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鱒也是三文魚?誰給了專家這樣說的勇氣

剛剛過去的週末,有關"真假三文魚"的爭論一直在持續。已經有很多媒體都做了"三文魚和虹鱒魚有什麼區別""生吃淡水魚有多危險"這樣的科普和風險提示。當然,不可能也不應該讓所有的消費者都變成水產專家,想要避免三文魚這種刻意或是無意的混淆,關鍵是要對魚類商品進行科學準確的命名。

虹鱒魚強行充當三文魚:你看不慣它,但也幹不掉它

為什麼這麼多魚都拼命要當三文魚,這不僅是名字或者翻譯的問題,更關係商業和利益。

很久以前的歐洲人用拉丁語裡的"salmo"(意為"上升")來稱呼北大西洋裡的一種魚——這個詞逐漸演變為"salmon"——這種魚每年都會洄游到歐洲沿岸的河流裡產卵,在洄游時他們會奮力躍上瀑布,向上遊游去。18世紀,生物命名法的創立者林奈把這種魚的學名形象地定為"salmo salar",也就是現在的鮭魚屬大西洋鮭。

虹鱒也是三文魚?誰給了專家這樣說的勇氣

大西洋鮭

大西洋鮭為什麼在中國會被稱為"三文魚"?據香港《信報》查證,這一稱謂可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大西洋鮭引進香港時,將"salmon"魚翻譯成為"三文魚"。

英文裡"Salmon"不光指大西洋鮭,還指大馬哈魚(太平洋鮭)屬的很多種魚。這是因為當年歐洲殖民者到達美洲大陸之後,發現太平洋沿岸也有幾種外形類似於"salmon"的魚類,於是乎將它們統統稱為"salmon"。後來為了進一步區分,又在統稱前加上了產地、形態等特徵,才有了現在大馬哈魚屬的諸如Pink salmon(粉三文魚)、Coho salmon(銀三文魚)、Sockeye salmon(紅三文魚)等眾多魚種。

虹鱒也是三文魚?誰給了專家這樣說的勇氣

不過生物界並沒有採信這些俗名,而是將"太平洋鮭"取了一個屬名"Oncorhynchus",這個屬名組合自希臘語中的"onkos"和"rynchos",意思為"彎曲的鼻子"。因為這些魚在洄游時,上下頜會變成鉤子的形狀。

所以,"三文魚"並不是某一個品種魚的名稱,而是一個在流通中逐漸約定俗成的商品名稱,主要有大西洋鮭和太平洋鮭。在國外,如果去買"salmon",商家會問清楚你是要哪一種"salmon";但在中國,大多數時候,三文魚約定俗成的特指"大西洋鮭",也就是人們認為可以生吃的"salmon"。

虹鱒魚也屬於太平洋鮭屬,但虹鱒的學名是"Oncorhynchus mykiss",通用英文名是"rainbow trout",連"salmon"都沒有。並且"trout"對應的概念是"鱒魚",指的是大馬哈魚(太平洋鮭)屬和鮭魚屬的魚中,生活史全部於淡水中完成,沒有跨鹽度洄游行為的一個類群。所以,無論按照學名還是英文名,說虹鱒魚是強行充當三文魚並不過分。

虹鱒也是三文魚?誰給了專家這樣說的勇氣

其實虹鱒魚熟食味道很好,而且相比於大西洋鮭價格也便宜很多

但問題是,中文世界裡三文魚指"大西洋鮭"只是人們約定俗成,而且中國目前也並沒有一份法律或者標準規定什麼才是三文魚、什麼不是三文魚。於是就會看到有專家出來說:虹鱒魚就是三文魚,大西洋鮭能叫挪威三文魚,太平洋鮭能叫阿拉斯加三文魚,憑什麼虹鱒不能叫"淡水三文魚"。很多人都覺得荒謬,但是對他也無可奈何。

在2014年,山東《生活日報》曾報道說,濟南市場上有商家拿虹鱒魚和大馬哈魚(太平洋鮭)來冒充三文魚(大西洋鮭)。這篇報道中也提到,當地對三文魚的檢測,只檢測其中微生物含量和細菌是否超標,並不會檢測到底是什麼魚。

虹鱒也是三文魚?誰給了專家這樣說的勇氣

一名多物:商品走紅更容易,但困擾也不少

像這種多種鮭鱒魚類都被稱作"三文魚"的現象,在分類學上被稱作"一名多物"。"一名多物"現象的存在,雖然讓人更容易熟悉和接受一些陌生物種,但也會使得人們在交流的過程中會發生物種的混淆,不利於科研貿易等事務的進行。在林奈建立的生物命名法規中,一個最基礎的原則是要求"一物一名"。像上面所述的那些"三文魚",若用學名進行描述,是絲毫不會造成混淆的。(真假三文魚:不止是譯名惹的禍,果殼網)

而另一種大宗貿易漁產"鱈魚"也存在命名混亂的問題。與三文魚一樣,中文世界裡"什麼是鱈魚"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定,只是遵循約定俗成的習慣,對不同的魚冠以鱈魚的名字。而這樣命名的原因,很可能只是因為這些魚都是肉質雪白。

