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慶稱疫期的企業要慎用裁員,建議要裁就不論績效一刀切,按部門同比例裁員?

職字不提


我認為李國慶說的沒毛病!不僅是疫情期間,就算是在太平年月,裁員也要慎重。只是在疫情的大背景下,裁員、招聘等動作帶來的影響和成本將會被放大N多倍。下面我就來闡述一下我的觀點。


一、裁員絕不是好辦法。

毫無疑問,此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很多企業會面臨倒閉的風險(有些企業已經倒閉了)。前些天,和一個在太原工作的朋友聊起了招聘的話題。他說,最近好多應聘者都是從北京、上海回老家的,不少應聘者戲稱:過了個年,把單位過倒閉了。


受疫情影響,除電力、能源等必要行業外,其餘行業都受到了大大小小的影響。在疫情期間,全民隔離,別說上班了,上街買菜都受控制。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企業的效益必然會收到嚴重的影響。裁員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臨時降薪/停薪都要比裁員可取的多。此時裁員,難免會有“卸磨殺驢”的嫌疑。

二、裁員的“代價”,超出你想象

員工是企業中最寶貴的財富。在分析裁員成本之前,不妨先分析一下員工的招聘成本。

正如李國慶在視頻中所描述的那樣,招聘一個員工,從發佈招聘信息開始到員工能夠獨立承擔工作,企業需要承擔很多看到、看不到的成本(例如:招聘網站的攤位費、內推的獎金、培訓、與團隊的磨合、新進人員的能力風險等等)。在疫情期間,這些成本是會被放大的,以下是和疫情相關的幾個方面。


  • 1. 在群防群控的大環境下,多數人不會冒著感染的風險外出求職,雖然可以通過視頻的方式進行面試,但是視頻面試的效果和質量得不到保障;

  • 2. 疫情的出現,打破了一些求職的規律。在平時,員工主動離職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兒了,但是在疫情期間,誰會主動提離職。這樣也會導致求職人數變少,招聘難度提高;

  • 3. 額外的生活成本支出。很多外出務工者會選擇租房生活,而在疫情期間,租房就是第一個大問題,很多城市都對租房進行了限制。此外,對來此疫區或者與新冠肺炎患者接觸過的人需要進行核酸檢測;對異地輸入人員,要先行隔離14天。這些都是疫情引起的成本增加。


說完招聘成本,再談談辭退成本。辭退成本中最直觀的就是N+1的補償金了,當然除了補償金外,還有交接的成本,如果溝通不妥或者一切其他問題,很有可能還會牽扯到勞動仲裁,畢竟辭退是件大事兒。


可以考慮下,如果先裁掉一個人,之後再招聘一個人,一裡一外要白投入多少成本在裡面。可見,裁員本身並不是一個“省錢”的做法,對企業來說,其實只是一個“緩兵之計”,暫時解決了一些問題,但是很有可能會帶來更多的問題,付出更多的代價。

三、裁員,對老闆的考驗

我認為,對企業來說,裁員是一個必要但不可濫用的動作。如果把企業比作一臺機器的話,那麼員工就可以比作機器上的零部件,如果零部件壞了的話,修修還能用,如果徹底壞了,那就需要換新的了。因此,裁多少、裁誰就非常重要了!


裁多少?李國慶在視頻中給出的建議值為10%(已經做完末尾淘汰的,建議為5%)。裁員會直接對就業造成壓力,我認為具體企業根據自身情況把控好度就可以了。


裁誰?李國慶在視頻中提到了一個例子:波蘭政府改革。波蘭政府把處級以下幹部都裁員了,後來剩下的辦事員都是局級幹部。這個例子聽起來很諷刺,也很可笑。


不過,仔細考慮後,我們是不是也有類似這樣的情況呢?能力一般,但是領導喜歡(馬屁精);專業不行,但是PPT玩的賊6(PPT工程師)。我想,這或許也是李國慶推薦“一刀切”的一個原因。因為只要談貢獻,就一定會摻和主觀思想。但是在工作中,並不是所有工作能夠被很好的量化體現的,而且很多公司的貢獻僅停留在一份毫無意義的報告上。如果按照貢獻度來進行裁員的話,一定會有一波老實人吃虧。所以,我認為一刀切是疫情期間最為公平、透明的裁員方式。同樣,裁員其實是對老闆的綜合考驗。

四、從裁員談劉強東

東哥和裁員最緊密的消息應該就是2019年的京東快遞員薪水結構調整一事了,人們只看到了京東去底薪,卻沒有看到其他快遞公司壓根沒底薪;只看到了京東降低五險一金,卻沒看到其他快遞公司甚至都不簽訂勞動合同(很多是通過勞務派遣)。也許是東哥的成長環境造就了東哥親民的特性,送快遞、分揀快遞,正是這些基層的工作讓東哥能夠和快遞小哥稱兄道弟,打成一片。

反觀一些公司,實力不行,派頭不小;漲薪從領導開始,降薪從員工開始;各種領導也是隻會開會和聽彙報,時不時的還給員工找點麻煩,連對事物基本的辨別能力都喪失了。或許,這就是和京東的差距!

