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我的團長我的團》騙了 真實戰場上的大榕樹之戰是這樣的

别被《我的团长我的团》骗了 真实战场上的大榕树之战是这样的

季我努學社

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歷史知識

本文作者範國平,季我努學社社長,軍官團成員,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生

中國抗戰的歷史用輝煌不足以形容,用慘烈來形容比較恰當。中華民族在艱難困苦中咬牙堅持,堅決抵抗,與日軍拼消耗,與日軍拼時間,與日軍拼國際人心,最終在盟邦的支持下,取得輝煌的勝利。中國的抗戰的戰史雖然不能用輝煌來形容,但是有一段抗戰戰史用輝煌來形容,最為恰當不過,那就是中國駐印軍反攻緬北,當真是摧枯拉朽,勢如破竹,打得日軍王牌師團滿地找牙、狼狽逃竄。要寫輝煌的抗日戰史自然是不能少掉大大揚我志氣、滅寇威風的緬北戰場的。今天筆者在此僅用於邦家包圍與反包圍之戰作為戰例,向讀者朋友解析中國駐印軍的強悍戰例。於邦家戰役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李克己營孤身堅守大榕樹陣地,功不可沒。

别被《我的团长我的团》骗了 真实战场上的大榕树之战是这样的

緬甸境內的中國遠征軍

先糾正網絡流傳的幾點謬誤

很多讀者朋友對於《我的團長我的團》這部描寫中國遠征軍的電視劇肯定是記憶猶新,對於本劇進入高潮階段的那顆石化了的大榕樹也肯定是記憶猶新。李克己營參與的於邦家戰役可以說是一場“大榕樹之戰”。在《我的團長我的團》熱播之時,網絡上對於“大榕樹之戰”的文章也多了起來,於是很多缺乏軍事和軍史知識的所謂紀實文學作者杜撰了不少虛假的大榕樹之戰的細節。竊以為,某些紀實文學作者描寫松山戰役這樣的筆調——最後日軍嚎叫著衝出堡壘,遠征軍重炮齊鳴,日軍在炮火中畫作一團血霧,這樣完全沒有基本的軍事常識的描寫,還是少些好,否則真是貽笑大方,誤導讀者。

有紀實文學作者聲稱,大榕樹之戰發生在野人山撤退期間,作戰主體是中國遠征軍;有人聲稱,大榕樹之戰是李克己營中了日軍的埋伏,最後成功突圍;有人搞不清李克己帶領的參與大榕樹之戰的兵力,既然李克己是營長,想當然地認為兵力是一個營……最神乎其神地,還有所謂李克己營利用“猴子預警”的神話——大榕樹上住著十七隻猴子,日軍夜襲,猴子就叫,李克己他們就知道了敵軍來襲,由於猴子們有功,李克己還獎勵了猴子們一人一盒罐頭。奇談怪論,不一而足。

藉著澄清網絡上的謬誤,我將於邦家戰役的背景問題和大家說一說,重點當然是說李營。

首先,大榕樹之戰是進攻戰,而不是突圍戰。它是於邦家(Yupong Ga,亦可稱之為於邦)攻擊戰的一部分,它發生的時候是1943年11月,而於邦家攻擊戰的日期是從10月31日至12月29日。此時中國駐印軍已經開始反攻緬甸,時為第二次緬甸戰役期間,而不是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期。此時中國駐印軍是進攻方,而不是敗退方。李克己的部隊是在堅守陣地,不需要逃跑。

其次,大榕樹之戰不是李克己營中了日軍的埋伏,更不是李克己所部在撤退過程中誤中日軍埋伏。李克己少校率領的加強連原來的任務是去肅清於邦家之敵的。於邦家是胡康河谷大龍河右岸的一個土著村落,位置十分重要,是水陸交通的要道。由於美軍情報有誤,李克己所部奉令攻擊於邦家,可是因為兵力太少,一開始沒有拿下於邦家,只能暫時包圍於邦家。日本人的反應很快,立即進行了反包圍。

第三,參加大榕樹之戰的部隊,不是李克己營長率領的新38師112團第一營的全部,而只是一個加強連,總人數為130多人。大榕樹陣地的附近還有1營的其他部隊。

最後的結果是李克己率部堅守大榕樹陣地34天,迎來了孫立人將軍的救援部隊。孫將軍的救援部隊又在日軍外圍形成了一個包圍圈。李克己與孫立人裡外夾擊,解決了包圍圈中的敵人,拿下了於邦家。於邦攻擊戰是中國駐印軍反攻緬甸中的第一場攻堅戰和徹底的殲滅戰,“大榕樹之戰”則是這場戰役取得勝利的關鍵。

