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知名到雄踞全球第一,海爾挑戰不可能背後的引領者之道

從中國知名到雄踞全球第一,海爾挑戰不可能背後的引領者之道

2016年底,在國家三個“轉變”號召下,央視國家品牌計劃首次推出,海爾以製造業領軍者身份成為進入這一進化的頂級品牌企業之一;去年11月,海爾再次進入國家品牌計劃2.0,並與《挑戰不可能》欄目深度合作,以一期高空超靜音運轉成功助力挑戰者挑戰成功的表現,又讓人眼前一亮。

從中國知名到雄踞全球第一,海爾挑戰不可能背後的引領者之道

大國強音,海爾成為“挑戰不可能”艦隊科技代表

作為公認的國家影響力輸出平臺,央視一直是國力家風的風向標,而近期這檔火熱逼人的王牌節目更是將這一理念發揮到極致,它就是期期擁有傲人收視率的《挑戰不可能》。

光聽名字你就能猜到這檔欄目的之所以收穫如此高收視的原因之一,節目以“不可能的任務”為標的,發揮潛能挑戰人類極限。可除此之外,欄目本身的高配置與深策劃更是節目的亮點之一,欄目中天宮二號翱翔太空、國旗班護衛隊的一百步正步走和一百步齊步走,以及身懷絕技地各行各業代表的各色挑戰,這一個個挑戰者可以說正是新時代下的“中國代表隊”,每次成功挑戰不可能背後正展示著我國日益強大的大國實力。

這樣一說,海爾的登場就不讓人意外了。實際上,海爾正是這支國家艦隊在“中國智造”方面的最佳代表。在前不久的CES(美國消費電子展)中,超過1500家中國企業參展,為“中國製造”打響了品牌和口碑,而其中海爾所展示的多入口、全場景智慧生活尤其搶眼,不僅獲得斯坦福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吳恩達高度認可,更獲得國際數據集團(IDG) 頒發的“全球智慧家電領先品牌TOP10”獎項。

從中國知名到雄踞全球第一,海爾挑戰不可能背後的引領者之道

而海爾在欄目中的表現更是驚豔四座,在1月7日的一期之中,海爾旗下卡薩帝洗衣機在凌空4米的高空蹺蹺板上飛速運轉卻平穩如常,其超靜音、超平穩實力甚至力壓屏氣凝神的挑戰者,讓人印象深刻。

從中國知名到雄踞全球第一,海爾挑戰不可能背後的引領者之道

可以說,在這一期欄目之中,節目的內涵表達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最高水準。頻頻“挑戰不可能”的海爾成為硬科技實力與新經濟振興的代表,讓“挑戰精神”不止成為一種國人追求,更上升為一種綜合國力的追求,成為我國大國強音最鏗鏘有力的發聲。如果說,正是欄目讓海爾的極致科技實力再次刷新國民認知,那麼正是海爾的實力讓欄目的生動內涵登峰造極,這兩者相得益彰、互相成就,完美匹配。

海爾挑戰不可能,遠見與魄力從何而來?

大多數人從“挑戰不可能”中看到的是結果上的成就,而實際上,更值得關注的是挑戰者敢於發起這一挑戰背後的遠見與格局。

眾所周知,家電行業作為消費品製造業的核心板塊之一,伴隨我國居民生活的生活水準的提高與製造業復興,歷經了短缺、變革、轉型的多個階段,這背後則是技術缺乏生產線短缺、海外競爭者擠壓、成本結構調整與互聯網洗牌等多個挑戰。如今,隨著物聯網與5G時代來臨,我國家電製造業再次面臨轉型升級的挑戰。

而這些歷程,實際上正是海爾“挑戰不可能”的歷史。短缺時代,海爾通過從意大利引進技術解決了技術與生產線問題,成功在2001年首次銷售破億;全球化競爭下,海爾反“守”為攻主動出海,九年前海爾第一次奪下世界大家電第一;在互聯網背景下,海爾轉型互聯網,可以說打響了我國製造業轉型的第一槍;如今,海爾又以全套智慧生活破局了物聯網時代下萬物互聯、完美生活的時代挑戰。從這些歷史可以看出,海爾可以說是我國製造業的衝鋒先騎,一直走在破解制造業時代命題的最前端。

