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繫V娜
陳美玲說得沒錯,但把她說得奉為圭臬則錯。
《倚天屠龍記》中,六大派圍攻光明頂,白眉鷹王殷天正與宋遠橋相鬥,打的很激烈。張無忌看了半晌,就越來越不明白了:殷天正與宋遠橋都是一等一的高手的,怎麼兩人出招居然有這麼多破綻呢。如果那招那樣使,這招這樣使,不是更好嗎。難道他們有意相讓?
顯然,殷天正與宋遠橋皆無相讓之心,那怎麼相互之間出招留那麼多破綻呢?
原來是張無忌身負九陽神功無上內力,乾坤大挪移無上運勁法門,武學境界已經遠遠高出殷天正、宋遠橋二人。張無忌眼中的破綻,在殷天正、宋遠橋眼中並不是破綻。張無忌認為更好的方法,以殷天正與宋遠橋的修為根本就做不到。書中給了個例子,說:
「正如飛禽見地下獅虎搏鬥,不免會想:『何不高飛下撲,可制必勝?』」
奈何地上相鬥這兩位,不會飛啊。
陳美玲,就是身負九陽神功與乾坤大挪移的張無忌。陳美玲說的是對的,正如張無忌說得也是對的。她按照她自己的方式取得了好的成效,正如張無忌用他的方法破敵,也會取得成效。但問題是,你會九陽神功麼,你會乾坤大挪移麼?
陳美玲說不報補習班,去旅行。並不是孤立的說的,而是基於一個深厚的基礎而說的。陳美玲是教育學博士,她的知識、她的認知、她的思維方式、她給孩子帶來的教育資源、她給孩子的家庭環境等等這一切,共同構成了一個深厚的基礎,這些基礎才是她的教育方式成功的原因。而不是說單獨拿出一兩個方法就能通行天下。
蕭峰能用江湖粗淺功夫太祖長拳對戰武林,令群雄束手。你行嗎?你見到蕭峰用太祖長拳很厲害,於是苦練太祖長拳,你覺得你能成為武林高手麼?
所以陳美玲說得當然不錯,也很有道理。但我們不要只看人家拿出來的幾個招式,就以為可以無敵於天下了。你得看她是基於多麼深厚的內力而說這幾個招式管用的。
你如果也有陳美玲一樣的功力,實際上你也就不會在意陳美玲用的什麼招式了。
你如果沒有陳美玲的功力,你盯著人家幾個招式,你覺得有用麼?張無忌說的精妙招式,你使得出來麼。蕭峰的太祖長拳,你能發揮出威力麼?
補習班對人家來說水平太差,所以人家才不用補習班。比如說,虛竹的兒子,從小練天山折梅手玩,到叔叔家裡,叔叔教兩招北冥神功,武功絕學當畫冊看著玩。虛竹會讓他兒子去報什麼「太祖長拳」入門的補習班麼?
而你連太祖長拳都不會的,一聽虛竹演講,於是就不報補習班了?
