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这座城市,读书的人特别多!

又是一年“世界读书日”。大家热议读书,天下泉城新闻客户端策划推出深度报道专栏《看见》,关注世界读书日,以及我们的阅读。

4月20日,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显示。2019年我国人均阅读纸质书4.65本,成年人人均每天读书19.69分钟。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约90%的国民认为自己阅读量不足。

“世界读书日”设立的初衷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天下泉城客户端走进这些终日与“阅读”息息相关的人。

一年借阅404本书 他今年76岁

四本书整齐摆放在聂绍铮的单人床边,这是他一周前刚刚从山东省图书馆借来的,他计划花费一周的时间阅读完毕。其中有一本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传记,还有一本著名影星约翰尼·德普的个人自传。

另外两本,用聂绍铮的话来说,“那是适合老年人看的书”,确实,生于1946年的聂绍铮是个老人了,头发花白,牙齿稀疏,独居在济南市槐荫区某个公租房里。他自己动手,用便当盒作了灯罩,装上灯泡,两根结实的金属管高出床面许多,这个略显奇怪的装置是支撑聂绍铮年迈身体的重要工具,他就是在这张小小的床上,进行着自己日复一日的阅读生活。

74岁的聂绍铮,人生经历足够丰富。17岁去到大连当兵,21岁退伍回到济南进了化工厂,成为了一名工厂工人,后因为矛盾离开,从此开启了一段堪称漫长的流浪生涯,步行去过祖国南北许多城市,以致于再次回到济南时,聂绍铮已经完全认不出他的故乡。

2018年,聂绍铮结束了多年的漂泊。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走进了山东省图书馆,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步入晚年的聂绍铮似乎是在阅读中找到了归宿,2019年借阅图书404册,成为了省图的借阅榜第一。“其实打小儿就爱看书,小时候看《铁道游击队》啊之类的小说。年轻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书可读了。”聂绍铮说。

因为距离太远,聂绍铮每次需要搭乘两个小时的公交车才能到达山东省图书馆,往返的时间就需要长达5个小时。“我一般都是5点多就起床,然后就准备去坐公交车。”聂绍铮说。他没有任何设备接收新闻,他也是通过公交车,才知道发生了疫情,因为当时没有口罩,他被拒绝乘车。

因为疫情,省图暂时不能对外开放,聂绍铮说“可以偷偷懒了”。除了一日三餐,聂绍铮的生活就是被阅读占据着。阅读是什么感觉?聂绍铮回答说:“就像打开窗户,进了新鲜空气,清新的空气进了脑子里。”

1996年,在广西玉林花费3.8元购买的一本《增广贤文》是聂绍铮最常翻动的书,因为“从中懂得了很多人生的道理”,聂绍铮在上面密密麻麻做了许多笔记。因为读书的习惯,让聂绍铮的思路无比清晰,但是他还不是很满意。“希望能积累更多的知识,多思考些问题,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聂绍铮说。

跳出银行的图书馆员

31岁的潘峰原本计划今年上半年结束单身生活,但是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婚礼推迟了。空闲之余,他会去打理自己的新房,继续筹划自己的未来生活。最近,让他忙碌的还有另外一件事:为领读家乡“词人”李清照做准备工作,深夜还在查阅相关资料。

研究生毕业以后,潘峰进入银行,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份十分体面的工作。但是潘峰却渐渐发现,对自己来说,银行似乎不宜久留。两年前,看到济南市图书馆招聘公告的潘峰,没怎么犹豫,便报了名投了简历,并最终顺利成为了济南市图书馆借阅部的一名工作人员。

“家人可能与自己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内心还是很坚定的,就是要来图书馆工作,能将爱好和工作结合起来,自己的精神状态也好了许多。”潘峰说。

记者见到潘峰时,他全副武装,戴着手套与口罩,穿着一身白大褂,把读者刚刚归还的书送入消毒柜,这种服务读者的平常工作让潘峰觉得乐在其中。

济南市图书馆发起了“线上书播”的活动,通过直播的方式来带动全民阅读,潘峰也参与其中,成为了一名领读人。为了呈现良好的直播效果,除了需要读完主讲的那本书,潘峰还要额外再读3到4本相关书籍,以丰富背景知识。

潘峰的第一期线上书播只有50分钟的时间,但是他却为此准备了近3个月时间。“先是进行了内部的试讲,很紧张,但是等开始讲的时候内心就平复下来了。”潘峰说,他享受那种分享阅读经验,带动阅读氛围的感觉。