猴子預警的神話,我不屑於在此落墨太多。它太有違軍事常識,猴子沒有經過專門的軍事訓練,槍炮聲震天響,槍彈破片到處飛,猴子早就跑到別的地方去了。

既然是背景介紹,我再向讀者朋友們簡單說一說,中國駐印軍與中國遠征軍的區別。這是一個大問題,很多寫作者和軍迷搞不清楚。中國遠征軍是第一次緬甸戰役期間出國作戰的國軍部隊的番號,第一次緬甸戰役失利,絕大多數中國遠征軍從野人山區撤退回國,駐紮在滇西地區,仍使用中國遠征軍番號;少部分的中國遠征軍,主要是孫立人的新三十八師和廖耀湘的新三十二師撤到印度阿薩姆邦的雷多(也稱為列多),中國駐印軍就是以這兩個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番號為中國駐印軍。中國駐印軍由史迪威將軍訓練而成,全副美械裝備,編制強大,其主幹新一軍、新六軍一躍而成為國民黨軍五大王牌主力之二。

李家寨的由來

據孫立人將軍回憶,反攻緬甸戰役的發起實際上是受到政治原因的影響的。因為開羅會議要在1943年11月23至26日舉行。中緬印戰區決定在此之前發動對緬甸日軍的進攻,為開羅會議“獻禮”。不過當時史迪威將軍不在印度,中國駐印軍受參謀長柏特諾將軍指揮。這位將軍是情報員出身,過於相信英國人提供的情報:於邦家“只有少數土人緬軍組成的搜索隊,間有一兩個日本軍官配屬”,只有士兵“三數百人”駐守。於是他命令新三十八師的112團不攜帶重武器,於11月1日前佔領大洛至大龍河及大奈河之交匯點與下老寨一線,以掩護新平洋前進基地建築新機場,以便於盟軍後續兵團進出野人山區。”

孫立人將軍據理力爭,告訴他駐防於邦家的日軍駐有重兵,“迫擊炮、野炮、山炮,色色俱全”,而且僅用一團人馬去攻佔並防守如此寬廣的地域兵力太少。柏特諾將軍聽不進去,他宣稱自己是炮兵專業畢業的,在這種地方重炮根本運不進來,後來日軍升起了氣球,指示炮兵射擊,這位將軍還是不信,直到孫立人把日軍的炮彈拿給他看,他才相信。最後這位將軍由於自己的瞎指揮,讓史迪威將軍也很生氣。這都是後話了。總而言之,一句話,於邦家之戰最初的圍聚就是柏特諾將軍急於“獻禮”導致的。用孫立人將軍的話來說,柏特諾將軍的作戰計劃,不像是進攻據點,而像是到據點去“接防”。

别被《我的团长我的团》骗了 真实战场上的大榕树之战是这样的

孫立人將軍信札

112團接到的任務是拿下於邦家。他們兩翼包抄,可是由於沒有攜帶重武器,特別是火炮,啃不下日軍在於邦構築的縱深400碼、橫寬800碼、樹木茂盛的核心陣地,日軍在樹頂和地面上修築了極其堅固的鹿砦、坑道和碉堡。李克己的先頭部隊江曉垣連進攻到核心陣地前面,消滅了70多個日軍,傷亡了30多個兄弟,江連長和劉治排長陣亡。

李克己見啃不下日軍的主陣地,就在11月4日,親自帶著一個加強連從臨濱趕到於邦,對日軍進行了三面包圍。又在大龍河渡口處設立了兩個重機槍陣地,防止河對岸的日軍過來增援。日軍多次夜間偷渡,都被重機槍陣地消滅。到了22日,對岸的日軍得到炮兵部隊的增援,重機槍陣地被日軍炮火摧毀,機關槍一連連長吳謹和陣地共存亡。日軍得以從河對岸滲透過來,並且繞到了李克己的背後一千碼的高地處,構築了陣地。局勢一下子翻轉過來了,原來是李克己三面包圍於邦家據點的日軍,現在被人家迂迴包抄,並且繞到了背後,客觀上形成了兩面夾擊的態勢。要命的是,滲透的日軍還與被圍困的日軍連成一氣,李克己的加強連頓時淪為了孤軍,而且前路後路斷絕,被敵人反包圍。

李克己是孫立人的老部下、愛將,112團是新三十八師的主力,1營又是拳頭,孫立人知道他們身處險境,著急壞了。孫克剛將軍在《緬甸蕩寇志》中說,這個時候,盟軍指揮部才相信,於邦的敵軍不是少數的緬甸兵,而是附有大量炮兵的第五十五聯隊主力了。

别被《我的团长我的团》骗了 真实战场上的大榕树之战是这样的

中國駐印軍士兵和他的博福斯山炮

孫立人將軍對這段經歷也有回憶。他當時從重慶趕回指揮部,向柏特諾將軍建言,要求親自帶領新三十八師的兩個團去解救112團,柏特諾將軍仍然相信自己的判斷。第二天史迪威將軍回來了,孫立人將軍又和史迪威將軍一直爭辯到晚上12點,沒有說服史迪威。孫立人要求史迪威允許自己集結部隊,並且請求他第二天去前線視察。第二天,史迪威一視察,知道特諾將軍錯了,同意了孫立人增援的請求。孫立人緊急率113、114團及師屬山炮第二營馳援於邦家。他雖然率部前來救援,但是由於原始叢林交通不便,而且路途遙遠,等他們到達112團外圍解圍的時候,李克己所部已經在大榕樹陣地堅守了34天了。期間就是精彩而壯烈的“大榕樹之戰”了。這些日子裡,李克己和兄弟們給日軍造成了重大的殺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