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日軍爲何很少出動坦克?

以史為鑑,可以明得失!感謝悟空回答的平臺,我來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抗戰時期,日軍為何很少出動坦克?

1937年,入侵中國上海地區的日軍89式坦克(隸屬於海軍陸戰隊)

其實在抗戰期間,日軍是有出動坦克作戰的。不過日軍的坦克不是像蘇軍一樣的集群突進,也不像德國那樣戰機與坦克裝甲力量的協同作戰,反而有點像美軍和英軍的坦克屬於支援坦克,主要是用來給步兵開路,提供火力支援的。

抗戰時期,日軍為何很少出動坦克?

有數據顯示,日本自1931年到1945年,批量產生的坦克總有5061輛、另有111輛自行火炮。日本的坦克自行火炮產量不要說和美蘇相比,甚至也只相當於德國同期的十分之一。性能更是全面落後。日本僅有可以與美國主力中型坦克對抗的三式坦克,只有區區166輛,而且到戰爭結束也沒投入實戰。

抗戰時期,日軍為何很少出動坦克?

整個二戰時期,日軍的坦克生產數量極其低下,在交戰的主要大國之間只高於同時其的中國,甚至不如意大利。日軍坦克數量不行,質量也不行,比如說最被人詬病的就是日本坦克裝甲太薄。

不過,話說回來了,當時世界坦克的技術還沒有發展完善,坦克的機動能力還沒有達到後來爐火純青的技術,且日軍坦克部隊的作戰戰場就是地形複雜的中國戰場,如果日本真的把一輛幾十噸的德國虎式坦克展拉往中國戰場,最有可能的結果就是中方不費一槍一旦就會大破日軍,因為如此重的大殺器會在中國陷入爛泥和沼澤中。

日軍的武器研發一直是強調實用,比如日軍的南部十四手槍,當時為了適應東北嚴寒天氣,方便帶手套扣動扳機,扳機處圓環故意修的很大,日軍二戰後由於太平洋戰場上裝甲力量的不足,也在著重向重型坦克和中型坦克發展,二戰末期日軍甚至造出來了比虎式還重的坦克,只不過還沒列裝戰爭就結束了。

抗戰時期,日軍為何很少出動坦克?

圖為被中國軍隊繳獲的日本八九式戰車

其次日軍薄皮坦克在中國一開始也是被捶的很慘,中國軍隊的蘇式坦克T26和英式威克斯坦克,隨便一款就可以虐日軍,而且早在淞滬戰役的時候中國軍隊就發現了高射炮和高射機槍反坦克的作用,甚至比德國軍隊還要早。

不過隨著淞滬會戰及之後的戰役消耗,中國軍隊重裝備尤其是可以對日軍薄皮坦克有致命殺傷力的反坦克炮、高射炮、高射機槍等重要裝備的損失慘重,在哪個損失一輛少一輛的情況下,可以說制衡日軍薄皮坦克的技術兵器還沒有發揮作用就被摧毀了。

所以抗戰初期沒有制空權的中國軍隊始終被壓著打,當時中國國民政府南京的也被佔領,30萬軍民慘遭屠戮,中國精銳力量的損失甚至造成了日本這種質量低下、數量稀少的薄皮坦克橫行中國的亂象,直到美蘇新式坦克等重裝備的到來,日本坦克的囂張勢頭才被完全遏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