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為什麼受到一些學者攻擊?

南懷瑾先生為什麼受到一些學者攻擊?

南懷瑾先生是對傳統文化深入淺出的大師,是靈活運用廣博的學識,深刻的經驗,以活潑有趣的形式,循循善誘當代缺乏傳統文化基礎的知識青年,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引導他們踏入傳統文化之門。

這是一種大智的方便,因此他的書,往往用用“他說”,“旁通”一類的名稱,就是表明,此非嚴謹的學術文章,而是訓蒙的作品。相信所有看過南先生著述的人,都有同感,他的書趣味、博雜,引人入勝,風趣而不俗,淺顯卻意味深長。嘗以傳說,故事,志怪等穿插期間,沒有半點學究氣,為什麼呢?因為受眾群體,不是深入傳統文化的學者專家,不需要考據詳實,立意高深,解說周到,引經據論,拿去做通過評審發表的論文。他的著述多數是面對愛好傳統文化群眾的講課語音記錄整理成書,當然偏向口語化,淺顯化,多有借古諷今,不因循守舊而常溫故知新。那些攻擊和詬病他的人,完全忽視了這點,只會拿著他們的認知中所理解的呆板的古人云聖人言,不合時宜的吹毛求疵,而罔做小人。

南懷瑾先生為什麼受到一些學者攻擊?

那他有沒有嚴謹的學術能力呢?其實舉另一位大師為例就清楚了。因為同類情形還曾發生在這位大師身上,他就是金庸,不同之處在於,金庸不像南先生灑脫謙遜,他比南先生愛惜羽毛,對於攻擊他學術能力不足,著述不符合學術高度的人,以八十高齡遠赴劍橋讀博,用成績反擊回去,給人留下另一種景行風範。俗話說就是,用實力打臉。

南先生學識之淵博,豈下於金庸先生?只是他自好不拘一格,不據正統罷了。非不能也,是不為也;亦不為閒氣誤蒼生。餘以為,皓首窮經,因循守舊,拾前人牙慧,引經據典寫幾篇規範論文有何難,每年文史哲博士一大堆。把晦澀難懂的儒釋道思想和精神,結合時勢瑣碎,別闢蹊徑;啟齒半生傳奇,屢發新意,講得大眾喜聞樂見,潛移默化於心那就難了。不知道那些攻擊他的人,誰能寫出像他那種影響一代人,因他而喜愛上傳統文化的書來?

這二位先生都非庸人,對於庸人的態度,卻孑然不同,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志趣有別。

南懷瑾先生為什麼受到一些學者攻擊?

南先生早年入禪,四方參學,有禪家的灑脫,棒喝尚且魏然不動,況群宵之譏?金庸先生辦報出生,長於時評,小平同志對其皆禮遇有加,豈能墮了威風,自當較真。所以二位大師對待小人,方法不同,否則豈得如此垂範於吾儕同瞻共仰。

最後提一下,浙江有一條金溫鐵路,是南先生竭力參與籌建的,尚有其它更多善舉,歡迎補充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