比如,鱈形目鱈科鱈屬下的大西洋鱈魚、格陵蘭鱈魚、太平洋鱈魚和黃線狹鱈(明太魚)都被稱為鱈魚;而與鱈形目毫無關係的裸蓋魚,也被稱為銀鱈魚,並且銀鱈魚比鱈屬下"真正的"鱈魚更加名貴,它的肉質較鱈魚更為細膩,是日本料理高檔壽司店的常備品。

虹鱒也是三文魚?誰給了專家這樣說的勇氣

銀鱈魚其實並不屬於鱈形目

當然,就像虹鱒強行充當三文魚一樣,也有魚強行充當鱈魚,比如前幾年頻繁見諸媒體的油魚。油魚其實是兩種叫做叫做蛇鯖(qīng)的魚——異鱗蛇鯖和棘鱗蛇鯖。它們是生活在熱帶和溫帶海洋裡的深水魚,體內還有近20%的油脂,其中又以一種被稱作蠟酯的物質為多。但是,人卻不能消化這種物質,只好原樣再把它排洩出來。以如果一次攝入過多的話,就有可能會引起腹瀉、腹痛、噁心和嘔吐。

其實不只中國人會面臨"一名多物"或者"掛羊頭賣狗肉"的困擾,全世界不少國家都存在類似的問題。

早在2008年,兩名紐約高中少女便利用一種叫做DNA條形碼檢測的生物技術對曼哈頓的餐館和超市來了一次高科技打假:她們從零花錢裡掏出三百刀,收集了四家餐廳和十家超市的生魚片樣本,寄送到實驗室進行DNA比對,結果顯示有四分之一的樣本都與其標籤不符。2012到2015年美國加州大學的學生,利用同樣的技術對洛杉磯26家口碑較高的壽司餐廳進行抽樣檢測,發現47%的魚類菜品貨不對版。

虹鱒也是三文魚?誰給了專家這樣說的勇氣

一名多物的現象非常常見,比如螯蝦科的克氏原螯蝦(就是麻小)現在也被成為小龍蝦

只不過最近幾年中國人確實處在消費升級的風潮之中,很多人在最近幾年都開始吃一些以前沒吃過、沒見過的東西,但對這些東西的知識儲備不多,分辨能力也不強,所以很容易就被那些刻意或是無意的"一名多物"情況誤導,或是被"掛羊頭賣狗肉"的商家忽悠了。

準確命名,別再讓消費者自己猜

無論是三文魚還是鱈魚,分割之後都很難用肉眼辨認出來了,假設商家不以次充好,就算以三文魚或者鱈魚的名字,也會對很多人造成困擾,這時候科學、準確的命名就很重要了。

2007年,香港出現市民食用標籤為鱈魚的油魚,之後出現腹瀉的情況。隨後香港食品安全中心發佈識別及標籤鱈魚/油魚的指引。

指引建議業界應標籤該兩種魚類的中、英文俗名為"蠟油魚"和"oilfish",而不可使用任何其他名稱,包括"鱈魚",作為其俗名。食物安全專員陳漢儀醫生還說到:"每種魚類只有一個獲確認的學名,而每個學名均是獨一無二及國際通行,因此漁商之間進行魚類買賣時應採用魚類的學名,避免混淆。"

歐盟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徹底。2014年12月13日起,歐盟變更了所有魚類和水產養殖產品的標籤規則,規定商品標籤必須標示產品名稱和魚種學名,同時還要標註捕撈區域/國家、生產區域/國家。因為生物學名是唯一的,這樣可以幫助消費者分辨魚的具體種類,避免混淆。

虹鱒也是三文魚?誰給了專家這樣說的勇氣

歐盟的這一做法是一個很好的、可參考的思路。但問題在於,中國很多消費者別說對拉丁學名了,就是對魚的中文學名都不熟悉,就算印到標籤上,對消費者可能也不會有什麼作用。

不過,還可以藉助DNA條碼技術。這其實是一種新型的物種鑑定技術,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利用生物體內具有代表性的、相對較短的DNA片段,來確定該物種的身份。DNA條形碼技術從2003年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包含超過一百萬種物種DNA序列的全球數據庫。

所以,有必要對那些商業使用規模較大的動植物,藉助DNA條碼技術確定唯一的商品名,以防人們刻意或者無意的混淆。

確定唯一的商品名除了有利於消費者分辨以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商家不能再將"李鬼"當"李逵"。比如2012年,愛爾蘭食品安全局在例行檢查中就發現,在抽檢的111個魚類產品當中,有20個普通魚類產品被錯誤的標註成鱈魚,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這都違反了愛爾蘭和歐盟相關法律,食品安全局有權利對此進行處罰。

回到三文魚和虹鱒魚的爭論上,如果有唯一商品名,大西洋鮭就是大西洋鮭,虹鱒魚就是虹鱒魚,無論誰叫三文魚,另一個就不能以此命名,否則就是虛假標示行為。消費者也不會面對"大家都叫三文魚,到底哪一個才是三文魚"的困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