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舌頭,全身各處竟然都有“味覺”!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費米科學”(fermi_science),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美食令人愉快

而食物好吃的關鍵之一就是調味

各種味道的搭配調和

能夠給人帶來各種不同的體驗

然而

我們是如何感受到味道的?

我們可以品嚐到的味道又有哪些?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

味覺

人的基本味覺

我們舌頭的背面和側面分佈著4種乳頭狀突起,它們分別是輪廓乳突、葉狀乳突、蕈狀乳突和絲狀乳突。

除絲狀乳突外,其他3種乳突表面分佈著味蕾,這些長得像洋蔥似的味蕾,就是我們能嚐出味道的關鍵。

©wikipedia 丨 味蕾

味覺是通過味蕾裡的

味覺細胞產生的,一些特殊的分子溶於水後,與細胞內的味覺受體結合,引發神經衝動,衝動沿著神經纖維,一路傳到大腦皮層的味覺中樞,這時人就感受到了味道。

因此,想要確定一種味覺,就需要滿足這幾個條件:

找到引起這種感覺的特定化學物質

找到這種物質能激活的味覺感受器

找到這種味覺的“用途”(例如在演化過程中提供了某些優勢)

根據這些標準,目前科學家們找到了這幾種味覺:

▶ 甜味

©soogif

甜味是基本味道中最令人愉悅的味道,這是由於糖中含有大量能量,而且它的化學鍵很容易破壞,因此成為生物的能量來源,但在自然界中,比較集中的糖分來源很少見(主要是水果和蜂蜜),所以糖成為了飢餓生物的主要目標。

為了讓人們更加努力的尋找糖,進化使甜味成為了人類最渴望獲得的味道,即使如今我們的能量足夠,人們依舊喜歡吃糖。

甜味通常是糖引起的感覺,但某些蛋白質(神秘果蛋白)和一些其它非糖類物質(糖醇類物質)也同樣會引起甜味感覺,這主要與連接到羰基上的有關。

▶ 鹹味

©soogif

鹹味是一種讓人又愛又恨的味道,由於鹽分是人體所需的重要物質,所以適當的鹽分能給人帶來愉悅,但當鹽分過多時,又會帶來痛苦的感覺。

鈉離子是鹹味的主要來源,其它鹼金屬離子也能使人嚐出鹹味,不過離鈉越遠的元素鹹味就越不明顯,鉀離子與鈉離子的大小最為接近,因此鹹度也最接近,氯化鉀也是某些食鹽的重要組成之一。

有趣的是,鹹味還能讓其他味覺體驗變得更好,例如鹽和糖的搭配,可以使糖變得更甜,這是因為舌頭上有一些甜味受體,只有當糖分和鹽同時存在時才會活躍。

▶ 酸味

©soogif

酸味是由氫離子引發的,對於大腦來說,這是一種不令人愉快的味道,因為它標誌著食物可能壞掉或者不適合食用。

這是植物刻意產生的物質,由於酸味令人厭惡,且足夠強烈,可以趕走大部分的動物,這就給植物留下了生長的時間。

當種子成熟,需要被傳播時,酸味才會被甜味偽裝起來,使味道變得可口,吸引生物來食用,並幫助它們傳播種子。

▶ 苦味

©soogif

苦味在我們生存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為它是一種警示信號,可以避免我們吃掉有毒的食物。苦味也是味覺中最敏感的一個,目前已知我們擁有25種苦味受體,這比甜味受體要多的多。

很多食物都含有苦味,例如咖啡、原味巧克力、苦瓜、啤酒、橘皮等,在金雞納樹樹洞積水中發現的奎寧,被用來作為評斷苦味的標準,奎寧的苦度被定為1,目前已知最苦的物質是苯甲地那銨,苦度為1000,常被當作厭惡劑加入到有毒物質中,避免誤食。

但與其他動物不同,人類對苦味還存在著很多主觀的認知,當我們知道這種苦味並不會殺死我們時,就會開始嘗試這些苦味的食物,並從苦味食物中獲得一些樂趣。

▶ 鮮味

©soogif

鮮味是基本味覺中,最後被發現的一個,20世紀初,日本科學家池田菊苗發現了它,正是穀氨酸鈉,也就是味精的味道。

鮮味主要由穀氨酸引起,人們天生就喜歡鮮味,因為這代表著構建身體所需的蛋白質,海鮮、牛羊肉、奶酪、生抽、西紅柿中都存在穀氨酸,在鈉離子的共同作用下,穀氨酸是最鮮的。

