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 抗戰時期,蘇聯對中國為何忽冷忽熱?

20世紀30-40年代,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歷經14年,終於取得勝利。其時,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蘇聯,對華政策幾經嬗變:即由初期聯華制日,到中期由熱變冷,甚至嚴重對立,最後出兵東北,和中國人民並肩戰鬥,戰勝共同的敵人。

聯華制日

抗戰初期,蘇聯採取聯華制日政策,既有蘇日間的歷史積怨因素,更有日本威脅蘇聯安全的現實原因。甲午戰後,日本為報以俄國為首的“三國干涉還遼”之仇,曾於1905年狠狠地咬了俄國一口,蘇聯對此心懷怨恨。

1931年日本重施對華侵略擴張政策,不僅嚴重損害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而且也將威脅到與中國山水相依的蘇聯遠東地區的安全。

1935年底斯大林獲得德日準備締結反蘇協定的消息後惶恐不安,擔心德國與日本同時對蘇聯採取軍事行動。1936年12月,德日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明目張膽地將矛頭指向蘇聯。

抗戰時期,蘇聯對中國為何忽冷忽熱?

抗戰初期蘇聯對中國雪中送炭的援助

如果日本進攻蘇聯,德國則有可能採取相應的行動,這樣蘇聯便面臨東西兩線作戰的危險處境。此時, 歐美大國雖然對社會主義的蘇聯已不像以前那樣懷有敵意,但當國際法西斯勢力日益猖獗之時卻不願承擔維護國際和平的責任。

為了對付日本和德國的進攻和包圍,蘇聯開始調整外交方略。1933年11月16日,蘇聯同美國建交。1934年9月蘇聯應邀加入國聯,並擔任理事會常任理事國。與此同時,積極改善與中國的關係,決定聯華抗日。

1937年8月21日,中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蘇聯以條約形式確定援華制日政策,但不承擔直接參戰的義務。中國則承諾不與第三國締結共同反蘇的協定。依約,蘇聯同樣允諾不與日本簽訂任何條約。

抗戰時期,蘇聯對中國為何忽冷忽熱?

蘇聯援助

只要中國能拖住日本,削弱日本有生力量,蘇聯才能免遭日本進攻,而且也可全力對付德國。早在1937年3月,蘇聯就決定向中國南京政府首批提供5000萬美元貸款,用以購買蘇聯的飛機、坦克等軍事裝備;蘇聯還同意在其境內培訓中國的飛行員和坦克兵 。

1938年7月、1939年6月先後提供兩筆貸款。至1939年,蘇聯提供援華貸款總額達2.5億美元。1939年6月,中蘇政府代表在莫斯科簽訂了《中蘇通商條約》,並克服種種困難開闢了從中亞到新疆、甘肅的運輸線。

隨著援華貸款協定的簽署,蘇聯的武器和軍備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中國。同時蘇聯還向中國派出大批軍事專家和飛行員。

1937-1941年,先後有2000餘名蘇聯空地勤人員在中國工作過,其中有700飛行員在中國輪流作戰。那時受過蘇聯顧問教官訓練的中國軍人達9萬以上。

嚴重對立

抗日戰爭進行到中期,蘇聯對華政策突然由熱而冷, 甚至出現了嚴重的對立。1941年4月13日蘇聯與日本簽訂《蘇日中立條約》並發表聯合聲明,宣稱:“蘇聯保證尊重滿洲國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證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在這以後,蘇聯對華軍事援助逐漸減少以至完全停止。兩國於1939年6月簽訂的1.5億美元信貸協議到1941年6月後就沒有履行,蘇聯據此協議而向中方提供的最後一批物資是在1941年6月以前,加上根據這一協議而提供的前3批物資,中方只動用了其總款額不足一半的錢,即7317.6萬美元,餘款始終未動用。

抗戰時期,蘇聯對中國為何忽冷忽熱?

蘇聯空軍志願隊部分援華顧問

1942年3月,蘇聯還召回了全部在華軍事顧問。主要原因是日本實施“南進”策略,美日矛盾激化,減少了日本進攻蘇聯的可能。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基地珍珠港。當天,美、英對日宣戰。此後,美國取代蘇聯成為中國軍火的主要供應國。由於美國等對日開戰及進一步實施援華政策,蘇聯遠東安全係數大增。同時,由於美日矛盾激化,日本已無力分身北上。鑑於此,蘇聯認為已沒有必要再關注中國戰場,於是停止了對華援助。

抗戰時期,蘇聯對中國為何忽冷忽熱?

抗戰期間來華助戰的蘇聯航空志願隊I-16戰鬥機

1943年3月,蘇聯依據所謂“蘇蒙協定” 用飛機轟炸掃射進剿哈薩克叛匪的中國部隊,要中國賠償其遺留在新疆的財產,甚至以苛刻條件要中國支付抗日初期援華軍火款項。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公開聲明蘇中關係已完全惡化,蘇聯“對於中國政府事件不再打算有任何的關心”。

出兵中國

從1945年2月起,蘇聯秘密從歐洲戰場抽調大量軍隊,增兵遠東。同時,蘇軍儲備作戰物資,改善交通, 準備與日本一戰。4月,蘇聯宣佈廢除《蘇日中立條約》。8月8日,對日宣戰。8月9日零點10分,蘇聯紅軍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在4000多公里的戰線上,越過中蘇、中蒙邊境,向日本關東軍發動突然襲擊。

在極短的時間內,蘇軍擊斃、擊傷及俘虜日軍即達68萬餘人,日軍面臨滅頂之災。由於同盟國的聯合打擊和震懾,日本陷入絕望,8月15日宣佈無條件投降。

抗戰時期,蘇聯對中國為何忽冷忽熱?

蘇聯進入東北

雅爾塔會議後,蘇聯出兵我國東北,其目的非常明顯:即在中國獲得其夢寐以求的權益。斯大林的想法與前沙皇的願望一脈相承,是俄國沙皇傳統擴張政策的繼續, 突出地表現了蘇聯的民族利己主義和大國沙文主義。但同時也必須承認,蘇聯出兵使中國人民避免了把日本侵略者趕出國門必將遭受的更為重大的犧牲,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抗戰時期,蘇聯對中國為何忽冷忽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