總結

我認為,疫情期間的裁員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作為老闆,要心中有數,不要讓蜜糖遮住了明辨是非的雙眸!大家對疫情期間裁員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

手打原創,更多精彩請關注:@空心小窩頭

特別行動科


這次我站李國慶,我覺得李說的很中肯。疫情期間的工作不好找,招聘員工的時間成本、新員工的融入成本也比較高。企業裁員其實是透支潛力的一種做法,真正能做到精兵簡政的很難,反而容易把一些個性的業務能手擠走,因為疫情期間市場在整體收縮,也容易留下的老好人式的混子。裁員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只能是一時的鎮痛片和暫時的麻醉劑。但這一劑猛藥,到底是補還是毒,很難預料。

其實企業的員工就是這個企業的血液,造新血是必須的,循環起來才能健康企業體制。招新和離職都是企業的正常更替,這是毋庸置疑的。但裁員卻不是這樣,很難說裁員到底是在解決問題,還是在製造問題。這就好像一劑猛藥,到底是補還是毒,全看整體環境。也許一念之間企業就會大傷元氣,所以說,裁員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只能是一時的鎮痛片和暫時的麻醉劑。

職場工作畢竟是集體智慧的體現,不是工廠中的螺絲等,拿來合適的尺寸就一定能產生預期的效果。不同的同事間搭配工作也絕不是簡單的機器組裝。很多時候,長時間磨合形成的集體默契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如果特別理性的從數據維度來決定去留,進行大範圍的裁員,對企業不下於做了一場特別大的手術。無論最後結局如何,元氣大傷是不可避免的。把自己作死也不是件稀奇事。

除此之外,疫情期間,不僅僅是員工找工作費勁,招聘也是特別費神通的一件事情。

首先、大環境讓大家很謹慎,儘量不做跨地域的求職,這也不符合國家的倡導。

其次、企業在疫情期間很難找到合適的人才,除非遇到特殊的情況,否則誰願意在這種不確定的情況下找尋新的職業契機?滄海遺珠的可能性不是沒有,但對於在風中搖曳的企業和個人來說,又有多少真正的機會?

最後、地域限制導致新人入職需要隔離,有些企業還得做核酸檢測,除此之外是租房子和生活。搞定這些之後,才能進行所謂的新員工培訓和工作磨合,這絕對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事情。

如果不得不裁員,李國慶說的一刀切細品以後,還是非常有道理的。大家都知道,公司有很多部門,各司其職,但重要程度卻有很大差異。原則上講,銷售部門和賺錢部門往往有著很強的話語權,而後臺部門和保障部門一般都是背鍋的對象。即便是佔理也很難把真正的生意上達天聽。如果按照績效和其他維度來裁員,很多事業部也許會直接消失,而強勢部門估計會保留絕大多數人馬,這種裁員對於企業來說會直接打亂已有的內環境,用中醫的觀點來說,會徹底亂氣。

如果是整體範圍的一刀切,看似魯莽,其實反而公平。如果真的要壁虎斷尾的話,個人贊成一刀切。全局範圍的縮小體系,真正的淘汰一圈,也許傷元氣,但企業的內環境還能基本保持穩定。尤其很多基層崗位,其實是很重要的,但朝中無人的話,走人肯定是第一順位的。

說到這裡,我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劉強東。東哥很重視基層的崗位,不僅自己親自送快遞,還經常對一線快遞人員發送福利,多次給快遞小哥站臺,直到今天還能和快遞員稱兄道弟,坦白說,很多高層除了會開會和找麻煩,踏踏實實做事情的能有多少?馬雲也說過,要漲薪就要給基層漲薪,高管漲薪沒效果,不如給踏踏實實幹活的人鼓勵和機會。

大家覺得疫期的企業要裁員要不要一刀切呢?歡迎留言討論


良之才


不建議一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