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定國、孫可望、鄭成功精誠合作統一軍令,能打敗滿清嗎?

一德格天1


我的觀點是,那簡直是易如反掌。

李定國獨力幹掉孔有德之後,建州都準備割讓西南7省與南明講和,若不是洪九爺親自坐鎮湖南,招降了孫可望,那時南明已經可以和建州對峙了。

南明後期反攻的最大問題是李定國和鄭成功不能用心配合,李定國是永曆系,鄭成功是隆武系,最終功敗垂成也確實讓人扼腕。

如果李定國主攻西南,鄭成功海路進攻東南,留雲南廣西讓孫可望種糧,三個人不計較個人得失,一切以大局為重,那麼兩三年南明就可以退到黃河一線。


甲申十七年


這個問題我來答!如果孫可望、李定國和鄭成功精誠合作,統一軍令,那麼,南明軍隊是一定能夠打敗清軍,恢復漢室江山的!

設想一下:

孫可望坐鎮雲南、貴州,派大將白文選、馮雙禮攻取湖廣,而後北上,收復河南、山東;

劉文秀再入四川,聯合夔東十三家反清武裝,消滅四川清軍,繼而攻漢中,取西安;

李定國率部入廣西,聯合鄭成功,一個從西往東打,一個從東往西打,合圍漢奸尚可喜、耿繼茂的兩萬多清軍之後,佔領廣東、福建,隨後進攻江西、安徽,進而攻取整個江南,以江南的財力物力為支撐,與清廷逐鹿中原。

如此一來,天下必定是義師群起,各地響應;民族大義所在,投降清廷的官兵見大勢所趨,必然會紛紛反正,陣前倒戈,回過頭去,痛擊滿清八旗兵的。

南明抗清只所以最終失敗,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滿清八旗兵如何天下無敵,其實南明的兵力始終強於清軍;只是因為自南明開始建立,一直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治核心,足以號召天下反清武裝,統一行動,互相配合作戰;所以才導致各地的南明勢力各自為戰,互不相助,最終被清軍各個擊破了。

(孫可望劇照)

其實,從孫可望掌控永曆朝廷大權、整肅了朝廷內政、統一政令及軍令之後,在那短短的一兩年時間裡,僅僅只是以大西軍餘部為主的南明軍隊在1652年發起的大反擊,就橫掃貴州、四川、湖南、廣西,打得清軍聞風喪膽,清廷一度有了放棄西南七省的打算。

大西軍對清軍發動大規模反擊以來,清軍在各地的兵力嚴重不足。

在四川,吳三桂、李國翰率清軍困守保寧孤城,意欲逃往漢中。只是明軍主帥劉文秀一心要全殲四川清軍,把保寧圍了個水洩不通,使得吳三桂只能作困獸之鬥。

在廣東,漢奸尚可喜、耿繼茂兩藩兵力只有兩萬餘人。懾於李定國桂林大捷、逼死漢奸孔有德的兵威,尚可喜把廣東各地兵力收縮,全部撤入廣州。他們一面拼命向清廷求援,一面惶惶不可終日,唯恐李定國前來攻擊廣州。

在湖廣一帶,孫可望、白文選橫掃清軍各部,逼得清廷派出了守衛北京地區的正牌八旗兵,由努爾哈赤的孫子、敬謹親王尼堪親自帶隊,前往湖南支援。

大家也都知道,這個尼堪在衡陽一役被李定國斬殺在戰場上了。

而清廷派去經略江南的大漢奸洪承疇,更是可憐。他手下只有投降清廷的明軍改編過來的一萬多兵力。要應對江南的抗清武裝,那真是捉襟見肘,左支右絀啊。洪承疇只能利用過去在明朝時積累的人脈關係,大肆招降納叛,勉強押住了陣腳。

在當時的天下大勢下,只要南明的領軍人物孫可望、李定國、鄭成功能夠精誠合作,團結一心,協同作戰,必能痛擊清軍,打敗滿清的。

只要孫可望、李定國、鄭成功各自率部進軍,猛攻清軍,把清軍主力吸引過去;那麼,張煌言、張名振所部、夔東的大順軍餘部,以及全國各地的抗清義師,就能減輕壓力,乘勢進取,抗清鬥爭勢必成燎原之勢,致使清廷應顧不暇。

在此形勢之下,那些投降清廷而又心有不甘的文臣武將,思想上必然會再起波瀾,一遇機會,勢必會乘勢反正,加入抗清鬥爭的。

唉,歷史不容假設!

