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閘蟹別成爲 下一個「三文魚」

有個關於紅酒的段子——某年份酒的產量總共才二三十萬瓶,卻似賣了一兩百萬瓶。十倍於產量,是否九成都是假酒?

大閘蟹別成為 下一個“三文魚”

當然,這筆賬可以留給富商巨賈們在高端宴會上去討論。不過,踩雷被坑的,不都是土豪,當商業欺詐大行其道,違法成本又忽略不計,甚至成為行業潛規則時,殺傷就無甚差別、不分貴賤了——平民消費也未必能躲開雷區。

喝不起名酒,年節總得應景表示下吧,中秋月餅、螃蟹正當其時。節前就有“銷售商不知生產商”的網紅月餅;而陽澄湖的大閘蟹也沒好多少——“陽澄湖‘貼標蟹’:外地蟹價翻10倍 協會常務理事單位也造假”成了9月25日媒體報道的熱門標題。

不是首次曝光,七八年前就有“洗澡蟹”的報道。不由不發九斤老太之嘆:至少那時還知把塘蟹、外地蟹擱湖裡泡一段兒時間,“鍍金、貼牌”也顯得用心一點兒。現在則直接從農貿市場趁黑拉走,或直播作假或掃碼作偽,連“泡澡過水”的工序都省了。

去年湖蟹1600噸左右,市值約3億,但“陽澄湖大閘蟹”的總營銷額約為300億。近百倍於真實產量,比十倍假酒還假。以前是三級跳,三兩塘蟹出水約6元,包裝能到25元;現在賺得更狠,出水約8元,農貿販賣價9元,貼牌後12元到25元,但包裝後高達80多元。

又是作假後價翻十倍,市場如此混亂,顯然不是長久之計。虹鱒變三文魚,水產行業協會的角色惹人爭議,現在“協會常務理事單位也造假”,更是自砸“陽澄湖”的招牌。既然一般蟹農都分不出塘蟹和湖蟹的細微口感差異,就如虹鱒也不比三文魚差一樣,為何不能正大光明,自信售賣?好東西帶來好口碑,口碑成就品牌,優質蟹不一定非貼“陽澄湖”。但筆者更好奇的是,執法監管者何以多年裝瞎,坐視不理?

(燕趙都市報 李曉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