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專供”不該與“低價劣質”伴生

“电商专供”不该与“低价劣质”伴生

所謂的“電商專供”,就是專門供給電商渠道,通過網絡銷售的各種商品。其實,生產廠商推出“電商專供”,主要是為了避免線上低價衝擊線下的價格體系,生產廠商既要配合電商渠道的低價策略,又要保證自己的利潤,一些品牌為了維護線上線下渠道的生態平衡,會將一部分商品作為“電商專供”,刻意與實體店進行區分,於是就會出現不同設計、不同用料的情況;此外,電商促銷大多以低價為主,由於電商專供商品大都是限價生產,企業為保證利潤就可能會在商品的材質上壓縮成本,導致電商專供商品質量與實體店的同類產品有一定差距,因此價格偏低。

在網購促銷大戰時,有先提價後打折的套路;在平時購物時,又有“電商專供”的貓膩……網絡購物,本來圖的就是實惠與便利,沒想到如此之多的套路卻讓人心有餘悸、防不勝防。線上線下進行“差別定製”與“差異定價”,這種方式既避開了不同銷售渠道間的利潤互搏,又滿足了網購消費人群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算得上一舉多得。但是,無論是“電商專供”還是線下渠道,只要是大廠家推出的產品,質量上都是有保證的,現在“電商專供”低價劣質問題的存在,說明依靠電商平臺的自律並不靠譜,市場競爭倒逼服務升級的想法也有點一廂情願,這方面還需要明晰規範強化監管。

誠信經營應是一切經營活動的“黃金法則”,即使產品質量不影響使用,也不能成為低價劣質的理由。更為嚴重的是,線上線下的商品註明為同一個商品型號,卻故意使用不同的材質和工藝,這種做法實為誤導消費者,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理應從法律層面進行嚴格規範。一方面,需要監管部門督促生產廠商通過各種方式對“電商專供”商品做出明確的標識,充分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以供消費者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另一方面,消費者在網絡購物中需要多點理性,不要被電商產品的低價迷了眼,不要一味追求低價,還要綜合考慮實際需求與品質,最好通過貨比三家擇優購買,畢竟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無論是傳統平臺還是電商平臺,明碼標價、公開透明、誠信守信都是不可逾越的市場底線。(吳學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