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這座城市,讀書的人特別多!

又是一年“世界讀書日”。大家熱議讀書,天下泉城新聞客戶端策劃推出深度報道專欄《看見》,關注世界讀書日,以及我們的閱讀。

4月20日,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發佈顯示。2019年我國人均閱讀紙質書4.65本,成年人人均每天讀書19.69分鐘。超過半數成年國民,傾向於數字化閱讀方式。約90%的國民認為自己閱讀量不足。

“世界讀書日”設立的初衷是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天下泉城客戶端走進這些終日與“閱讀”息息相關的人。

一年借閱404本書 他今年76歲

四本書整齊擺放在聶紹錚的單人床邊,這是他一週前剛剛從山東省圖書館借來的,他計劃花費一週的時間閱讀完畢。其中有一本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傳記,還有一本著名影星約翰尼·德普的個人自傳。

另外兩本,用聶紹錚的話來說,“那是適合老年人看的書”,確實,生於1946年的聶紹錚是個老人了,頭髮花白,牙齒稀疏,獨居在濟南市槐蔭區某個公租房裡。他自己動手,用便當盒作了燈罩,裝上燈泡,兩根結實的金屬管高出床面許多,這個略顯奇怪的裝置是支撐聶紹錚年邁身體的重要工具,他就是在這張小小的床上,進行著自己日復一日的閱讀生活。

74歲的聶紹錚,人生經歷足夠豐富。17歲去到大連當兵,21歲退伍回到濟南進了化工廠,成為了一名工廠工人,後因為矛盾離開,從此開啟了一段堪稱漫長的流浪生涯,步行去過祖國南北許多城市,以致於再次回到濟南時,聶紹錚已經完全認不出他的故鄉。

2018年,聶紹錚結束了多年的漂泊。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走進了山東省圖書館,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步入晚年的聶紹錚似乎是在閱讀中找到了歸宿,2019年借閱圖書404冊,成為了省圖的借閱榜第一。“其實打小兒就愛看書,小時候看《鐵道游擊隊》啊之類的小說。年輕的時候,沒有那麼多的書可讀了。”聶紹錚說。

因為距離太遠,聶紹錚每次需要搭乘兩個小時的公交車才能到達山東省圖書館,往返的時間就需要長達5個小時。“我一般都是5點多就起床,然後就準備去坐公交車。”聶紹錚說。他沒有任何設備接收新聞,他也是通過公交車,才知道發生了疫情,因為當時沒有口罩,他被拒絕乘車。

因為疫情,省圖暫時不能對外開放,聶紹錚說“可以偷偷懶了”。除了一日三餐,聶紹錚的生活就是被閱讀佔據著。閱讀是什麼感覺?聶紹錚回答說:“就像打開窗戶,進了新鮮空氣,清新的空氣進了腦子裡。”

1996年,在廣西玉林花費3.8元購買的一本《增廣賢文》是聶紹錚最常翻動的書,因為“從中懂得了很多人生的道理”,聶紹錚在上面密密麻麻做了許多筆記。因為讀書的習慣,讓聶紹錚的思路無比清晰,但是他還不是很滿意。“希望能積累更多的知識,多思考些問題,達到更高的人生境界。”聶紹錚說。

跳出銀行的圖書館員

31歲的潘峰原本計劃今年上半年結束單身生活,但是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婚禮推遲了。空閒之餘,他會去打理自己的新房,繼續籌劃自己的未來生活。最近,讓他忙碌的還有另外一件事:為領讀家鄉“詞人”李清照做準備工作,深夜還在查閱相關資料。

研究生畢業以後,潘峰進入銀行,在許多人看來,這是一份十分體面的工作。但是潘峰卻漸漸發現,對自己來說,銀行似乎不宜久留。兩年前,看到濟南市圖書館招聘公告的潘峰,沒怎麼猶豫,便報了名投了簡歷,並最終順利成為了濟南市圖書館借閱部的一名工作人員。

“家人可能與自己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內心還是很堅定的,就是要來圖書館工作,能將愛好和工作結合起來,自己的精神狀態也好了許多。”潘峰說。

記者見到潘峰時,他全副武裝,戴著手套與口罩,穿著一身白大褂,把讀者剛剛歸還的書送入消毒櫃,這種服務讀者的平常工作讓潘峰覺得樂在其中。

濟南市圖書館發起了“線上書播”的活動,通過直播的方式來帶動全民閱讀,潘峰也參與其中,成為了一名領讀人。為了呈現良好的直播效果,除了需要讀完主講的那本書,潘峰還要額外再讀3到4本相關書籍,以豐富背景知識。

潘峰的第一期線上書播只有50分鐘的時間,但是他卻為此準備了近3個月時間。“先是進行了內部的試講,很緊張,但是等開始講的時候內心就平復下來了。”潘峰說,他享受那種分享閱讀經驗,帶動閱讀氛圍的感覺。

