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出口創牌”,國門之內無名牌

海爾:“出口創牌”,國門之內無名牌

“出口創牌”,國門之內無名牌

海爾進入多元化戰略階段之後,採取“東方亮了再亮西方”的策略,先把自己最熟悉的行業做大做強,再進入相關行業。進入新領域,做到一定規模,一定要躍居行業前列,冰箱之後,空調、冷櫃、洗衣機都有了領先的市場份額。

張瑞敏對多元化與專業化的好壞之爭不以為然。在他看來,不管是多元化還是專業化,都可以找出成功與失敗的案例,關鍵是企業定下了目標,有沒有能力去實現目標,或者說靠什麼方法實現目標。非要下一個判斷,只能說多元化比專業化難,產融結合更是難上加難。但如果做成了,產融結合是最好的,多元化次之,專業化再次之。

此時,真正的大鱷悄然盯上了中國市場。1992年,GE家電在中國考察了很多公司,最後認為海爾管理不錯,想收購海爾。當時雙方實力懸殊,海爾的規模只有GE家電的幾十分之一,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意識到GE家電只是想把海爾作為在中國發展的棋子,不會讓海爾品牌有何發展,張瑞敏拒絕了收購的提議。

收購不成,美國人說話很是直接。他們說,他們在中國不會放棄,會尋找別的合作伙伴。找到之後,第一個目標就是打敗海爾。原因簡單,海爾已經是中國冰箱行業最好的選手,打敗海爾,其他人就不在話下了。張瑞敏當時就說:“我也送你們一句話,就是你們美國曆史上唯一一個連任四屆總統的富蘭克林·羅斯福在‘二戰’時說的一句名言——我們唯一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我們如果有自信,能夠戰勝自己,其實不會怕你。”24年後,海爾宣佈收購GE家電,規模已是GE家電的5倍,這是他當初做夢都想不到的情景,真實的“龜兔賽跑”遊戲上演了。

當年的對話不無火藥意味,但有的話還是觸動了他。GE家電的人說,別看海爾現在欣欣向榮,遲早會出現解決不了的問題。一開始人拼命幹,很有激情,因為工資低,可以不斷漲工資。但工資總歸有漲不上去的一天,另外收入高了,也很難再有驅動力。這就是人性,無論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都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1992年,海爾才8歲,朝氣蓬勃。這一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海爾抓住歷史機遇,在青島東部高科技開發區徵地,建設海爾工業園,此時能夠聽進去這些“盛世危言”,需要足夠的自省意識,這或許也為海爾未來的持續變革埋下了伏筆。

不管怎樣,GE作為當時全世界多元化做得最成功的企業,一直是張瑞敏觀察與研究的對象。他認為,傑克·韋爾奇時代的GE,至少有兩點非常了不起。一是充滿活力,既可以把公司做到全世界最大,又可以把公司做到全世界最小,韋爾奇提出的“無邊界的企業”,至今沒有幾家企業能夠做到。二是產融結合做得非常好,找不出一家公司像GE這樣,製造業充滿競爭力,產業跨度又如此之大,從飛機發動機到一臺小電機均有涉及。更重要的是,GE的產融結合不是靠抓住一兩次機遇或冒一兩次險就幹好的,而是有長效機制,全都是大手筆,又不讓人感到提心吊膽。

海爾:“出口創牌”,國門之內無名牌

1999年,海爾已經是中國家電行業的龍頭,張瑞敏卻認為“國門之內無名牌”,並非不要國內市場,只是因為世界級的品牌,必定要覆蓋全球市場。這一年,海爾投資3000萬美元,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建設家電生產基地,引來一片質疑。人們認為中國最大的優勢就是勞動力資源,連外國公司都爭相來中國設廠,海爾去美國設廠,不是盲目擴張,就是好大喜功。其實,海爾內部有規定,達到盈虧平衡點才能建廠。當時,每年對美國的冰箱出口量已經達到50萬臺,而只要達到30萬臺,就可以實現盈虧平衡。

如果說把產品出口到海外只是“走出去”,在海外建廠就是“走進去”,決定了今後能否“走上去”。“走進去”需要高度本地化的設計與生產,成為當地認可的產品,而“走上去”是成為當地名牌。海爾從一開始就堅持不為其他企業代工生產,放棄代工的穩定利潤,只做自己的品牌。“出口創牌”,而不是“出口創匯”,本質上是因為海爾對獨立自主發展有著高度的渴望。

每一個強大的品牌背後,都有一個強大的原產國,國家品牌會為這些品牌背書。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企業,要在發達國家建立品牌,並不容易。海爾選擇了最崎嶇的一條路,光是適應當地的制度與文化,就需要高超的智慧。

張瑞敏曾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提到,當地法律不允許海爾歐洲總部的職業經理人的年薪與業績掛鉤。而辭退員工,最少要支付9個月,最多要支付22個月的工資。一些當地的經理人甚至直接對他說:“我工作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更舒服。”

海爾的辦法是先讓每個人跟自己的業績掛鉤,業績達不到的人不扣錢,但每天早上要談話,分析原因。接下來還是完不成,就繼續談話。談話的辦公室,門是敞開的,來往的人都可以看見。一般來說,有的人會向好的方向轉變,有能力的人,不是不能幹,只是不想幹。還有的人最後受不了,主動選擇辭職,這時企業就不需要支付賠償金了。

海爾:“出口創牌”,國門之內無名牌

在海外,品牌推廣費用也是巨大的。海爾曾在日本銀座投放戶外廣告,當時海爾在日本一年的營業收入(不是利潤)都不夠支付廣告費。至今,中國品牌佔據了全球家電市場近49%的份額(因為有龐大的國內市場),但在海外市場,中國品牌僅有3%的份額,其中90%還是海爾的產品。(未完待續)

——選自《他們正在改變中國》

海爾:“出口創牌”,國門之內無名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