眾所周知,由於孫可望器小易盈,妒忌李定國的功勳,又野心勃勃,私慾膨脹,一心想取代永曆帝,自己當皇帝,導致了南明永曆朝廷的一場大內訌,嚴重削弱了大西南的抗清力量。



再加上鄭成功只顧著自己鄭氏小集團的利益,一度還想著只要清廷同意他的條件,就投降清軍。因此,鄭成功對李定國邀約他夾擊廣東清軍的請求,一再虛與委蛇,致使李定國兵敗新會,痛失了戰機。

一句話,因為孫可望、鄭成功的私慾,導致了南明抗清鬥爭的最後失敗,使一代英雄李定國含恨而死。

而孫可望、鄭成功也沒有得到什麼好下場!

孫可望投降清軍,在失去了利用價值以後,在清廷舉辦的一次狩獵活動中,孫可望被亂箭射死。

鄭成功冷眼旁觀,看著李定國兵敗、永曆朝廷覆亡之後,忽然發覺清朝把注意力全部轉移到了自己身上,不覺又驚又氣。驚恐加雜著悔恨,鄭成功情緒暴燥,引發精神疾病,終於一病不起,最後氣死了。


品茗讀史


突然想起一個關於李定國、鄭成功和孫可望的“花邊”歷史,覺得很有意思。

我猜99.99%的人都不知道李定國、孫可望和鄭成功的兒子以及直系後人全部成為清朝八旗裡上三旗的漢軍旗人。

李定國之子李嗣興被編入正黃旗漢軍、孫可望則被編入正白旗漢軍、鄭克爽被編入正黃旗漢軍(雍正朝改為正紅旗)

有意思的一點是,清朝皇帝很欣賞那些對抗自己最久最激烈的投降者的後人,以李定國、孫可望和鄭成功三人子孫而論。

鄭克爽雖然主動投降,但是清廷待之最薄,雖然名義上封為公爵,但是清廷只給了鄭克爽一個佐領的世職,後來更是讓鄭克爽家族和劉國軒家族共享一個佐領;而洪承疇雖然只是三等輕車都尉,但是卻也有一個佐領的世職。

鄭成功直系後人從鄭克爽開始就一直居住在京師,而且八旗化很厲害,到了鄭克爽玄孫這一代,鄭成功直系後人已經完全八旗化了,這一代鄭家家主居然叫圖山。

鄭成功後人官運在清代不太好,鄭成功直系玄孫鄭鹹吉在乾隆朝做到了正四品的副參領,已經是鄭成功系在清代最高官職了。

孫可望雖然也是主動投降清朝,但是清廷對待孫可望家族就要比對待鄭成功家族稍微好一點,至少清廷給了孫可望兩個佐領,而且孫可望之子孫徵顥在康熙四十九年還做過一任兵部尚書;這應該是李、孫、鄭三家後人裡在清廷擔任過的最高官職。但是乾隆朝,乾隆帝停了孫可望家族世襲佐領職務,從此孫家就成為普通八旗漢軍了。

李定國之子李嗣興在李定國死後就投降清朝了,清朝對李嗣興相當不錯,把李嗣興編入正黃旗漢軍,而且還是世襲參領(正三品),並且和鄭克爽被軟禁在京師不同,清廷很大方的把李嗣興任命為寧夏鎮總兵。

李嗣興的兒子李天志17歲就進宮做侍衛,一直給康熙帝當了24年的侍衛,雍正繼位時李天志已經是二等侍衛了。

雍正帝很喜歡身材魁梧的李天志,於是親自外放李天志浙江溫州平陽鎮副將,李天志臨行前雍正帝還賜予李天志康熙帝用過的小刀、荷包以及素盤,讓李天志見物如見康熙帝。李天志的兒子後來是正黃旗漢軍佐領,候補員外郎。


李天志叩請聖安畢,雍正喜不自禁,說道:“朕放你平陽副將了。” 李天志辭行時,雍正賞給李天志素珠一盤,小刀一把,荷包一對,動容道:“這是老主子(康熙)的東西,你拿去供著,就如見老主子一樣了。”李天志一一跪領,叩頭謝恩。———— 《雍正召見武職臣工紀實(四則)》

總的來說,論與清朝皇室親密程度,那麼顯然李定國後人和清帝更親近,畢竟李定國孫子做了康熙帝24年的侍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