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我的团长我的团》骗了 真实战场上的大榕树之战是这样的

别被《我的团长我的团》骗了 真实战场上的大榕树之战是这样的

季我努学社

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

本文作者范国平,季我努学社社长,军官团成员,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中国抗战的历史用辉煌不足以形容,用惨烈来形容比较恰当。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咬牙坚持,坚决抵抗,与日军拼消耗,与日军拼时间,与日军拼国际人心,最终在盟邦的支持下,取得辉煌的胜利。中国的抗战的战史虽然不能用辉煌来形容,但是有一段抗战战史用辉煌来形容,最为恰当不过,那就是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当真是摧枯拉朽,势如破竹,打得日军王牌师团满地找牙、狼狈逃窜。要写辉煌的抗日战史自然是不能少掉大大扬我志气、灭寇威风的缅北战场的。今天笔者在此仅用于邦家包围与反包围之战作为战例,向读者朋友解析中国驻印军的强悍战例。于邦家战役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李克己营孤身坚守大榕树阵地,功不可没。

别被《我的团长我的团》骗了 真实战场上的大榕树之战是这样的

缅甸境内的中国远征军

先纠正网络流传的几点谬误

很多读者朋友对于《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描写中国远征军的电视剧肯定是记忆犹新,对于本剧进入高潮阶段的那颗石化了的大榕树也肯定是记忆犹新。李克己营参与的于邦家战役可以说是一场“大榕树之战”。在《我的团长我的团》热播之时,网络上对于“大榕树之战”的文章也多了起来,于是很多缺乏军事和军史知识的所谓纪实文学作者杜撰了不少虚假的大榕树之战的细节。窃以为,某些纪实文学作者描写松山战役这样的笔调——最后日军嚎叫着冲出堡垒,远征军重炮齐鸣,日军在炮火中画作一团血雾,这样完全没有基本的军事常识的描写,还是少些好,否则真是贻笑大方,误导读者。

有纪实文学作者声称,大榕树之战发生在野人山撤退期间,作战主体是中国远征军;有人声称,大榕树之战是李克己营中了日军的埋伏,最后成功突围;有人搞不清李克己带领的参与大榕树之战的兵力,既然李克己是营长,想当然地认为兵力是一个营……最神乎其神地,还有所谓李克己营利用“猴子预警”的神话——大榕树上住着十七只猴子,日军夜袭,猴子就叫,李克己他们就知道了敌军来袭,由于猴子们有功,李克己还奖励了猴子们一人一盒罐头。奇谈怪论,不一而足。

借着澄清网络上的谬误,我将于邦家战役的背景问题和大家说一说,重点当然是说李营。

首先,大榕树之战是进攻战,而不是突围战。它是于邦家(Yupong Ga,亦可称之为于邦)攻击战的一部分,它发生的时候是1943年11月,而于邦家攻击战的日期是从10月31日至12月29日。此时中国驻印军已经开始反攻缅甸,时为第二次缅甸战役期间,而不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期。此时中国驻印军是进攻方,而不是败退方。李克己的部队是在坚守阵地,不需要逃跑。

其次,大榕树之战不是李克己营中了日军的埋伏,更不是李克己所部在撤退过程中误中日军埋伏。李克己少校率领的加强连原来的任务是去肃清于邦家之敌的。于邦家是胡康河谷大龙河右岸的一个土著村落,位置十分重要,是水陆交通的要道。由于美军情报有误,李克己所部奉令攻击于邦家,可是因为兵力太少,一开始没有拿下于邦家,只能暂时包围于邦家。日本人的反应很快,立即进行了反包围。

第三,参加大榕树之战的部队,不是李克己营长率领的新38师112团第一营的全部,而只是一个加强连,总人数为130多人。大榕树阵地的附近还有1营的其他部队。

最后的结果是李克己率部坚守大榕树阵地34天,迎来了孙立人将军的救援部队。孙将军的救援部队又在日军外围形成了一个包围圈。李克己与孙立人里外夹击,解决了包围圈中的敌人,拿下了于邦家。于邦攻击战是中国驻印军反攻缅甸中的第一场攻坚战和彻底的歼灭战,“大榕树之战”则是这场战役取得胜利的关键。

猴子预警的神话,我不屑于在此落墨太多。它太有违军事常识,猴子没有经过专门的军事训练,枪炮声震天响,枪弹破片到处飞,猴子早就跑到别的地方去了。

既然是背景介绍,我再向读者朋友们简单说一说,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的区别。这是一个大问题,很多写作者和军迷搞不清楚。中国远征军是第一次缅甸战役期间出国作战的国军部队的番号,第一次缅甸战役失利,绝大多数中国远征军从野人山区撤退回国,驻扎在滇西地区,仍使用中国远征军番号;少部分的中国远征军,主要是孙立人的新三十八师和廖耀湘的新三十二师撤到印度阿萨姆邦的雷多(也称为列多),中国驻印军就是以这两个师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番号为中国驻印军。中国驻印军由史迪威将军训练而成,全副美械装备,编制强大,其主干新一军、新六军一跃而成为国民党军五大王牌主力之二。