從中國知名到雄踞全球第一,海爾挑戰不可能背後的引領者之道

古語有云,“能領兵者,謂之將也!能將將者,謂之帥才”。可以說,我國製造業的強大復興源於格力、美的等等一批將才之雄起,這成就了建國60多年來我國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由1952年的17.6%提高到2014年的35.85%,促進我國工業實現了由小到大的歷史性轉變,成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而海爾這一系列行業破局背後,則透露著海爾目光長遠、戰略致勝的帥才之道,使得中國製造業因“智”造而享譽國際,成為全球製造業的方向引領者。

海爾的全球陣法,變與不變的完美結合

行兵打仗講求陣法,而海爾在全球舞臺上的角逐也同樣需要戰略,這與古代行兵之道頗為相似。古代陣法講求兩個方面,第一在於“攻”與“守”的硬裝備實力,人、武器、糧草都在其中;第二在於“變化”,也就是因地制宜、因時而變地變化之道,這個講求對於敵人的觀察、對於戰事的判斷,以及戰略的迅速調整。我們不妨從這兩個維度來看看海爾的全球陣法。

首先是海爾的硬實力,這從海爾的六品牌矩陣與全球研發資源實力可見一斑。目前,海爾家族擁有海爾、美國GEAppliances、新西蘭Fisher & Paykel、日本AQUA、卡薩帝、統帥六大家電品牌,這六大品牌均為全球市場上的知名品牌,並且在技術研發、市場地位上形成高低錯落、互相彌補的戰略佈局。與此同時,這六大品牌更是區域化發力的支點,每個品牌都在全球化上有著亮眼的表現。比如,海爾與斐雪派克創造了新西蘭42%的市場份額佔比,穩居行業第一;在日本AQUA以75%的市場份額位居商用社區洗市場第一。

與六大品牌矩陣形成巧妙匹配的,是海爾遍佈全球的研發資源。這在海爾內部被稱為“10+N”,“10”即海爾在在美國、德國、新西蘭、日本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研發網絡,而“N”則指在這一研發網絡關聯下,無邊界、動態的外部研發資源。這使得海爾的研發網絡成為資源量龐大的響應平臺,可以迅速根據市場響應研發迭代家電產品。

其次就是海爾的變化之道了,這個是海爾可以用兵如神的根本。事實上,海爾之所以能成為國產家電的領軍企業,與其不斷自我顛覆、敢於創新的精神有關。從1984年開始,海爾每隔7年就有一次變革。這些變革讓海爾完成了從名牌戰略、多元化戰略、國際化戰略、全球化品牌戰略,到網絡化戰略的轉化。33年來,海爾每個階段的戰略主題,都是根據時代的發展而改變的。

而針對消費需求的變遷,海爾也秉承“因時而變”的理念,不斷滿足消費者需求。與傳統家電企業“閉門造車”不同,海爾堅持“用戶賦能”,用戶全流程參與創新、研發、製造。基於用戶需求,海爾空調變電器為網器,通過人、機、物實時互聯,讓網器根據用戶個性化需求主動提供服務。在這樣的基礎上,海爾創造了一系列的“不可能”——把空調和空氣淨化器結合在一起的空調、設置了七個溫度區和七種不同的保險技術的冰箱、不排放一氧化碳的熱水器等。

事實也證明了海爾的全球陣法的成功,年初世界權威市場調查機構歐睿國際發佈的2017年全球大型家用電器調查數據報告顯示,中國海爾以10.5%的品牌份額位列榜首,這也是海爾第9次蟬聯全球第一。其中,海爾洗衣機的全球份額達14.6%,海爾冰箱的全球份額達17.3%,冷櫃全球份額20.6%,酒櫃的全球份額為13.5%,這四大類產品都處於全球第一的地位。

從海爾的案例可以看出,一個家電企業的成功,往往離不開對時代發展的把握和對自身產品的極致追求。而在此之外,家國情懷與遠大的視野則是企業的靈魂。對於中國家電企業來說,如何讓“中國製造”在國際市場中成為真正的領先者,海爾的經驗值得借鑑。正如海爾所展示的,堅持“挑戰不可能”,不斷對自身進行迭代與升級,才能讓中國製造業在時代的大浪淘沙中屹立不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