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减肥?当心低热量的甜味剂!

想减肥?当心低热量的甜味剂!

想减肥?当心低热量的甜味剂!

10s文章速览

1.低卡路里的甜味剂已无处不在,而不只存在于无糖食物和饮料中;

2.低卡路里的甜味剂实际上更有助于体重增加,并且可能会导致患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的风险增加。


减肥,似乎始终在路上。吃点啥、喝点啥,第一要义即是计算卡路里。糖不能多吃,那么,低卡路里的甜味剂是不是更安全呢?

卡路里是英语calorie的音译,是计算热量的单位。有大卡(记做“C”)与小卡(记做“cal”)之分。1大卡相当于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把1000g水提高1℃所用的热量;1大卡等于1000小卡。

想减肥?当心低热量的甜味剂!

在日常饮食中,糖被公认为“增肥长肉”的罪魁祸首,于是便出现了各种低卡路里替代品。标称“无糖”的饮料,甜品,大都含有甜味剂,这些甜味剂热量低,看起来是不错的选择。

甜味剂按照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常见的甜味剂,包括人造甜味剂如阿斯巴甜,糖精和三氯蔗糖,糖醇如山梨糖醇;天然甜味剂如甜菊糖,甘草,木糖醇等。

想减肥?当心低热量的甜味剂!

阿斯巴甜比一般的糖甜约200倍,比一般蔗糖含更少的热量,因此也被广泛地作为蔗糖的代替品

根据《营养与营养学杂志》最新研究, 1999~2012年间, 这些糖替代品的使用量增加了200%,约有41%的美国人正在使用这些甜味剂。研究表明,甜味剂变得如此普遍,使得人们很有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有摄入过它们。

例如,《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也研究发现,他们在认为未购买使用过甜味剂的人的尿液中,发现有低卡路里甜味剂存在的痕迹。

乔治华盛顿大学的运动与营养科学家Allison Sylvetsky Meni表示:“这些甜味剂化合物曾经只在饮料中,但是现在从酸奶到色拉酱到酱汁都有甜味剂的存在,即使是可可杏仁也有低卡路里的甜味剂,他们出现在很多你想不到的地方。”

最新研究结论

根据《加拿大医学协会杂志》在7月17日公布的一项分析,低卡路里的甜味剂实际上更有助于体重增加。

马尼托巴大学乔治与费耶创新医疗中心的科学家们分析调研了37项以前发表的研究,并开展了临床试验和观察研究,分析揭示了低卡路里的甜味剂被摄入人体之后的表现和对人体长期与短期的影响。

临床试验,主要针对那些只摄入低卡路里甜味剂来达到减肥目的人。结果发现,未能显示摄入低卡路里甜味剂与减肥指标(例如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或体重减少)之间的联系。

观察性研究,主要针对在正常饮食中摄取这些物质的健康人群。结果发现,使用低卡路里甜味剂的人实际上更有可能体重增加,BMI和腰围增加,并且患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的风险更高。

想减肥?当心低热量的甜味剂!

不同声音

美国饮料协会(ABA)却对研究结论提出异议。该协会政策副总裁,William M. Dermody说:“低卡路里和无卡路里的甜味剂是世界上研究最多的成分之一。世界各国政府监管机构都认可是安全的并且也允许使用,包括美国FDA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回应质疑

本次研究的带头人Meghan Azad说:“虽然这次发布的研究分析是严格可信的,但是用于支持低卡路里甜味剂不能减肥这一的结论还远远不够。”

事实上,她说她们科研团队最大的一个发现就是低卡路里甜味剂的研究还有多少空白。例如,尚没有开展关于不同类型的低热量甜味剂的比较实验,比如,在食物中摄入低卡路里甜味剂的影响是否与饮料中摄入的影响不同。

即使低热量甜味剂与体重增加和高血压等不良结果之间的关系的存在是很明显的,科学家们仍然需要找出生理依据解释低热量甜味剂是如何导致体重增加的。可以肯定的是,有一些假设:这些甜味剂有可能以某种方式刺激食欲,导致人们摄入更多的食物;它们也可能改变肠道微生物群从而危及脂肪代谢。

温馨提示

如果你想减肥的话,需要考虑的是用什么来代替糖,以及是否有更健康的选择。

01

含糖产品也会含有甜味剂

大多数“无糖添加”的产品一般含有像本文多列举的部分甜味剂,但是没有写无糖标签的产品也有可能添加了甜味剂。

美国注册营养师、美国《消费者报告》(CR)食品测试员,Amy Keating表示,含糖和低卡路里甜味剂的产品越来越多,因为这类产品并没有标明它是低卡路里,所以消费者可能不会想要去查它是否含有低卡路里甜味剂。

02

尽量避免苏打水或苏打水饮料

苏打水或苏打水饮料几乎没有营养方面的益处,而且它们已经被认为是引起头痛和引发暴饮暴食可能性的因素。

迈阿密米勒医学院的神经病学教授Ralph L. Sacco对人造甜味剂很有研究,他说:“水是最好的,其他一切都适度。”

03

健康饮食

含有低热量甜味剂的食品可能含有许多不确定是否健康和安全性的化学物质成分。

美国《膳食指南》建议选择例如水果和蔬菜,豆类和全谷类食品等食物。不仅可以避免这些甜味剂,还可以避免任何有缺陷的成分的出现。

本文编译自:美国《消费者报告》官方网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