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败于曹操并非因为官渡之战,而是因为一念之差,悲惨收场!

袁绍、曹操,一个出自名满天下的“汝南袁氏”,另一个则是宦官曹腾之后,在纷纷扰扰的东汉末年,二人皆依仗自身才能做出一番事业。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已经成为汉末最强大的诸侯,虎据四州千里之地,拥百万之众,举天下豪杰莫能出其右。曹操混得风生水起,居四战之地,奉天子以令不臣,旌旗所向无往而不利,可谓除袁绍外舍我其谁。

袁绍败于曹操并非因为官渡之战,而是因为一念之差,悲惨收场!

然而也就是在这一年,情况发生了逆转。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击败袁绍,自此攻守之势逆转。两年后(202年)袁绍病逝,曹操开启了平定河北之路,204年攻占邺城冀州平定,205年斩袁谭平定青州,206年斩高干平定并州,207年辽东太守公孙康斩袁熙袁尚,二袁首级被送往许都。自此,汝南袁氏的“皇帝梦”彻底覆灭,曹魏代汉之路正是开启。

这一切的分野似乎是发生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因为在这一战中曹操英明神武,以“十胜”击“十败”将袁绍的野心扼杀在了官渡,自此以后袁绍一日不如一日,曹操一日胜过一日。其实真正的分野不是在于那场惊天动地的生死之战,而是在初平二年(191年)的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分歧。让我们回到191年,这个决定曹袁今后命运的实际分水岭。

袁绍败于曹操并非因为官渡之战,而是因为一念之差,悲惨收场!

初平二年(191年)是董卓讨伐战的第二年, 这年的正月渤海太守袁绍和冀州牧韩馥做出了一个不亚于董卓废帝的决定——废掉汉献帝刘协,推举幽州牧刘虞为帝。

袁绍废立的理由也很“充分”,首先刘协是董卓强行拥立的皇帝,合法性本来就受到质疑;其次,刘协年幼被董卓胁迫远在长安;最后拥立皇帝可以收拢关东的人心,彻底孤立长安朝廷。当然以上这些不过是表面原因而已,真正的原因是袁绍拿董卓没办法,只好破罐破摔。初平元年(190年)袁绍与河内太守王匡被董卓击败于小平津,再加上曹操兵败荥阳,关东联军被董卓打怕了,袁绍知道自己一时半会儿灭不了董卓。拥立刘虞的原因无非是新君在自己手中便于掌握,然后可以和长安朝廷分庭抗礼。他的目的根本就不是为了汉室着想,而是实现自己的野心。

袁绍败于曹操并非因为官渡之战,而是因为一念之差,悲惨收场!

袁绍在向刘虞派出使者的同时也询问了自己盟友的看法,其中袁绍的弟弟袁术公然表示反对,袁术的表现可谓是“大义凛然”,只可惜袁术是口是心非,自己想当皇帝不能明说只能假托公义拒绝。相比袁绍的薄情袁术的虚伪,那个被后来人称为“汉贼”的曹操可以说是忠心耿耿,曹操坚决反对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明确拒绝了袁绍,留下了“诸君北面,我自西向”的忠言。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对汉献帝态度的不同注定了二人今后要走的道路不同。只为自己谋私利的袁绍抛弃了汉献帝,也抛弃了自己的忠心,袁绍走上了称霸的道路,只是他的矛头对准的不是有灭门之仇的董卓,而是他曾经“志同道合”的盟友。在拥立刘虞失败后的袁绍也开启了称霸之路。这一年他夺取了韩馥的冀州,开始与幽州的公孙瓒交恶。之后的岁月里,袁绍纵横捭阖,联吕布攻张燕、联刘表攻袁术,扶持曹操为自己的屏障,终于在建安四年(199年)北并公孙瓒成为汉末最强大的诸侯,实现了自己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的宏愿。

袁绍败于曹操并非因为官渡之战,而是因为一念之差,悲惨收场!

而曹操在兵败荥阳后,先是南下扬州募兵,后立足东郡占据兖州。建安元年(196年)在袁绍犹豫不决的时候,曹操奉迎天子,开启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王霸之路。拥有天子的曹操仿佛开挂一般,在袁绍与公孙瓒在河北苦苦鏖战之时,曹操南收张绣、东灭吕布、南退袁术,袁绍兼并公孙瓒时,曹操尽占河南之地。

当初讨伐董卓之时,袁绍是渤海太守、联军盟主,四世五公的他威震天下,彼时的曹操只不过是被董卓追杀的逃犯,唯一的官职还是袁绍表奏的代理奋武将军,二人的地位可谓是天壤之别。当讨董联军不欢而散时,袁绍转瞬间就夺取了韩馥的冀州,势力开始向青州、并州发展,而曹操只是袁绍表奏的东郡太守,不过是袁绍的藩卫。当献帝饱受李傕郭汜之苦时,袁绍已经将公孙瓒打的自闭,缩在易京楼里不敢出来,而曹操却因张邈陈宫的叛变几乎失去了兖州。

可这一切的一切在曹操奉迎献帝之后大大的逆转,短短四年,降服张绣,剿灭吕布、将袁术赶到了淮南之地,关中诸将望风归顺,可以说官渡之战前夕曹操的地盘并不比袁绍小,曹操再也不是当年那个仰袁绍鼻息才能生存的弱者了。而这颗果实的种子实在191年种下的。忠心为国的曹操历经艰险始终已兴复汉室为己任,由弱小不断走向强大,而当年袁绍犯得错误终于在九年后尝到了恶果,袁绍一次又一次的错过了汉献帝,那个被自己抛弃的汉献帝却成为了自己小弟最有利的武器,也许直到二袁人头被送往许昌的那一刻,地下有知的袁绍才会明白:不是他抛弃了汉献帝而是他被汉献帝抛弃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