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史迪威為何一心想把遠征軍帶到印度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擴大。日本在偷襲珍珠港的同時,調集大量精銳部隊南下,對東南亞的西方殖民軍隊發動全面進攻。日軍在馬來戰役中輕鬆擊敗了英國人,奪取了馬來半島。馬來亞戰役勝利後,日軍沿著馬來亞、泰國北上,瘋狂向緬甸內陸推進。由於形勢緊迫,已經被嚇破膽的英國人慌忙向中國求援,希望中國出兵幫助英國保衛緬甸。在美國人的斡旋下,為保衛滇緬公路,中國決定組建遠征軍前往緬甸參戰。1942年3月,中國派遣10餘萬遠征軍前往緬甸作戰,試圖擋住日軍。但由於日軍推進太快,中美英三國又矛盾重重,所以遠征軍作戰接連失利,不得不進行戰略撤退。按照重慶的指令,杜聿明準備將部隊撤回國內。但美國代表史迪威卻堅持要把部隊帶往印度,為此他甚至擅自下令命令部隊撤往印度。因為撤退問題,史迪威和重慶方面以及遠征軍負責人杜聿明產生了嚴重的爭執。最終,杜聿明還是按照國內的指示,帶領遠征軍主力翻越危險重重的野人山和高黎貢山等地返回國內。為此,史迪威和國民政府的矛盾不斷激化,史甚至利用美國總統羅斯福向中國施壓,搞得中美兩國關係非常緊張。最後美國不得不召回史迪威,中美關係才得到緩和。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為什麼史迪威一心想要把遠征軍撤往印度?

抗戰時期,史迪威為何一心想把遠征軍帶到印度

其一,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史迪威認為撤往印度無疑是最好的選擇。當時日軍進展很快,已經拿下了緬甸重鎮臘戌和密支那,遠征軍回國的通道已經被切斷。當時遠征軍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按照史迪威的命令前往印度,另一種就是穿越條件惡劣的緬北叢林和山地撤回國內。作為一名美軍高級將領,史迪威還是具有較高的軍事能力和戰爭經驗的。史迪威堅持認為撤往印度是最好的選擇,所以才命令部隊向印度撤退。

抗戰時期,史迪威為何一心想把遠征軍帶到印度

其二,史迪威命令部隊撤往印度是有私心的。史迪威作為美國人的代表,被派到了遠東。史迪威希望在緬甸戰場建功立業,由於美軍在緬甸數量有限,所以他希望有一支他能指揮的武裝。遠征軍無疑就成為了史迪威圖謀的對象。史迪威認為中國士兵是非常優秀的,只是軍官太無能而且派系鬥爭嚴重,只要按照他的方法改造,遠征軍一定能成為一支非常具有戰鬥力的美式現代化力量,在他的指揮下一定能夠稱霸東南亞戰場。因此,史迪威極力想把遠征軍帶到印度,讓遠征軍脫離中國的控制,成為他建功立業的工具。

抗戰時期,史迪威為何一心想把遠征軍帶到印度

當然,國民政府自然不會同意史迪威的方案,因為遠征軍對中國太重要了。遠征軍不僅擔負著保衛緬甸的重任,也承擔著保衛西南的任務,而且是中國最精銳的部隊。國民政府擔心遠征軍撤到印度成為美國人的僱傭軍,更擔心遠征軍會成為英國人的炮灰,所以就命令杜聿明一定要把部隊帶回來。就這樣,杜聿明拒絕了史迪威的命令,帶領部隊翻越條件惡劣的緬北地區撤回國內。結果十萬遠征軍回國的還不到一半,大部分犧牲在回國的路上。唯一慶幸的是,孫立人和廖耀湘戰場抗命,把部隊帶到印度,組建了新一軍。在美國人的武裝下,新一軍成為了一支現代化的武裝力量,成為中國軍隊中的王牌。如果當時遠征軍撤到印度,或許中國又會多幾支現代化的王牌部隊。杜聿明堅持率部回國,對錯不好評判,只是可惜了在途中損失的數萬遠征軍將士。

參考資料:《劍拔弩張的盟友:太平洋戰爭期間的中美合作關係》,《史迪威日記》、緬甸戰役蔣介石、史迪威的失敗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