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東北大學內遷三臺縣始末

1937年11月淞滬會戰失利後,國民政府宣佈遷都重慶,並確定以四川為抗日戰爭的大後方。1938年12月,蔣介石率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主要機關抵達重慶,標誌著國民政府西遷工作結束,重慶成為名副其實的戰時首都,其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1937年淞滬會戰失利,國民政府內遷重慶,至1938年,共計37所大學內遷。三臺縣迎來內遷的東北大學。

抗戰時期,東北大學內遷三臺縣始末

三臺東北大學校門(現三臺中學大門位置)

東北大學於1923年4月由張作霖創建於瀋陽,"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三省淪陷,東北大學也開始流亡生涯。入關後,東北大學先後設校於開封、西安。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軟禁南京,次年,國民政府派藏啟芳接收東北大學,改稱國立東北大學。在西安復課後不久,日軍逼近潼關,東北大學被迫南遷。1938年3月,東北大學內遷三臺,"當地政府和各界群眾召開了有3000人參加的歡迎大會",租賃縣城東街潼川府貢院和杜甫草堂寺一部分房屋、軍閥田頌堯軍部舊址(現三臺中學一角)以及潼屬聯立高中的部分校舍,於5月10日正式復課。後來又陸續興建了禮堂、圖書館、教室、宿舍、餐廳和各學系研究室、防空設施等。又租賃省立高中校在北壩的校產百多畝作體育場,買蠶絲公司職員訓練班作新生院。規模也從初期的文、法兩個學院,中文、史地、化學、政治、經濟五個系,擴展為文、法、理、商四個學院,增加外文、數學、物理、工商管理等系,成為抗戰時期較為完整的大學。

東北大學在三臺這座川北小城度過8年時光,"辦公、學生補助、學術研究等費,極感支細",校舍簡陋,物資匱乏,土木老屋,糙米黑麵,桐油照明,無車無輿, 生計危及。但東大師生直面困苦,再續絃歌,追求學術發展,傳播進步文化,開展社會教育,倡導體育運動,辦學成績甚佳,"各級中學林立",使得川北"學風丕變,蔚極一時之盛"。一批名師如陸侃如、馮沅君、金毓黻、高亨、楊榮國、姚雪垠等齊集東大。不少課程均由知名教授主講,如姜亮夫(1902~1995)、潘重規(1908~2003)、蔣天樞(1902~1988)等知名教授在三臺縣為各系大學一年級主講國文課;川內知名人士、川籍學者李季偉任化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東大編印的學術刊物《東北集刊》《志林》收錄了師生數百萬字的論文,研究課題從"大學精神"到"儒家政治思想的發展";從"三臺物價"到"東北人口發展的特點",調查縝密,論證嚴謹,實用性強,令人歎服。

抗戰時期,東北大學內遷三臺縣始末

東北大學圖書館(遺址位於現三臺中學校內)

在三臺期間,東北大學廣大師生還舉行義演,修建防空洞,捐贈前線,支援抗戰。通過一系列文化宣傳活動,三臺成為了抗日救國的前沿陣地,不少學生參加遠征軍,出川抗日。在三臺人民的眼裡,內遷三臺的東北大學,在流亡中克服重重困難和各種壓力,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革命青年。

抗戰時期,東北大學內遷三臺縣始末

抗戰時期東北大學在牛頭山修建防空洞情形的公函

1946年5月,遷回瀋陽,結束在三臺長達8年的辦學生涯。東北大學遷回瀋陽後,在原三臺東北大學的校址上誕生了川北大學,後來發展成為現在的四川師範大學、西華師範大學和西南農業大學。

抗戰時期,東北大學內遷三臺縣始末

東北大學離開三臺時部分師生合影

審核:梁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