在與讀者互動的過程中,潘峰發現很多7、8歲的小朋友,雖然年齡很小,但是交流起來,他卻發現,這些孩子並不像年齡那樣簡單。“能感覺出來他們讀了很多書,從他們身上也可以看出,我們現在的讀書氛圍也是越來越好。”潘峰說。

潘峰迴憶,4、5歲時家裡人開始引導自己讀詩詞,而立之年的他,現在最愛的一本書是《紅樓夢》。“《紅樓夢》的文筆優美,而且蘊含著很多大道理,我覺得不同年齡段的人都可以讀一下。我從初中開始讀,現在前前後後大概讀了6、7遍吧。”潘峰說。

在與記者交談的過程中,潘峰頻繁提及,“家長們要從小積極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這對於孩子們的成長大有裨益。潘峰覺得閱讀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實。“用那句比較流行的話來說,可以讓靈魂變得更加有趣,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更加立體。”潘峰說。

實體書店老闆:這座城市,其實讀書的人特別多

4月22日,陽光正好,濟南膠濟鐵路博物館裡,一場圍繞實體書店的小型座談會拉開帷幕。座談會開始之前,現場首先進行了“山東最美書店”的授牌儀式。

實體書店是如今人們進行閱讀的重要場景與載體,在疫情期間,書店也按下了“暫停鍵”,人們也暫時失去了這個閱讀場景。如何與市民再度建立起聯繫,成為了疫情期間眾多書店的頭號議題。

率先發言的山東新華書店濟南分公司總經理馬學軍,形容自己度過了“最焦慮的一個時期”,因為從來沒有經歷過那麼漫長的“暫停營業”。也是在這個過程中,馬學軍體會到新媒體和互聯網的“神奇”。

4月16日之後,10000多張“餓了麼”宣傳單頁上,“新華書店”成為了其中的一部分元素。

山東新華書店濟南分公司與“餓了麼”外賣平臺聯合,提出了“不讓精神食糧等在路上,與一日三餐一樣便捷”的服務口號。濟南分公司所屬9家新華書店均已入駐“餓了麼”,這也成為了山東省內首家入駐“餓了麼”的新華書店。

儀式上,濟南阡陌書店獲頒“山東最美特色書店”和“最美書店品牌”兩項榮譽。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當天,阡陌書店開始在山東省博物館佔據一塊天地,這是阡陌書店的第五家實體書店。2019年的國慶假期之後,位於經三路的首家阡陌書店與泉城市民告別,也從此告別了阡陌書店存在了五年之久的棲息地。

但是創始人鄭國棟卻並不像絕大多數旁觀者那樣悲觀:“濟南從來不缺喜歡閱讀的人,應該有更多更好的書店,起到燈塔的作用,把好書帶給更多的人。”2019年11月22日,正值小雪節氣,這家備受讀者喜愛的獨立書店在新家——膠濟鐵路博物館正式與泉城市民見面,並擁有了一個新的名字:Tsinan1904。

雖然版圖一直在擴張,但是在鄭國棟看來,有些東西是始終不變的,那就是精選書籍,堅守濟南這座城市,成為體驗泉城文化的一個窗口。鄭國棟表示,這種長久以來的堅持成為了阡陌書店在疫情期間的寶貴財富。“我們通過為顧客精選更有價值的書,沉澱了一定規模的穩定的社群,這讓我們在疫情期間收穫很多。”鄭國棟說。

書香泉城,讀響春天。在4月23日第25個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之際,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濟南廣播電視臺聯合推出“鵲華讀書會”將以春,夏,秋,冬為主題的閱讀濟南四季,在感受濟南的四季美景中營造“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良好基礎。讀書採用線下分享,雲上閱讀,文化惠民,講座沙龍等方式,依託濟南廣播電視臺“鵲華雲”全媒體推廣呈現,以全新的方式在濟南倡導讀書,推動全民閱讀,培育文化自信,讓書香傳遍濟南。

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宋遂良曾對書香泉城《鵲華讀書會》讚賞有加。

他說,一座城市的文化主要是兩部分組成。一部分就是它的環境,就是它的生態。另外一個部分就是這個城市人民的心態,就是這個城市人民的文化。這個文化是哪裡來的呢?是歷史的,是詩經,是李清照,辛棄疾,老舍……“他們留下來的這樣一個文化遺產,一種標準、心情,到了今天我們這代人,不斷地,一代一代的被繼承。鵲華讀書會閱讀濟南四季的活動就是對文化很好的傳承和分享。”

繼承之後,成為這座城市品格的一部分。在座談會上,鄭國棟也再次提起那句話:“濟南這座城市,其實讀書的人特別多。”

一個泉水甲天下的城市,一個讀書熱情像泉水噴湧樣的城市,是一個詩意的城市,生活在這樣的城市是幸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