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關鍵在於你本身有幾分功力。如果你功力深厚,能給孩子帶來更多的教育資源,更好的的教育系統,那不妨學學陳美玲的方法,減少一些不必要的負擔。如果你本身功力不行,無法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資源。那麼就好好利用好現有的教育資源,張無忌說你怎麼不飛起來呢。蕭峰說太祖長拳就足夠用了。聽聽也就罷了。他們厲害,不代表你也可以。
孫虛白
首先,她是教育博士。
其次,她帶著孩子去旅行一定不是上車睡覺,下車拍照。
再其次,這樣的女性,營造的家庭氛圍一定是學習成長型的,家長和孩子都在學習和進步。
再有,她的家庭經濟基礎一定不錯,不為錢發愁,或者說可以不用為生計發愁,他們在追求的是某種生活。
帶著孩子各種感受,各種閱歷,這些過程都會變成孩子骨子裡的一種“特有的氣質”,如果有條件就應該這樣帶著孩子到處走,到處看,到處感受,到處去經歷,配合各種閱讀,孩子會越來越有自信。
別人家的孩子成功的背後都站著“實力強悍而願意和孩子一起成長的父母”,所以各種雞湯我們都可以學,學其中的精華,但是生搬硬套卻不合適。
說到底,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的存在方式,每個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的個性特點,在經濟上、時間上、精力上,更多的和孩子在一起,才能找到屬於每個家庭的,每個孩子的“成功方式”。
九鬥學生心理
這個觀點出自陳美玲博士的一次視頻訪談,在這視頻裡,陳美玲博士給出了十條關於教育的建議,其中關於“把錢攢起來,帶孩子去旅遊”的觀點出自第4個建議:
她給出的具體建議就是:把錢存起來,家庭一起去什麼地方看看反而比較好。
她說的這些話,讓我不禁想起一名清華學生就「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這個問題所作的回答,他在回答中指出:那些能夠上清華的孩子,在努力學習的前提下,其後的家庭環境仍然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巨大影響因素 。
在這個回答裡,他PO了一張很有意思的圖:
這個圖是學生們在社會學概率上填的一次問卷調查反饋,左邊是清華大學,右邊是某所211邊緣大學。據說,他們每年都會做這樣一次問卷調查,結果都差不多。
圖中各類數據,最有意思的恐怕要數「入學前活動半徑」,在連年的問卷調查中,考入清華的學生們有過境外經歷的基本在40%左右,這與右邊的普通大學的數據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這有意思的對比,難道您看不出一點什麼嗎?
我再說一個本人的經歷,當年我高考腦子進水,由於數學試卷倒著做而出現了重大失誤,好多人替我覺得惋惜,他們的意見是讓我復讀一年,以我的成績考上TOP3是沒有問題的,可是當時我拒絕了,因為我覺得自己即便出現了這樣大的失誤,也仍然考上了一所不錯的985高校,我挺滿足的。
我一直沒有後悔,直到上了大學第二年,我第一次進入北大校園,感受到了它的氛圍......那時才第一次後悔當初為什麼沒有下決心重考一次!
為什麼?因為之前我沒有見過北大有多好,我也沒有見識自己的大學和北大差距在什麼地方,那時候對於大學之間的差距還沒有概念,所以沒有動力去下決心!
然而這只是一個比喻,我想說的是:如果你在做事情之前,就對你所要追求的事物有所認識、有所感觸,你對它產生了興趣、嚮往,那麼你的動力就會來得更堅韌、有力!
而這也是我要回答本問的:小的時候要儘量去認識這個世界,儘量的接觸和嘗試,會讓你儘早找到自己的興趣,很多人的興趣往往是在年幼的時候攜帶過來的,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常常發端於此。
白詩詩
陳美齡“育兒經”是老祖宗智慧的傳承
國人為何要痴迷“新經”忘卻千年祖訓
量叔本不想參與討論這個問題,但看了一些幾十萬、上百萬閱讀量的答題令人概嘆,真是哭笑不得,深感擔憂與後怕。閒話少說,直入正題。若有偏頗,敬請指正!