李家寨的由来

据孙立人将军回忆,反攻缅甸战役的发起实际上是受到政治原因的影响的。因为开罗会议要在1943年11月23至26日举行。中缅印战区决定在此之前发动对缅甸日军的进攻,为开罗会议“献礼”。不过当时史迪威将军不在印度,中国驻印军受参谋长柏特诺将军指挥。这位将军是情报员出身,过于相信英国人提供的情报:于邦家“只有少数土人缅军组成的搜索队,间有一两个日本军官配属”,只有士兵“三数百人”驻守。于是他命令新三十八师的112团不携带重武器,于11月1日前占领大洛至大龙河及大奈河之交汇点与下老寨一线,以掩护新平洋前进基地建筑新机场,以便于盟军后续兵团进出野人山区。”

孙立人将军据理力争,告诉他驻防于邦家的日军驻有重兵,“迫击炮、野炮、山炮,色色俱全”,而且仅用一团人马去攻占并防守如此宽广的地域兵力太少。柏特诺将军听不进去,他宣称自己是炮兵专业毕业的,在这种地方重炮根本运不进来,后来日军升起了气球,指示炮兵射击,这位将军还是不信,直到孙立人把日军的炮弹拿给他看,他才相信。最后这位将军由于自己的瞎指挥,让史迪威将军也很生气。这都是后话了。总而言之,一句话,于邦家之战最初的围聚就是柏特诺将军急于“献礼”导致的。用孙立人将军的话来说,柏特诺将军的作战计划,不像是进攻据点,而像是到据点去“接防”。

别被《我的团长我的团》骗了 真实战场上的大榕树之战是这样的

孙立人将军信札

112团接到的任务是拿下于邦家。他们两翼包抄,可是由于没有携带重武器,特别是火炮,啃不下日军在于邦构筑的纵深400码、横宽800码、树木茂盛的核心阵地,日军在树顶和地面上修筑了极其坚固的鹿砦、坑道和碉堡。李克己的先头部队江晓垣连进攻到核心阵地前面,消灭了70多个日军,伤亡了30多个兄弟,江连长和刘治排长阵亡。

李克己见啃不下日军的主阵地,就在11月4日,亲自带着一个加强连从临滨赶到于邦,对日军进行了三面包围。又在大龙河渡口处设立了两个重机枪阵地,防止河对岸的日军过来增援。日军多次夜间偷渡,都被重机枪阵地消灭。到了22日,对岸的日军得到炮兵部队的增援,重机枪阵地被日军炮火摧毁,机关枪一连连长吴谨和阵地共存亡。日军得以从河对岸渗透过来,并且绕到了李克己的背后一千码的高地处,构筑了阵地。局势一下子翻转过来了,原来是李克己三面包围于邦家据点的日军,现在被人家迂回包抄,并且绕到了背后,客观上形成了两面夹击的态势。要命的是,渗透的日军还与被围困的日军连成一气,李克己的加强连顿时沦为了孤军,而且前路后路断绝,被敌人反包围。

李克己是孙立人的老部下、爱将,112团是新三十八师的主力,1营又是拳头,孙立人知道他们身处险境,着急坏了。孙克刚将军在《缅甸荡寇志》中说,这个时候,盟军指挥部才相信,于邦的敌军不是少数的缅甸兵,而是附有大量炮兵的第五十五联队主力了。

别被《我的团长我的团》骗了 真实战场上的大榕树之战是这样的

中国驻印军士兵和他的博福斯山炮

孙立人将军对这段经历也有回忆。他当时从重庆赶回指挥部,向柏特诺将军建言,要求亲自带领新三十八师的两个团去解救112团,柏特诺将军仍然相信自己的判断。第二天史迪威将军回来了,孙立人将军又和史迪威将军一直争辩到晚上12点,没有说服史迪威。孙立人要求史迪威允许自己集结部队,并且请求他第二天去前线视察。第二天,史迪威一视察,知道特诺将军错了,同意了孙立人增援的请求。孙立人紧急率113、114团及师属山炮第二营驰援于邦家。他虽然率部前来救援,但是由于原始丛林交通不便,而且路途遥远,等他们到达112团外围解围的时候,李克己所部已经在大榕树阵地坚守了34天了。期间就是精彩而壮烈的“大榕树之战”了。这些日子里,李克己和兄弟们给日军造成了重大的杀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