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屬承襲中國文化,朝鮮在地緣上更佔優勢,為何會“輸給”日本?

同屬承襲中國文化,朝鮮在地緣上更佔優勢,為何會“輸給”日本?

古代高麗

中朝日三國因其獨特的地緣關係,從古代開始就在文化上來往密切。而且朝鮮先於日本接受中國文化,地理位置與中國最近。作為鄰國的朝鮮在中國文化與優越地勢的幫助下飛速發展,國際地位遠在日本之上。

但隨著歷史的發展,擁有著眾多優勢的朝鮮逐漸衰落併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反觀日本卻翻身一躍成為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可為何地緣距離上朝鮮更佔優勢,仍然會“輸給”日本呢?這便要從多方面來分析兩國的歷史走向問題了。

【擁有優勢的朝鮮與走向衰落的朝鮮】

從中國古代歷史中我們可以發現,朝鮮一直作為附庸中國的小國存在。日本與朝鮮的處境相似,都要仰仗當時大國的中國的鼻息生存,稍有不慎便有滅頂之災。當時的中國以“天朝上國”自居,在全世界處於“號令天下,莫敢不從”的領先地位。但隨著中國的逐漸衰敗,在國際地位的逐漸下降,使得朝鮮也被排擠在發展強國之外。

同屬承襲中國文化,朝鮮在地緣上更佔優勢,為何會“輸給”日本?

中國文明遺蹟

1、朝鮮與中國地緣相近,兩國文化交流頻繁

朝鮮作為中國的相鄰國,在地形上直接與中國東北接壤,可以說是密不可分,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地區接壤使得朝鮮能夠更好的吸收與借鑑中國流傳出去的文化。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讓朝鮮與中國大陸捆綁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曾經有大量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流入朝鮮,著有《亞洲史》的美國著名學者羅茲·墨菲曾在書中這樣評價朝鮮:“歷代朝鮮國家,在維護其政治獨立的同時,公開謀求採納許多中國文化要素,並始終將其頌為楷模。”由此可見,中國文化在朝鮮影響深遠甚至在國家大事上起著主導地位。

中國的封建帝王曾經試圖並實現對朝鮮半島的統治,但在較長的歷史時期內朝鮮是以“藩屬國”的身份存在於東北亞地區的,因為朝鮮與中國山水相連,在被中國統治的時期,雙方進行許許多多的文化貿易政治經濟往來,朝鮮對其依賴性明顯加強,尤其是漢文化滲透越來越廣。

元初期即忽必烈在位的 35 年中,元朝完全確立了對高麗的統治地位。元朝大臣有的建議將高麗分而治之,有的主張置行省。 《高麗傳》中記載,在此情況下高麗元宗向忽必烈請求聯姻, “ 克成合丞之禮 , 則小邦萬世永倚,供職惟謹”, 既有助於高麗暫免被兼併的危險,亦可使本家族在元朝廷保護下壓制住權臣的勢力。

同屬承襲中國文化,朝鮮在地緣上更佔優勢,為何會“輸給”日本?

元王朝

雖然總體而言元麗關係的實質未變,高麗的國家主權仍不完整 ,但高麗朝廷利用國王“貴為帝婿”的特殊身份,在許多方面進行外交努力,還是在恢復本國主權、提高本國地位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從此以後,兩國往來及文化交流空前頻繁。

2、從政治文化經濟的角度分析朝鮮衰敗的必然性

  • 政治上的不思進取

前文提到朝鮮作為中國的附屬國存在,兩國政治體系一脈相承,遵循著“朝貢冊封”體制進行。在這種政治體制下的朝鮮在中國的庇佑下得到飛速發展的機會,在中國興盛之時一同進步,在封建體制逐漸走向滅亡時也一同被世界淘汰。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朝鮮長期攀附中國生存,兩國實力差距懸殊,朝鮮在中國的羽翼之下逐漸豐滿,靠著當時霸主地位的中國來坐等好處,這樣不思進取的行為付出的代價是慘痛的。

  • 文化意識形態照搬中國

以“小中華”自居的朝鮮,對代表中華文明的書籍典冊非常重視,每次遣使必定順便購置大量書籍。同在中國一樣,程朱理學也成為李氏朝鮮的正宗官方哲學和社會主導意識形態。李朝的開國功臣鄭道傳、權近都是理學的忠實信徒,著書立說,鼓吹尊儒。深受朱程理學影響的朝鮮在抵禦外敵時並沒有做出很好的應戰準備,導致戰鬥失敗,朝鮮的處境一落千丈,從依賴中國發展到找不到出路。

同屬承襲中國文化,朝鮮在地緣上更佔優勢,為何會“輸給”日本?