其次,就實論虛。教育目標不同程度地決定了教育方法,陳美齡的教育目標只是“私人定製”不具代表性,國人切莫盲目跟風、隨波逐流。陳美齡三個兒子都考進了美國斯坦福大學,一度被人們追捧為“斯坦福媽媽”。網絡上還有這樣表述:陳美齡持英國護照,她先生是日本人,她的3個孩子分別擁有加拿大、美國、中國國籍。陳美齡開玩笑地說:“我的家庭就是個聯合國。我告訴孩子們,你們是自由人,世界都是你們的家。長大後,你們找自己最喜歡的地方去生活。”若果真如此,單就家長培養孩子的學歷教育而言,從目前看,陳美齡非常優秀,是家長們的楷模。但是,量叔認為,陳美齡忽視了孩子的“德育”,她教育孩子的目標是以進國外名牌大學為榮、以孩子“自己喜歡”為榮......“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只是個人和家庭的小目標,“立德樹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標任務。咱們中國人教育培養孩子,還應將孩子的“青春夢”融入“中國夢”,將孩子培養成為國家和民族的棟樑之才,以報效祖國、振作中華為己任。因此,咱們中國家長不可盲目效仿國外家庭的教育目標與教育方法,
忘本就意味著背叛。最後,就事論事。給孩子報補習班與帶孩子旅行,這並非不可調和的矛盾,只是家教的具體方法與家庭消費理念不同而已,國人應堅持實事求是、因人而異。陳美齡提倡攢錢“帶孩子旅行”的家教經驗,並非什麼新鮮事!老祖宗早就告誡我們不僅要讀好有字之書,還要讀好無字之書,旅行僅僅是“讀好無字之書”的一個細小方面而已。況且,每個家庭的財力、家教理念、消費觀念、家長自身綜合素質、每個孩子具體情況等等主客觀因素都不盡相同,家長們不可盲目地“一刀切”,而要堅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特別是孔聖人倡導“
學思行”結合的方法,乃千古經典!家長們一定要用心領悟,結合個人和家庭實際踐行,努力把中國孩子培養成為有益於國家和民族的棟樑之才,為實現“中國夢”盡好公民之責、貢獻個人智慧,咱中華民族必將永遠昂揚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以上僅是量叔作為一名中國人的個人觀點,若有失偏頗,歡迎朋友們評論指正!
量叔聊寫作
先進的教育理念並不適用當前大多數
我只想說經濟基礎決定了很多東西.她是教育博士,家庭的經濟肯定不差,才能說出這樣的話,否則普通家庭能說出這樣的話嗎?不可能.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確實不錯,但無數家庭連路費都攢不齊,何談到處旅遊呢?無數家庭陷入無窮盡的債務之中,無數家庭入學問題都無法解決.....再好的教育理念擺在面前都將蒼白無力.
普通家庭的孩子要不要補習?
普通家庭的孩子不補習,拿什麼面對未來的競爭呢?不說比較,但最起碼的大學總得上吧.可是,目前為止,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上高中,上了高中也不一定能上大學,競爭激烈到何種程度,這些對於富人而言,是無法感同身受的.補習,對於成績差的學生而言就是提升成績;對於學習好的同學就能取得學習上的先機;在別的孩子參加補習時,您的孩子不補習,不說一定會落後,再時間過了就不可能再回頭補習了.
學霸數學
關於這個教育觀點引來的支持性討論,讓我突然想起半年前,有很多實體店在受到網絡衝擊後紛紛關門停業,很多創業青年認為實體不行了,馬雲站出來講了一句話:“不是實體店不行了,是你的實體店不行了。”是的,你的不代表大家的。同樣,面對中國甚至世界那麼大一個教育盤子,有無數種情況和狀態,如果你覺得她的觀點不好,也只能說明是你的情況和狀態不適合而已,而其他人就未必。
是的,我們要學會跳出問題本身,站在系統中看意義,而非一味死磕觀點的對錯。她之所以能在大眾面前發表這樣的觀點,說明在她身上已經實踐過,併產生價值和意義。之所以能起到效果,是她和她所處的系統(成長經歷、家庭環境、社會地位)能與之匹配的,換言之,陳博士的教育觀點適合於陳博士本人及與之有類似成長經歷、家庭環境和社會地位的人群。
1.她成長經歷很豐富,大家都以為她僅只是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將自己的3個孩子相繼培養進入斯坦福大學。但她也是一位藝人,曾與鄧麗君齊名哦,上世紀七十年代時紅透兩岸和日本。