除了穀氨酸外,鮮味也可以通過核苷酸類的肌苷酸鳥苷酸來獲得,肌苷酸在很多食物中的含量都很高,鳥苷酸則主要存在於香菇中。

第六味覺的競爭

在基礎味覺之爭中,我們常說的酸甜苦辣鹹中的「辣」,並不在其中,辣是一種類似高溫帶來的灼燒痛感,所以並不是味覺。

不過,科學家們陸續發現了一些其他味覺,它們都在努力角逐,想晉升成為正式的「第六味」。

▶ 油脂味

©soogif

當我們在吃炸雞、啃牛排、吸骨髓時品嚐到的味道,其中就有油脂味,它是一種由未酯化脂肪酸帶來的味道。

雖然油脂能夠帶給我們快樂的感覺,但真正的油脂味嚐起來其實挺噁心的,好奇的朋友可以去喝一口植物油試試看,過多的脂肪酸意味著腐壞的味道,當濃度到達一定數值時,就會讓人產生噁心反感的感覺。

而且研究發現,對油脂味越敏感的人越瘦,而不敏感的人則容易食用更多的脂肪,而變胖。

不過,由於人體對於油脂味的具體反應過程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所以它的角逐還沒有成功。

▶ 澱粉味

©動圖宇宙

在傳統味覺理論中,人是嘗不出澱粉的味道的,只有在澱粉酶的作用下,分解為小分子的糖後,人們才能嚐出甜味。

但碳水化合物對人體如此重要,怎麼會嘗不出來呢?

於是,研究人員讓實驗人員吃下一種抑制甜味感受器的成分,這樣一來他們就無法區分葡萄糖水、三氯蔗糖水、麥芽糖水和清水間的區別。

但有趣的是,此時人們還能明確的辨認出寡糖水溶液,被試人員形容這種味道為“米飯味”或“麵包味”,而這就是研究人員所說的澱粉味。

但由於味覺感受器還沒有找到,所以也還在努力角逐中。

除此之外,鈣和鎂的味道、金屬味、澀味,以及吃牛奶、奶酪後長久的餘味,被認為是由鈣、鉀、谷胱甘肽和組氨酸引起的「濃郁味」等等,也都在努力中。

全身都有味覺受體

味覺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因為它既能讓我們攝入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又能避免我們吃掉有毒的東西,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生存機制。

而且,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科學家們還在消化道、胰臟、肝臟、大腦等身體的各個部位,都發現了味覺受體,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全身都有“味覺”,而且這些味覺對我們的健康還有不少幫助。

比如,科學家在人的鼻子中發現了苦味受體,當人們聞到的東西觸發了苦味受體時,鼻子就會分泌出更多的黏液,這些黏液可以驅逐細菌,因此對苦味比較敏感的人,一般不大容易患鼻竇炎。

腸道中有一種叫做腸嗜鉻細胞的味蕾,它擁有感知食物刺激物、壓力激素和細菌副產物的受體,當暴露在這些物質中時,它就會釋放出一種血清素分子,激活腸道神經末梢,大腦接受到信號後,就會加速腸道的運動。

當血清素水平過高時,還會導致腹瀉或嘔吐,科學家們認為,這種味蕾的作用是通過帶給人不適的感覺,來告知腸道內有某種炎症正在發作。

動物們的味覺如何

我們全身上下都擁有味覺,單舌頭上就分佈著9000多個味蕾,因此對味道的感知非常敏感,那動物們又如何呢?

©unsplash

的味蕾不到500個,而且作為食肉動物,已經喪失了甜味受體,因此同樣的食物,在它們的嘴裡既沒有甜味也很寡淡。

但不少貓咪都對奶油、冰淇淋很感興趣,似乎不像是對甜味無知覺的樣子。

這其實是由於味覺不好,它們更傾向於用嗅覺判斷食物好不好吃,尤其是對肉中的脂肪香味非常敏感,所以給我們甜蜜感覺的奶油、冰淇淋,在它們眼中更像是一大坨肥肉。

©unsplash

和我們一樣是雜食動物,所以味覺與人類沒有明顯的差別,但只有1500個味蕾,還是限制了它們通過味覺判斷食物的味道,所以和貓一樣,它們也傾向於通過氣味,判斷食物的好壞。

進化使得它們擁有對味道特殊的喜好,狼作為狗的祖先,能夠聞到6公里外的腐肉中氨基酸分解的味道,在食物短缺時,這些腐肉能夠維持它們的生存,因此這種味道會令它們興奮,這種生存機制也延續到了狗身上,所以狗狗們才會對人類眼中惡臭不堪的東西,別有興趣。

©unsplash

大熊貓的味覺,有著一段相當心酸的進化史。

同樣作為熊科的動物,大熊貓本該是吃肉的,所以它們擁有對鮮味非常敏銳的感覺,但由於大熊貓分佈的區域裡,大型動物很少,如果只吃小動物,獲取的能量可能還沒有消耗的多,所以它們開始尋找新的食物。

化石證據表明,大熊貓從700萬年前就開始吃竹子了,可直到420萬年前,大熊貓感知穀氨酸味道的受體,才因基因突變而消失。

所以可憐的大熊貓祖先,在200多萬年的時間裡,一直懷著對肉的渴望,啃竹子。

以上

就是本期的全部內容

說了這麼多味覺

大家現在最想的是哪種味道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