程朱理學代表人

  • 經濟基礎並不穩定

在經濟上,朝鮮的地主經濟明顯落後於日本的自耕農經濟,在封建統治的影響下,朝鮮還保留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傳統思想,封建帝制的弊端漸漸顯露出來,農民和地主之間的矛盾升級為社會矛盾,衝突越來越大無法解決,使得經濟發展停滯不前。

從以上幾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朝鮮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把中國當成靠山,不去思考自己的出路,與中國搞好關係成為重中之重,封閉落後不願離開中國這顆大樹,謀求生路。

【淺談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與日本的崛起】

自古以來中國日本朝鮮都被人們聯繫到一起談論,從身為依附於中國生存的番邦小國到如今在世界有名的強國,把朝鮮遠遠甩在身後。

日本是如何完成蛻變一步步走向富強的呢?這還要從中國開始分析。

1、中國文化傳播到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

日本著名漢學家內藤湖南在一次題為《何為日本文化》的演講中曾形象地指出:“日本民族在未與中國文化接觸以前就好像是一鍋豆漿,中國文化就像滷水一樣,日本民族和中國文化一接觸就成了豆腐。”足以看出中國文化對日本影響之深。

中日交流的影響涉及到學術領域和社會生活各方面,首先,儒學思想深入日本,成為德川時代的日本國教,形成了古學派、陽明學派、朱子學派和民間儒教學派等各種江戶儒學思想。

同屬承襲中國文化,朝鮮在地緣上更佔優勢,為何會“輸給”日本?

日本佛教

朱舜水開創了日本水戶學派,陳元贇傳給日本人老莊哲學、公安派詩文、少林武術、趙子昂書法和新陶瓷製作法大大影響了江戶文化,沈登佛到日本講解《大清會典》等中國律例。日本各地具有明清建築風格的很多寺廟及寺廟內的各種佛像、書法、繪畫、雕刻、音樂、印刷等都是受中國影響。

2、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程度大於朝鮮

中國文化對日本和朝鮮的影響都非常廣泛深遠,兩國對中國文化的吸收和學習也積極有效,尤其儒學的傳入加固了兩國政府的封建統治思想。

第一,影響範圍:對日本影響甚廣、門類紛雜,影響了日本的各個階層,以學術思想和社會生活領域為主;對朝鮮影響主要在社會思想文化領域,主要是朝鮮高層官員和上流社會階層,一般民眾受影響較小,社會生活方面所受影響比日本要小。

第二,影響程度,對日本影響更深刻具體、更普遍自由;對朝鮮影響片面集中、沒那麼普遍具體,也沒那麼自由廣泛。

第三,就文學來說,對日本影響更大,豐富了戲劇理論、漢詩創作、小說讀本、文學體裁等;對朝鮮影響主要在漢詩創作和文人間的詩詞共和方面

同屬承襲中國文化,朝鮮在地緣上更佔優勢,為何會“輸給”日本?

受中國影響的日本古建築

第四,交流主體方面,對日本影響主要以中國人直接自由傳播為主對朝鮮的影響主要以中國書籍間接傳播為主,也有個別朝鮮文人和中國人的直接傳播。

第五,社會發展方面,對日本的影響只是繼續順延政府政策,起了普及推廣的作用;對朝鮮的影響非同以往,顛覆性地改變了朝鮮人的社會發展意識和朝鮮政府的社會發展政策,起了推陳出新的作用。

第六,國際關係方面,對日本的影響適應了兩國一如既往的“老師與學生”的關係,中國的傳出和日本的吸收是同步的,日本人的態度開放大度;對朝鮮的影響改變了原來兩國純粹的“主人與僕人”的關係,趨向於“朋友與朋友”式的宗主國與藩屬國關係。

3、重視學習與實用的日本走進世界強國之林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文化輸出對日本與朝鮮影響深遠,在朝鮮一心一意依附中國吸取中國文化時,日本不安於此,他們深知如今的重中之重是擺脫西方殖民,走上獨立富強的發展道路,而不再是在一顆樹上吊死

於是日本投靠了擁有著堅船利炮的西方國家,深入學習西方國家的先進思想和技術。葉渭渠先生在《日本文化史》中對日本現代化的經驗有過一段精闢的論述:“用一句話來概括日本現代化的經驗就是: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時,發揮傳統文化創造性的主體作用,除了建立和洋文化突—並存—融合’的文化模式以外,還要構建‘西方民主主義、科技文明與日本文化傳統相結合’的現代化模式,走自己獨特的現代化道路。”

濃厚的外來文化傳播賦予日本人善學的性格、良好的悟性和“不怕苦、不怕死”敢打敢拼的民族精神。正是有了這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再加上學習力的推動,日本所謂東瀛小國卻擠進並長久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

同屬承襲中國文化,朝鮮在地緣上更佔優勢,為何會“輸給”日本?

日本入侵朝鮮

【總結】

同時承襲中國文化朝鮮比日本還近,佔據有利的地理條件,進行頻繁的文化交流但因為政治體制腐敗文化經濟落後,不學習先進的現代化模式走現代化道路,一味的把希望寄託在他國,最終導致了自己的落後。

反觀日本能夠在自身優勢不足的情況之下,努力吸收外來先進文化,化為自己國家所用

。最終成為超越朝鮮的存在,證明了學習能力和汲取先進知識文化的重要性。縱觀朝鮮與日本的發展歷史,我們發現國家的繁榮和富強離不開學習能力,學習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並融會貫通運用到國家發展中。

參考文獻:

1、《亞洲史》

2、《高麗傳》

3、《何為日本文化》

4、《日本文化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