2.家庭環境:她生於香港,現居日本東京都。父親為東莞人,母親為貴州人。父親對她的事業發展幫助很大,曾經自信不足的女孩,在父愛的呵護下完美蛻變,成為當紅藝人。而母親默默陪伴著,在她坎坷的人生路上照顧她的感受和情緒,對她性格和人格品行的塑造也功不可沒。後來,他的日本老公也支持著她開設工作室,並完成留學。
3.社會地位:是曾經紅遍兩岸三地乃至日本,與鄧麗君、山口百惠齊名,影響一代人的當紅藝人,也是斯坦福教育學博士、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亞洲親善大使。同時培養三個兒子全部就讀斯坦福。
她之所以這麼“傳奇”,我們能尋得到原因,成長中父母給她足夠的愛與自信,同時她又把這份滋養複製到未來的家庭關係甚至事業中,並能平衡二者。她的社會影響力給予她有更多更優的機會,讓他的孩子順利完成學業。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她的選擇有很多。不會擔心孩子因一時的學習成績不理想而影響學業和成才,也不會糾結孩子未來的職業和人生。說直白了,她的人生讓她對孩子的教育沒有後顧之憂。所以,她是足夠有資格、有能力、有自信地表達出那個觀點。
如果你的人生與陳博士類似;如果你有機會和路子讓孩子離開中國考試的體制,去到體制外學習,如果你獲得到足夠多的父母愛與力量的滋養;如果你有能力和智慧幫助孩子塑造良好人格品行和學習成績,那麼,這個觀點肯定適合你,我也會舉著雙手雙腳,大力支持和鼓勵你們,多帶孩子走出去看世界,體驗人生百態。
昨天新聞報道,因“亞洲最大高考工廠”而全球聞名的毛坦廠中學又成為新聞的焦點,萬人送考的震撼畫面又再一次呈現,學生、家長、老師,無不為之振奮,666牌照的送考車彷彿將千萬中國家庭的命運與夢想帶到高考考場讓其展翅飛翔……我們暫且不談論是與非,還是跳出事情看意義。高考,對大多數國人而言,是當下最乾淨最公平的選拔性考試,正因為這樣的方式有效,才有了今天的“市場”。“ 人生出彩,就要高考”以及類似有關高考與人生的標語,已經成為了家長與孩子的“人生信條”,其實折射出大多數人對教育孩子成長成才機會的把握和路子選擇的單一化,有且只有這一條路子,無奈,無助,卻又最好!
是的,還有更多人和家庭,不能等同於陳博士本人和她的家庭,他們的命運只能決定著在現行的中國教育體制內完成孩子的教育,這就意味著要遵守體制內的“遊戲規則”——提升成績,參加考試!而陳博士提出的不上補習班的觀點,恰好背離了體制教育的原則,衝擊著無數考生及家庭,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或許,把更多錢投在補習班,既能降低家長們的教育焦慮,又能促進孩子在考試中勝出,他們痛並快樂著。我哪敢忍心再拋出陳博士的觀點來破壞他們構建的“教育和諧狀態”?所以,面對這類群體,我只能保留意見了。
我還要再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沒有對和錯的觀點,只有合適與不合適。即使適合,我們還得要吃透觀點本身表達的真正意圖,才會有意義。所以,即使和陳博士有同樣命運的人,拿到她的觀點表面而忽視了觀點本身,也會無效;同樣,覺得只有考試才是成就人生的人,如果曲解了補習班的功能,或者沒有建立好良好的親子關係,也會適得其反。
2013年,在埃及盧克索神廟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到此一遊”,經追查是一名學生所為,引來了無數輿論,有對中國式“到此一遊”的抨擊,也有對該學生缺失人格品行和文明素養的議論,還有對父母教育孩子方式的吐槽。所以,讓孩子外出旅遊的意義,不能只是“到此一遊”這麼膚淺、快捷,而是通過家庭集體自助遊的方式,既拓展孩子的認知面,給孩子機會接觸世界各地不同地區的文化和人群,又可以讓孩子在旅行中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親情,建立良好親子關係,學會合作、學會愛、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塑造人格。