在与读者互动的过程中,潘峰发现很多7、8岁的小朋友,虽然年龄很小,但是交流起来,他却发现,这些孩子并不像年龄那样简单。“能感觉出来他们读了很多书,从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出,我们现在的读书氛围也是越来越好。”潘峰说。

潘峰回忆,4、5岁时家里人开始引导自己读诗词,而立之年的他,现在最爱的一本书是《红楼梦》。“《红楼梦》的文笔优美,而且蕴含着很多大道理,我觉得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可以读一下。我从初中开始读,现在前前后后大概读了6、7遍吧。”潘峰说。

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潘峰频繁提及,“家长们要从小积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这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大有裨益。潘峰觉得阅读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用那句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可以让灵魂变得更加有趣,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更加立体。”潘峰说。

实体书店老板:这座城市,其实读书的人特别多

4月22日,阳光正好,济南胶济铁路博物馆里,一场围绕实体书店的小型座谈会拉开帷幕。座谈会开始之前,现场首先进行了“山东最美书店”的授牌仪式。

实体书店是如今人们进行阅读的重要场景与载体,在疫情期间,书店也按下了“暂停键”,人们也暂时失去了这个阅读场景。如何与市民再度建立起联系,成为了疫情期间众多书店的头号议题。

率先发言的山东新华书店济南分公司总经理马学军,形容自己度过了“最焦虑的一个时期”,因为从来没有经历过那么漫长的“暂停营业”。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马学军体会到新媒体和互联网的“神奇”。

4月16日之后,10000多张“饿了么”宣传单页上,“新华书店”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元素。

山东新华书店济南分公司与“饿了么”外卖平台联合,提出了“不让精神食粮等在路上,与一日三餐一样便捷”的服务口号。济南分公司所属9家新华书店均已入驻“饿了么”,这也成为了山东省内首家入驻“饿了么”的新华书店。

仪式上,济南阡陌书店获颁“山东最美特色书店”和“最美书店品牌”两项荣誉。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阡陌书店开始在山东省博物馆占据一块天地,这是阡陌书店的第五家实体书店。2019年的国庆假期之后,位于经三路的首家阡陌书店与泉城市民告别,也从此告别了阡陌书店存在了五年之久的栖息地。

但是创始人郑国栋却并不像绝大多数旁观者那样悲观:“济南从来不缺喜欢阅读的人,应该有更多更好的书店,起到灯塔的作用,把好书带给更多的人。”2019年11月22日,正值小雪节气,这家备受读者喜爱的独立书店在新家——胶济铁路博物馆正式与泉城市民见面,并拥有了一个新的名字:Tsinan1904。

虽然版图一直在扩张,但是在郑国栋看来,有些东西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精选书籍,坚守济南这座城市,成为体验泉城文化的一个窗口。郑国栋表示,这种长久以来的坚持成为了阡陌书店在疫情期间的宝贵财富。“我们通过为顾客精选更有价值的书,沉淀了一定规模的稳定的社群,这让我们在疫情期间收获很多。”郑国栋说。

书香泉城,读响春天。在4月23日第25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济南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鹊华读书会”将以春,夏,秋,冬为主题的阅读济南四季,在感受济南的四季美景中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基础。读书采用线下分享,云上阅读,文化惠民,讲座沙龙等方式,依托济南广播电视台“鹊华云”全媒体推广呈现,以全新的方式在济南倡导读书,推动全民阅读,培育文化自信,让书香传遍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宋遂良曾对书香泉城《鹊华读书会》赞赏有加。

他说,一座城市的文化主要是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就是它的环境,就是它的生态。另外一个部分就是这个城市人民的心态,就是这个城市人民的文化。这个文化是哪里来的呢?是历史的,是诗经,是李清照,辛弃疾,老舍……“他们留下来的这样一个文化遗产,一种标准、心情,到了今天我们这代人,不断地,一代一代的被继承。鹊华读书会阅读济南四季的活动就是对文化很好的传承和分享。”

继承之后,成为这座城市品格的一部分。在座谈会上,郑国栋也再次提起那句话:“济南这座城市,其实读书的人特别多。”

一个泉水甲天下的城市,一个读书热情像泉水喷涌样的城市,是一个诗意的城市,生活在这样的城市是幸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