了計劃,滿足了女兒,但是又遺憾沒陪伴父母過春節。

朋友這種糾結,當媽的都有體驗,孩子的需求不滿足,孩子會哭鬧,孩子會難過。滿足孩子,又擔心孩子喂不飽,總是提需求。

通過我多年的實踐和觀察,孩子雖然性格有很大的差異,但是每個孩子天生就會接納被拒絕。

雖然孩子因為沒得到而難過,但是孩子適應能力,調整能力比成人容易的多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去觀察孩子的斷奶,奶是孩子的生命之源,孩子在小的時候,母乳就如同她的媽媽,斷奶的時候,就如同斷掉媽媽的愛。

雖然斷奶的時候,每個孩子需要的時間不同,但是每個孩子最終還是能夠接納,能夠適應。尤其是斷奶之後,你再去給孩子吃,孩子連看都不看一眼。

我的倆孩子斷奶的時候,我和孩子表達,媽媽非常愛你們,但是奶水不多了,媽媽已經不能夠給你們餵奶了。孩子很難過,但是孩子接受了拒絕。

從孩子斷奶這件事,我領悟到只要不給孩子傳遞不夠好,孩子不會壓抑情緒。孩子內在因為沒有得到,而難過,這是正常的情緒,只要不傷害孩子的人格,情緒會來也會走。

如果孩子內在總是有媽媽為什麼不滿足我呀,是不是我夠好呢?這個時候其實已經轉移了需求本身,而是孩子因為這件事會自我否定,自我懷疑,那麼這就是平時關係對孩子的傷害。

關於孩子的需求是否滿足?我通過這5種方法實現,效果非常好

比如,我們談戀愛,如果對方提出分手,內在因為沒有在一起很難過,這種情緒很正常。

但是內在有自卑情緒,通過分手這件事就會觸發,是不是我不夠好呢?是不是我不漂亮?是不是我家庭不好呢?或者說,付出感情節,我已經付出那麼多了,他不應該這樣對我等等,一系列的觀念,引起的二次傷害,其實和分手早就沒有關係了。

孩子也是,對於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一定要學會就事論事,我們肯定孩子的需求沒有錯,只是我不想滿足你。

關於孩子的需求是否滿足?我通過這5種方法實現,效果非常好

大女兒已經快7歲了,二女兒3歲半,孩子成長路上,她們也會經常有需求,我一般是通過這幾點來做到拒絕孩子。

  1. 平時給孩子選擇權,讓孩子自己滿足需求。

    孩子的零花錢,每個孩子一天2元,除非有特殊需求,最多不超過5元。但是這2元,你怎麼花,有決定權,選擇吃零食,玩不了遊戲,選擇遊戲,吃零食就會受限制。

    孩子有了選擇權,那麼她會做選擇,怎樣去滿足自己。

    給了孩子選擇權和掌控權,孩子經常感受被滿足,孩子對很多需求也不貪。尤其是大女兒現在會算賬,她想要10元的東西,她知道需要5天的預算,那麼她會5天不花,週末去滿足自己。二女兒雖然小,但是她同樣會說,明天我不要了。

    關於孩子吃零食,孩子一週吃兩三次小饅頭,吃一次火腿腸,我覺得對身體影響也不大,我不想嚴格控制孩子吃零食,讓孩子對零食有一種匱乏感。適當滿足,這樣的結果就是任何零食擺到孩子面前,孩子能夠經受住誘惑。

    孩子出去玩,去的地方都有兒童樂園,項目特別多,什麼旋轉木馬了,帆船了等等。我依然給孩子選擇權,選擇2個喜歡玩的,花費控制在50元。她們非常會選,一個是玩一次的,幾分鐘時間的,另外一個選擇玩沙子或者是不限時的場所,每次能玩一整天。

  2. 不滿足,溫柔堅定拒絕,不做完美父母。

    大女兒在上幼兒園的時候,班裡有孩子說去了三亞。回來孩子和我說,媽媽,我也想去三亞玩。

    我問孩子,三亞有什麼好玩的呢?她說三亞有藍天白雲。我說,媽媽認為,北京也有藍天白雲,北京也不都是霧霾天。你提出去三亞的需求沒有錯,能夠想到出去玩,說明你的視野越來越開闊。