曾經看到一條新聞:母親勒死五年級兒子後跳樓。起因是當時這位母親讓孩子去上英語補習班起了爭執,又揪著沒有考好的成績不放,孩子跟她吵架後,一怒之下給孩子勒死,之後選擇跳樓自殺了。可以看出,一味要求孩子上補習班,只看中分數而忽略孩子的感受和內心需求,孩子是有情緒和牴觸的,這樣的補習還不如不上,還不如帶他出去走走。親子關係都不好了,你還指望孩子聽你的話?所以,外出旅遊是一種修復關係的選擇。我在家庭教育講座會經常中提到,做好關係是提升考試分數的前提。
再回過頭來看那則令人震驚、感嘆和悲痛的消息,它告訴了我們母親教育孩子時情緒管理的重要性,而情緒失控的後面折射出母親的成長問題,也許是來自於原生家庭,父愛或母愛的缺失;也許是不幸福的夫妻關係造成的。所以,要想孩子好,就要照顧好親子關係,而前提是父母的自我成長,這一必修課,我想,現在很多父母依舊缺失。
對比一下陳博士的成長經歷和成功結果,不難發現,她能與父母、老公和三個孩子有良好的聯結,即有穩定的親子關係(上對父母,下對孩子)又有和諧的親密關係。父母對陳博士成長過程中的積極健康的影響,形成了良好的人格品行和軟實力(高情商、良好人際溝通和合作能力、領導力、自我管理能力、目標執行力、意志力、自信心、愛心、感恩之心等)她會複製到教育自己孩子當中,讓孩子同樣獲益。
不論對陳博士教育觀點的贊同與否,我們首先要承認她的動機,就是讓家長可以用另一種更輕鬆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並讓孩子從中獲益,助其成長,變得更好!動機無對錯之分,作為家長的我們與其質疑觀點的對錯,還不如花點精力思考一下,如何讓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變得更好?我們父母如何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給他們帶來更積極、更有意義的影響,讓他們形成良好的性格、塑造端正的人格品行和軟實力?而一些父母成長必修課和夫妻關係同修課,也適當可以選擇聽聽了!
劍聖喵大師
我贊同啊!但是我並不是教育博士,也不懂得教育博士平時是怎麼在家中給自己的孩子進行教育的,更不知道人家的孩子是什麼水平。我的孩子能不能適應人家的這一套呢?
我也喜歡旅行,旅行可以鍛鍊一個人,更能開闊一個人的眼界。我也希望可以多帶孩子去旅行,但是前提是我得有錢,還得有閒。人家家庭優渥,去趟國外好像去趟超市一樣so easy,而我得勒緊褲腰帶攢一年,才能攢夠孩子去歐洲冬令營的錢,這個逼,我還真裝不起。
我沒有這個能力,因為我不是教育博士,不懂得如何在家中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所以如果需要,我還是會考慮補習班。在我的能力能夠承擔的起的情況下,我也會帶著孩子去旅遊,去不起國外,三亞雲南可以遛一遛嘛。
人家的教育理念,適合人家的孩子。一個孩子一個樣兒,脾氣秉性千差萬別,家庭條件和父母水平也是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可以像人家學習,努力效仿,爭取給孩子更好的,但是非要跟人家絕對保持一致,打腫臉充胖子,實在是沒那個必要。
再說了,也不一定不上補習班孩子就更優秀,我們的孩子哪怕上了補習班,也有可能更優秀不是?只要能讓孩子快樂健康成長,不要有那麼多條條框框,量力而行吧。
婦產科女司機
在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上,往往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不可照搬。
陳美齡博士的三個兒子,從小學到大學,走的是私立學校、國際學校的路線。這一點跟國內大部分孩子走的應試教育路線就有很大的不同。
三個兒子小學初中都在日本西町國際學校學習,高中在美國加州撒切爾學校學習。有心的答友可以搜搜這兩所學校的歷史,單單是學費,小學都差不多15萬/年,高中更是高達37萬/年。這樣高昂的教育收費,自然有著等值的教育回報。國際學校最強調的是什麼?是興趣,是愛好,是特長。市面上的興趣班未必有這些學校裡的專業。
旅行對孩子有益處,但它帶來的益處跟補習班、興趣班的,不是一回事。
在花費方面,也不是一個檔次。
隨隨便便的一個幾日遊,很多時候也是興趣班一年的錢了。