    但是媽媽不能夠滿足你,你好好學習,將來有很多的自由,自己想去哪兒玩都可以。孩子坦然接受了,以後再也沒提出去三亞玩。

  3. 針對同學之間的攀比,每個人擁有的東西不同。

    上次孩子從學校回來,看到同學也玩魔術,回來和我說,媽媽我也要一個玩魔術的。我問孩子,魔術有什麼好玩的,她給我說怎麼變魔術的,下邊有磁鐵,你如果不仔細看,以為是自己變的。

    我告訴孩子,你也想玩,媽媽理解你。你擁有的父母不同,父母選擇的玩具會不同,這就決定了每個孩子擁有的東西也會不同,你有魔方,你有樂高,你同學有嗎?她說,沒有。你要不要和同學換媽媽,她說不換。

    每個孩子最初的喜愛不同,你讓媽媽選擇的玩具,媽媽也會滿足你。但是你不能看到別人有,自己又覺得想擁有。

    人與人是不同的,社會的資源是有限的,如果每個人都看到別人擁有,都想去得到,那麼資源就會枯竭,最後誰也得不到。你可以拿你的玩具和別的同學交換,這樣資源就是流通。孩子再也沒要玩魔術的道具。

    孩子接受了拒絕,但是我記得孩子有這個需求,在孩子過生日的時候,我打算送給孩子作為禮物。當然事先不告訴她,那麼孩子得到這份禮物,她會覺得意外收穫。

  4. 限時滿足,替代玩耍。

    大女兒學前班下學期,迷戀上了手機遊戲,每天總想玩,我用的手機也卸載不掉,卸載了,孩子又會下載。我來的硬 的,限制孩子,她也會不高興。

    後來,我想了一個辦法,手機下載了一個番茄土豆,定時10分鐘,讓孩子決定玩幾個番茄土豆,她決定玩3個,玩半個小時,我覺得對眼睛影響也沒事。每天上午半個小時,下午半個小時。我覺得上小學還玩遊戲,對孩子並不好。後來,我問孩子,遊戲都有那些內容,她說湯姆貓跑道,我說媽媽能不能和你玩?孩子說可以呀,然後在家裡用枕頭,墊子做上障礙物,和孩子一起跑。

    出去玩的時候,也用一些樹葉,棍子做跑道,逐漸把孩子從遊戲世界拉回到現實。並且和孩子講,上了小學就是學習的世界,我們不再玩遊戲,媽媽的手機用來完成作業。女兒自從上了小學,剛開始要過玩遊戲,但是我說我們有約定,我拒絕了孩子,現在孩子也淡忘了。

    所以,遊戲再好,也比不上父母陪伴孩子玩快樂,父母要有個自信,父母的智慧一定大過遊戲。

  5. 父母要修行的是你內在功課。

    所有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尤其是我們不滿足孩子,會有愧疚感和自責感。

    所以有時候滿足孩子,從父母角度來說,是處理自己的愧疚情緒。你在處理自己的愧疚情緒和自責情緒,被孩子覺察到了,孩子會利用這個情緒,然後滿足自己。不滿足孩子,就會哭鬧,會不吃飯,甚至不睡覺,然後激發父母強烈的愧疚感,最後心疼孩子,就妥協了。

    這就是很多孩子和父母的衝突不斷。父母自己堅持不住底線,一邊滿足,一邊責怪,讓孩子內在也很敏感,媽媽也很煩躁。倆人經常情緒起伏不定,最後浪費生命。

外邊的世界裡邊沒有父母,一個人被拒絕,不能夠滿足是生活的常態。

為什麼作為父母,我們不在家鍛鍊孩子接受拒絕的能力呢?

父母可能會擔心,拒絕孩子,看著孩子難受,想到孩子會那麼悲傷。如果你心理有這樣的預期,恭喜你,心想事成,孩子一定會悲傷過度,不能夠坦然接受拒絕。

如果父母相信孩子,孩子雖然很難過,但是孩子一定能夠調整自己,能夠接受拒絕,還可以健康快樂成長。

如果每次你給孩子這樣一種信任的眼光,那麼孩子就如同你所期望的一樣,健康陽光快樂。

一句話,家是最好的舞臺,父母不要讓自己的的愧疚和自責,破壞了孩子成長能力,父母學會了拒絕孩子,孩子受益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