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別急著照搬。
小謝老師說一年級
陳美齡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值得借鑑,但不能照搬;應全面理解她的理念和方法,如《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斯坦福》,而不是斷章取義,抓住是不是不要給孩子報補習班,錢節省下來帶孩子去旅遊這個問題。
借鑑陳美齡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切入點應該是“因材施教”。1、因“材”施教。每個家長要抱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念,陳美齡說不要將孩子和他人比較,要比較,就是將孩子今天和昨天做比較。他有他的價值,你有你的價值。不論孩子考100分還是60分媽媽都喜歡孩子。2、因“財”施教。家長有足夠的財力和物力可以不按部就班,而是帶孩子周遊世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陪孩子旅遊的人還要有“才”,能引導孩子玩中學,陳美齡就是這樣的人,寓教於玩,人家的孩子玩就是學,學就是玩。3、因“才”施教。陳美齡大兒子喜歡科學和數學,二兒子喜歡音樂和寫作,三兒子喜歡看書,她鼓勵他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重在開心。
陳美齡成功的因材施教還包括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身邊的或自己擁有的資源。她自己在斯坦福大學攻讀博士,孩子耳濡目染斯坦福的人文環境,對這所大學產生了嚮往;陳美齡是個身兼多職的國際人,所以孩子跟著在多個國家之間穿梭,增長了見識;她研修的專業是兒童社會心理學,有利於培育孩子。
所以我們必須活學活用她的先進的理念,而不能東施效顰反而誤了自己的孩子。歡迎交流分享和評論。
熱心向導303
我贊同這個教育孩子的理念,不光贊同,實際我也是這麼做的,這麼說吧,我兒子不補課省的錢,幾乎都用在旅行上,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周遊世界。
我所說的不補課,指的是語數外等文化課,兒子的活動課也學過幾樣的,淺嘗則止,不求甚解那種的,學過輪滑,跆拳道,羽毛球等。
我是當老師出身的,我知道補課沒啥大用,有很多家長給孩子補課,有兩個動機,第一,成龍成鳳,尤其是難於家長心願。第二別落埋怨,這是很多家長的心理。
這裡面也有一個對成功的定義標準問題,什麼是成功?有的家長認為,只有考上北大清華才是成功,於是夾板就給自己套上,鴨子的孩子,偏偏指望他在藍天上翱翔,鴨子的基因就不會生出天鵝,這是基本常識。所以有的學生打趣到,家長自己成不了天鵝,就下了一個蛋,希望這個蛋能孵出天鵝。
我給孩子對成功的定義是,做一個普普通通的,能夠自食其力的,合格的社會公民。我也相信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活法,家長不能把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強加在孩子身上,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道德的,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軌跡生活,我們家長提供必要的幫助就可以了。
我們經常會在新聞裡看到一些孩子自殺自殘的悲劇,也看到很多家長悔恨交加,有的家長哭訴,知道如此,就不逼著他了,其實,這樣的家長,就是知道這個結果依然也會逼迫孩子的,因為,他們是為自己的虛榮,不是為了孩子的發展。
我家小孩現在還差南美沒去過了,我說,以後自己去吧,我陪伴孩子走的更多的是美加澳,因為免籤,也方便,而旅行的錢,基本都是補課省下的,每年假期,都有老師或者家長約我給兒子補課,我只能抱歉的聳聳肩:出去玩的機票都定好了,太遺憾了,如果不出去玩,肯定補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